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及心灵的走访
■许岚
9月22日 星期二 阴
今天难得没有下雨,但泥泞的乡村小道仍然湿滑。通过近两个月的走访锻炼,我基本上可以在坑坑洼洼的泥泞小路上顺利前行。
今天要走访4户贫困户,第一家就是杨丽全家。杨丽全,59岁,家住云峰村2组,妻子王淑芳48岁。儿子杨成,20岁。杨丽全家是土坯房,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裂缝,可以用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来形容。整个家庭唯一的电器就是电灯,床上用品都是2014年政府资助的。一家3口,除了杨丽全精神正常外,妻子、儿子均为精神病患者。由于家境贫寒,根本无力进行系统治疗,妻子王淑芳完全失去了劳动能力,2013年申请了低保救助。一家人身上穿的衣服几乎都有补丁,吃肉,在这个家庭几乎是一件很奢侈的事。59岁的杨丽全看上去好像70岁以上的老人,可见这个男人承受了多少生活的压力。
村长杨保全介绍说,杨丽全人很老实,从不向村里提要求,还是村里主动帮助他妻子申请低保户的。当我询问到他家每个月最大的支出是啥子时,杨丽全无奈地说:是药钱。他拿出儿子杨成8月份取药的发票挂号费、药费共计231.00元。他说,除了保证孩子吃药控制病情外,家里吃穿用度能省就省,一家人几乎不能买衣服。十天半月才吃一次肉,平时就是自家种的蔬菜下饭。
当我们问他是否可以考虑养点生态鸡挣点钱时,杨丽全立即表现得很感兴趣,他说:“如果有销路可以卖个好价钱,我可以把房子后面的院子围起来,他们(妻子、儿子)可以看到起,我就干点别的,可能好一些,我们不是懒人……”说完,不停地说“谢谢!谢谢!”
杨丽全一路送我们到路口,路上我问:家里两个病人,你除了做农活还要照顾病人,身体吃得消不?杨丽全淡淡地说道:“和他们比起来,我的身体毛病已经不算啥子了。我也有毛病啊,上次在眉山我的腰杆照片(腰椎摄片),医生让我住院,我没敢去,哎!——我的病不能看,也不能吃药,没有钱啊……”我发现他的眼里有薄薄的泪水。
从杨丽全家出来,我心里好像被什么堵上似的,感到难受。这样一个家庭、这样负累的男人,他没有抱怨、没有放弃,对家人始终不离不弃,对生活再艰辛都不自暴自弃,他表现出来的淡定、他内心的坚强让我心酸、心痛外,更多的是敬佩。
另一家贫困户是杨洪明。杨洪明,63岁,妻子唐丽容58岁,儿子杨清40岁,孙女杨烨蕊12岁。杨洪明是村里老一代的乡村医生,为村里老百姓健康做出过贡献,但在2007年被确诊为“震颤麻痹症”后,身体每况愈下,现在除了床就是椅子,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杨洪明的妻子几乎和他形影不离,除了简单的种点蔬菜供日常之需外,其他农活根本无法做。
杨洪明每个月医疗费用开销较大,据他妻子唐丽容初步估计,每年药费大约在5000-8000元左右。家里因此陷入贫困状态。儿子杨清的妻子因为不堪承受生活压力,于2009年与杨清离婚,杨清为了缓解家庭压力,于2008在外打工,用于维持父亲医疗费、女儿读书费用及日常生活开支。唐丽容除了日夜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杨洪明外,只能做一些简单轻微的农活,家里的米、油、面等粮食只能购买。
平日家里生活很单调,除了白菜、黄瓜、南瓜就是豆角,吃肉也是尽量满足病人需要。家里的房子有多处漏雨,属于危房。当我问唐丽容大姐身体状况好不好时,大姐原本还算自然的情绪一下激动起来,哽咽道:“我的身体还不是到处都是病,左眼也看不到……”
听到大姐这样没有希望的述说,泪花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告诉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失去信心和希望,有村干部在帮助他们,有乡干部在关心他们,有各级领导在关注他们,这次扶贫就是福音,一切会慢慢好起来的。大姐慢慢擦干伤心的眼泪,我们边祝福他们、边和他们告别。
(作者系井研县镇阳乡云峰村“第一书记”)
新闻推荐
肖华清在教学生吹笛子肖华清在教学生吹笛子■本报记者周友燕文/图他是井研县宝五乡三溪村4组一名普通农民,8年多时间里,凭着对孩子们的喜爱,往返留守儿童之家,带出近200名徒弟。每当有人提起他这8年...
井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井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