马边彝族自治县彝家新寨建设掠影月千里小凉山腹地一座
——马边彝族自治县彝家新寨建设掠影
4月,千里小凉山腹地,一座座彝家新居如缤纷艳丽的花朵,散落在青山绿水之间;行走在诗画图景中的彝家人,笑靥如春光般明媚。这里是“莫伙拉达”,也就是马边彝族自治县。
彝家人的笑容里蕴含的是美好新生活:新居建设起来,致富的道路修到家门口——就像那不断延伸的县、乡、村道,马边彝区综合扶贫开发也在不断深入推进。
2011年,乐山提出将小凉山彝族地区建设成为“综合扶贫开发攻坚区、‘两化\’互动特殊区、文明新生活倡导区”,以“两化”互动为契机,以改善民生为目的,突出工业、扶贫、交通三个重点,围绕这一主题,马边探索出一条具有马边特色的“五高五着力”综合扶贫开发工作模式,即:高起点规划,着力谋划科学发展;高标准建设,着力夯实农村基础;高质量培育,着力促进农民增收;高要求规范,着力养成文明习惯;高效能打造,着力建设过硬队伍。2011年,马边彝族自治县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果:计划投资3.245亿元,全年完成投资3.339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2%。
未来马边将朝着与全市同步富裕的目标迈进。马边县委书记郭正强在该县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未来5年目标:发展壮大磷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水电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和林、茶、畜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努力建设四川重要磷化工基地、少数民族先进县和生态产业大县,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
□ 刘若辰 图片除署名外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提供
高起点规划 图纸上展开新画卷
在马边,“扶贫”一直是个关键词。
辖20个乡镇,有彝、汉、苗等20个民族,总人口30.31万人,其中彝族占41.88%。2002年,马边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04年,马边被中纪委、监察部机关指定为定点帮扶县,马边的扶贫开发工作由此进入快车道。实施贫困人口搬迁、产业扶贫、劳务开发、智力帮扶等扶贫项目,协调各类扶贫资金4.36亿元,完成3527户贫困人口搬迁,建成碧桂园职教中心、中小学校38所,5389名贫困劳动力得到技能培训,3250亩优质核桃基地被成功打造,400户贫困户获得帮扶养殖山地乌骨鸡10万只……这些,均为马边实施综合扶贫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全新画卷在更高起点展开: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马边把综合扶贫开发规划与“十二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实现“多规衔接、统筹推进”。根据规划,马边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实施203个村16180户80900人的“彝家新寨”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和解决交通瓶颈,为2020年实现同步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马边已精心编制完成《马边彝族自治县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总体规划(2010-2020)》和十个专题规划,完成重点示范村总体规划15个,村庄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规划89个,做到以高起点规划引领综合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总体规划》对全县203个村实现全覆盖,规划到2020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47.5亿元,其中重大项目建设资金74亿元。
高标准建设 新寨为载体走进新生活
走进马边县大竹堡镇就山村,群山环抱处,颇具民族特色的 “别墅”林立,这便是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曾经的旧山村今天焕然一新。村民罗龙阿妈说,去年底住进新居后,再不用下山挑水,拧一下水龙头就有源源不断的水流出。
高标准建设,马边按照“布点成群、以点带面、连点成带”的工作思路和 “一建二改三配套”的工作要求,探索形成“六个一”的工作模式,并在全市推广。即:结合县区域民族文化特色,按照“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原则,建成“一个优美民居村落”;着力打破交通瓶颈,建成“一条硬化的通村主干道”;体现民风民俗特色,浓缩彝族文化精华,在新寨建成集休闲、健身、民族文化为一体的“一个特色民俗广场”;以提高农村综合服务水平为目的,建成融入农家书屋、村卫生室、农家店等为一体的“一个综合服务中心”;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根本,确保各村都有“一个增收主导产业”;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纳入新寨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完善并执行 “一套文明民主的管理制度”。
2011年,马边共投入资金3.57亿元,完成42个村2890户14450人住房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成干线公路13.5公里、通村公路40公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0.72万人,实施教学楼、寄宿制学校、乡村卫生院、敬老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了项目区群众的上学、就医、养老等具体困难。目前,全县达到“六个一”建设标准村15个,今年41个村2950户14350人的彝家新寨住房建设已全面完成宣传动员、建设选址等准备工作。“2012年,我们的彝家新寨建设还将完成41个村2950户,其中示范村4个、极度贫困村1个。”
高质量培育 产业致富新路径
马边有丰富的磷矿资源,已经吸引了川化、和邦、天原、福华等一批大企业入驻;马边还有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西南最大有机茶生产基地、四川最大有机禽蛋散养基地和四川最大有机竹笋采集基地……
培育优势产业、助推农户增收,成为综合扶贫开发抓手。在马边,茶叶产业图谱正在形成:“马边绿茶”获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达7.91亿元,选育的“马边绿1号”被审定为省级茶树良种。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现有茶园20.2万亩,其中有机茶园3.37万亩。
2011年,马边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525.8元、增长14.2%。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8家),组建农民专合组织114个;实施各类劳务培训3800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1840元,增长24%。
高要求规范
破解文明新课题
吃饭要上桌、衣服要进柜、睡觉要上床、公共环境要大家爱护……3月,马边县妇联将活动开展到了彝族同胞家中,向彝家人倡导积极健康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
改变陈旧的生活方式,提高村民素质,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硬件”、“软件”缺一不可。小凉山新民俗的形成,一要完善功能,帮助彝区群众过上新生活;二要宣传教育,帮助彝区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以“挂、帮、包”活动为载体,马边为“彝家新寨”配置取暖炉2700个、电视机2700台、桌椅2700套、衣柜2700个、床890张,让新寨群众有了基本生活设施。在彝家新寨的12个示范点上,重点培养示范农户74户,以点带面,逐步让彝区群众过上健康文明新生活。
高效能打造
建“人才扶贫”新队伍
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成为马边综合扶贫开发中全新一环。
2010年,自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开展以来,全县先后调整村两委班子412人,其中村支部书记56人,村主任105人,班子整体结构得到优化。同时,还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推行村级干部报酬统筹,兑现奖惩,使村干部工作有目标,管理有依据,考核有尺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在马边,村干部培训教育已纳入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截至目前,马边共举办各类培训17期,受训村级干部350人次;通过开展“创先争优”、“基层夜话”、“磐石工程”等活动,促进村干部作风转变,拉近了干部、群众的感情距离。2011年彝家新寨建设中,9个村级班子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
放眼望去,马边山乡铺展开一幅幅新农村的美丽画景。继续深入推进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美丽彝乡山水含笑,20万从贫困奔向小康的彝汉各族人民满怀喜悦,走在幸福的路上。
新闻推荐
(上接01版)2008年10月,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战略构想,次年出台的建设规划纲要明确:力争从2009年到2016年,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86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69万亩。地处...
马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边彝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