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绘就文化名片展示农民风采

四川农村日报 2017-11-15 07:36 大字

演员与观众交流。

熊家全在制作面人。

四川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南充上演

□本报记者左杉 文/图

11月10日至12日,由四川省文化厅、南充市政府主办的“四川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在南充举行。一场场主题演出、四川省“群星奖”比赛、图书展销会、朗读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手工技艺展演展示、四川省“脱贫攻坚”成果展、文化惠民展演等大型活动,展示全省脱贫攻坚新成就,充分展示了全省文艺工作者植根农村、书写时代、潜心创作、讴歌农村群众幸福生活的优秀成果。

歌盛世 全省文化扶贫成果显著

11月10日晚,四川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开幕式上,四川车灯、川北大木偶、羌族舞蹈、彝族歌曲,一个个川味十足的节目引起观众共鸣;探戈、桑巴、非洲鼓舞,一个个来自异国的节目点燃观众激情。在当晚的开幕式表演上,来自南充、宜宾、广元等市州艺术院团、艺术表演团队,以及乌干达、阿根廷、埃及、俄罗斯等国家的艺术家们与现场的上万群众,共同分享了一场视听盛宴。

与此同时,在人民广场的另一端,图书展销会、全省“脱贫攻坚”成果展、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等也各具特色。

在图书展销会现场,记者看到此次活动组织展出的书籍内容丰富、价格优惠,都是经典图书和当下流行的优秀书籍,内容涉及文学、社科、农业等各行各业,书籍数量超万册。

来自全省各市州的优秀美术、书法、摄影作品亮相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区。“此次共展出355件作品,其中,书法、摄影、美术作品各100件,农民画作55件。”南充市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选拔出的作品风格各异,富有浓郁的巴蜀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风貌。

正所谓:丹青歌时代,翰墨留盛会。如此丰富的文艺作品创作,源自于四川省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近年来,四川省对文化建设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农村地区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农民创新创造活力得到激发,涌现了井研农民画、泸县农民演艺网、珙县农民理事会等先进典型。农村文化建设,在‘四好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正逐步转化为农村加快发展的助推器。我们要借助活动,以艺术的形式展示全省脱贫攻坚新成就,展示农村传统文化新辉煌。”省文化厅厅长周思源说道。

下基层 惠民演出百姓拍手叫好

欢歌庆盛世,热舞展未来。用艺术的方式展示脱贫攻坚成果,凝聚脱贫攻坚的支撑合力。

11月11日上午,初冬的小雨,飘落在脸上虽然有些清冷,但不能击退百姓的热情。听说四川省歌舞剧院和四川省大木偶剧院的艺术家要来村子里,南充市嘉陵区一立镇塘湾村的老百姓们早早拿着凳子,赶到了村委会院坝里,围坐在舞台前。两个小时下来,变脸脸、木偶戏、四川车灯……一个个极具四川特色的文艺节目轮番登场,群众们看了之后连连拍手叫好。

作为四川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巡演活动节目小分队走进嘉陵、南部、西充、营山、蓬安、仪陇、阆中等县(市、区)、部分乡镇和贫困村巡回展演,把9场优秀的文艺精神食粮送到农村,送到脱贫攻坚一线,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凝聚脱贫攻坚力量,弘扬感恩奋进精神,倡导文明生活新风。

本届艺术节以 “文化艺术的盛会、农村群众的节日”为宗旨,紧贴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一主题,文艺演出、展览展示等系列活动,充分呈现广大农村群众勤劳、淳朴、善良、乐观的精神风貌。参演的文艺作品大多取材于广大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第一线,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时时流露出真实、清新的乡土韵味,处处折射出广袤农村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亿万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内心激荡和喜悦之情。

接地气 民间艺人手工品惊艳亮相

谈到农民艺术,自然离不开一些扎根泥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1月12日下午,在南充市人民广场布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手工技艺展演展示区内,人潮涌动。来自全省各地的非遗工匠们在展示区内给游客们展示他们的手工技艺。其中,有技艺精湛、富丽华美的项目,如羌族传统刺绣、麻柳刺绣、分水油纸伞等;有乡土气息、民间气息浓郁的项目,如绵竹年画、成都糖画等;有文人喜爱的项目,如夹江木板年画、钦斋泥塑、青神竹编等;也有百姓日常生活用品,如荥经砂器、仁寿陶艺、新繁棕编等。

每个展位前都吸引了许多百姓。有的驻足观看传承人展露绝活,有的拖家带口参与非遗制作、互动。“民间手工技艺展示让我大开眼界,让我知道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高超和精湛。这是书本里学不到、也看不到的东西。”一位来自绵阳平武的小学生说道。

作为本届农民艺术节的11大主体活动之一,非遗展览展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最新成果,特色农产品展览展销生动展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新成效,进一步推动文化、农业、商贸、旅游、物流等业态蓬勃发展,形成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融、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精彩人物点击

面人大师:

让更多的娃娃晓得传统手艺

“西游记里的经典人物,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只要是你能想得到的就没有匠人捏不出来的。”11月11日,在四川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非遗展示区内,工作人员正在给驻足观看的小朋友介绍“成都面娃娃”。

成都面塑传承人熊家全有一手漂亮的绝活。只见他在手中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画,顷刻之间,一个惟妙惟肖的沙僧便脱手而成,形象栩栩如生。

这位一辈子以捏面人为生的熊家全,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 “面人熊”。

“我7岁接触面塑,中间一直没有间断做面塑,但生活都是依靠其它的收入来源。”熊家全回忆。

这位种地种菜的农民,从1973年开始跟着自己的姐夫谢德芳学习面塑,至今已经44年了。

和面塑打交道的这些年,熊家全最骄傲的事就是把成都的面塑技艺带进了校园。熊家全加入了由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如今,至少有上万名孩子上过他的面塑课程。孩子们的想象力给面塑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熊家全这个年过半百的老人的生活带来浓浓暖意。

“我最大的愿望是,几十年后,我教过的这些学生,在摆龙门阵的时候,只要一提起成都面娃娃,就记得小时候学过,晓得成都有面娃娃这个行业,我就满足了。”熊家全说道。

藏羌绣娘:

让民间艺术助推脱贫致富

“其实我就是个‘农民包工头\’。”11月11日,见到记者的第一面,生性率直的杨华珍笑呵呵地说道。

今年60岁的杨华珍出生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户刺绣世家,父亲是藏族,母亲是羌族。杨华珍从小在藏羌文化的浸染中长大。

“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看着很多同胞失去了土地,我曾痛心不已,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这时候我便想起自己会藏羌织绣可以教她们。我觉得,这样既可以让她们赚点儿钱,也能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杨华珍说道。

2008年,她亲自筹办了“藏羌织绣协会”,成立了公司,为当地的藏羌妇女进行织绣技术培训。在随后的9年时间里,她让藏羌织绣与现代时尚融合起来,使藏羌织绣走出深山,走出国门,与一些国际服装厂进行加工合作。随着杨华珍的生意越做越大,她的事业也帮助了更多的农村妇女脱贫致富。

在杨华珍的下一个十年计划里,她打算带徒弟们完成几幅长卷作品,还要出一本教材,介绍藏羌织绣的纹样、色彩,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

因为,杨华珍说,作为一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想让民间艺术帮助更多的人走上致富路。

新闻推荐

游仙区东林镇:“三驾马车”夯实基层党建

东林镇纪委开放日活动受到群众欢迎党群坝坝会、群众意见举报箱、干部群众一对一谈话交心、乡镇发展规划大家谈……近日,笔者在游仙区东林镇采访时了解到该镇基层党建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开展的...

井研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井研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