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用音乐陪伴留守儿童

乐山日报 2015-11-06 19:06 大字

肖华清在教学生吹笛子

肖华清在教学生吹笛子

■本报记者 周友燕 文/图

他是井研县宝五乡三溪村4组一名普通农民,8年多时间里,凭着对孩子们的喜爱,往返留守儿童之家,带出近200名徒弟。每当有人提起他这8年多的无私奉献时,他总是说:“我就是帮忙带带这些孩子,很普通,很平凡。”

他,就是乐山市第三届“道德模范”候选人肖华清。

“音乐班”越来越红火

早些年,肖华清在宝五乡农机队上班,期间,他学会了拉二胡和吹笛子。农机队解体后,他回家种庄稼。农活忙完了,肖华清总要拉上两曲或者吹奏几首,解乏又练手艺。

2007年5月,宝五乡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肖华清报名当了志愿者,担任起宝五乡留守儿童之家的一名音乐老师。从那以后,每到周六、周日,他就背上二胡、笛子,走40多分钟的路,到留守儿童之家教孩子们拉二胡、吹笛子。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音乐班开办起来的第一天,就有几十个学生过来学习。”肖华清说,孩子们有的想学拉二胡,有的想学弹电子琴,有的想学吹笛子……孩子们争先恐后,这让他更有了干劲。

肖华清告诉记者,他只有小学文化,虽然会拉二胡和吹笛子,并不识谱,也不会其他乐器。自从当了留守儿童之家的音乐老师后,他就想:“既然当了老师,就要像模像样。自己这个非专业音乐老师一定要带出专业的徒弟。”为了让孩子们掌握更多的乐器知识,肖华清刻苦自学电子琴等乐器,还从新华书店买回《二胡基础教育》和《怎样识简谱》等书籍,自学简谱,每个月自掏腰包,到专业培训机构去进修,打牢乐器教学的基本功。

留守儿童之家的“音乐班”越来越红火,每逢周末和寒暑假,悦耳的音乐声就会从留守儿童之家传出……

家人都鼎力支持

当记者问及肖华清家人是否支持时,肖华清有些伤感,继而平淡地说,原本自己有两儿两女,大女儿因病去世,大儿子因工伤去世。前年,老伴去世后,就剩下一儿一女。后来,女儿结婚远走,儿子在外务工,平时家中就只有自己一个人。“但是儿女们都很支持我,经常打电话问我的教学情况和身体状况。”

“以前老伴也非常支持……”停顿了一会儿,肖华清哽咽地告诉记者,其实在宝五乡留守儿童之家教学的几年时间里,最对不起的就是老伴。

原来,在上个世纪70年代,肖华清的老伴就患上了类风湿病,手、脚都落下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家里的生活重担全都落在肖华清的肩上。烧火做饭、洗衣扫地,在操持着家务的同时,还得耕种近7亩田地。

“老伴在的时候,我到留守儿童之家前,都要煮好午饭,并放到她能够得着的地方。”肖华清说,在上课的时候,他最担心的是怕老伴一个人在家中不小心摔倒。“虽然如此,老伴还是非常支持我,她总说教那些孩子,是在做好事。让我确实很感动。”

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肖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但又很有耐心。”面对记者的采访,宝五乡中心小学6年级学生杨成龙质朴地说,自己非常喜欢留守儿童之家,大家一起学习乐器,很快乐,很充实。

和杨成龙一样,留守儿童小兰的父母常年在广州打工,她从两岁起就跟奶奶一起生活。她说周末和伙伴们一起跟着肖老师学习各种乐器,很开心。

8年多的时间里,肖华清共带出来184名徒弟。这些徒弟来一批,走一批,一些当年受过关爱的孩子,没有忘记老师。他们经常利用节假日回来看望肖老师,看望留守儿童之家的弟弟妹妹们。

肖华清在担任音乐老师8年多的时间里,从未拿过工资。肖老师朴实地说:“我自己每个月可以领取社保,家里还种了几亩田地,每年有几千块的收入。另外,还帮着乡邻修理农机,也可以挣一点,钱够用了。自己平时不抽烟、不喝酒,闲着也是闲着,来教教孩子们,也能发挥发挥余热,这样就很好了。”

2013年,肖华清被推荐为四川“十佳志愿者”候选人,2014年入选“四川好人”候选人,2015年8月被国家关工委、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新闻推荐

文化基层服务队走进井研王村

本报讯(记者宋小睿)贯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精神,让基层群众与文化艺术零距离接触,11月4日,市文化馆组织十余名文艺工作者组成文化基层服务队,前往井研县王村镇送文化下乡。得知...

井研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井研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