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涪城区让乡镇文化站不唱“空城计”

四川日报 2013-12-02 14:28 大字

□洪刚 本报记者 祖明远

11月20日上午,涪城区金峰镇文化站内,管理员米文德正在整理阅览室,为最近添置的新书登记造册。不同于在文化站兼职的镇上工作人员,58岁的米文德是涪城区新配备的24名专职管理员之一,他的工作就是“坚守”文化站,确保按时开放、维护设施设备,还要承担文艺活动的培训组织工作。

配备专职管理员只是第一步。借力灾后重建,涪城区投资600余万元,全面重建了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并于2011年起全部投入使用。为防止新建的乡镇文化站上演“空城计”,涪城区启动一系列“软件升级”计划。

软硬不协调

文化站急需“主心骨”

11月18日上午,57岁的陈会蓉阿姨和几位好姐妹又来到丰谷镇文化站。自从学会上网搜索坝坝舞视频后,她们几乎每天都要过来上网学习。根据登记记录,当天光顾文化站的人数超过一百人。

但在陈会蓉印象里,半年前却不是这样。“那时来的人很少。”为什么?涪城区展开了调研。

首先排除硬件设备的缺位:丰谷镇文化站总投资40余万元,包括书法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配备了5000多册图书,还有电脑、电视、投影仪、扬琴、风琴、电子琴等设备。

问题也不在人气:文化站位于丰谷镇人流量最集中的兴丰广场,周边商业繁荣,人流如梭。

最后答案落在了管理员的钥匙上。文化站有五个房间,但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值班。“一个人管一大串钥匙,一会儿登记借书,一会儿要维护电脑,搞好服务已然很难,哪里能开展起活动?”文化站负责人谢丹说。

几经调查,涪城区决定为每站配备两名专职工作人员。自6月起,人员相继到位,文化站氛围为之一变。开放时间稳定了,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的人气也高了起来。“我们就是在这里学会上网的。”陈阿姨说。

选好带头人

打造“一乡一品”文化招牌

有了专职工作人员,文化站标准化建设也逐渐上路。现在涪城区12所乡镇文化站都实行统一的开放时间,除每周二休息外,每天从上午9点开放到下午18点。

但涪城区不满足于此。“要把活动开展好,打造‘一乡一品\’文化招牌,还需要请来‘能人\’带头才行。”涪城区文广新局副局长罗斌说。

能人从何而来?首先从本乡本土推选。除2名工作人员,金峰镇文化站还有一位“名誉成员”——文化站前站长、金峰雄狮传承人邓乾元,在他的带动下,雄狮队已有正式成员138人,有舞狮基础的村民则多达500多人,金峰乡也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

并不是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能人,更普遍的做法是邀请“外援”。石洞乡爱民村要参加全区的文艺大赛,为此,涪城区文化馆出动50多人的乐队,去当地培训了两个月。

“每年培训人次超过2000,因为培训的邀请太多,有时候还要排班轮流过去培训。”涪城区文化馆馆长安忠瑶说。

文化站“活”了起来。针对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活动热情,文化站也在主动适应,自我更新。丰谷镇文化站就打算针对群众意愿开设专门的辅导课程。“下一步打算租用兴丰广场,安装体育健身等设施,开设体育健身课程。”谢丹说。

新闻推荐

乐山中院:“五项工程”护航法治乐山

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人财产难查……这些困扰法院执行的难题,在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将获得突破性的解决。2013年12月中旬,全省试点的规范化执行指挥中心,在乐山中院建成并通过验收。乐山中院代理院长...

井研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井研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