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溉滩为五通桥红岩子

三江都市报 2019-07-02 08:13 大字

红岩子唐长寿  文/图

《华阳国志·蜀志》载:“南安县,……县溉有名滩,一曰雷垣,二曰盐溉。”《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载:“又东南过犍为武阳县……”下注:“江水又东南经南安县西,县有滩名垒坻,亦曰盐溉,李冰所平也。”显然引自《华阳国志·蜀志》,只是把“二”误书为“亦”,错把两滩当作一滩了。顾名思义,“盐溉滩”应为产盐的险滩。该滩在乐山何处?清代以前有两种观点:

一说在位于今五通桥区牛华镇的红岩子。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川备录上·川南井》载:“华阳国志南安县有盐溉滩,李冰所平也。在汉有盐井。按今嘉州之红崖,是其故处矣。”红岩(崖)又称红岩子。该名在宋代已载于文献,《元史》中就有两处提到红崖:一是《元史·速哥传》载:“既而行枢密院副使忽敦等军至,与也速带儿会于红崖,遣速哥守龙坝。”二是《元史·石抹按只传》载:“不老从攻嘉定,以巨舰七十艘载勇士据其上流,于府江红崖滩造浮桥以渡。”明确记载了这岷江中的红崖(岩)滩。其后。明嘉靖进士嘉定州人任有龄在《青衣义桥记》中说:“沿青衣川而下为红岩,产盐复产油泉。代灯烛。光益焰,人咸凿山煮盐,取泉称便。”明万历《嘉定州志》亦载:“红岩山,在马鞍山之下,州治东南十五里,界犍。止此山色正赤。产盐商灶丛焉。”均提到红岩子是产盐区。

清代,李元《蜀水经》卷四和陈登龙《蜀水考》卷二均载岷江滩中有“红岩子”。“子”即“沝”,读音也同。如犍为县岷江著名险滩“叉鱼子”在李元《蜀水经》同一书中又写作“叉鱼沝”。故“红岩子”即“红岩沝”。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十六《江上滩险》解释“沝”道:“滩碛相凑曰沝,音子,今有石桅子、折桅子。”故“红岩子”当为位于红岩山下岷江中的“滩碛相凑”的一处险滩。《涌幢小品》卷二十六《江上滩险》又解释“碛”道:“石积水浅曰碛。”而乱崖崩落江中正好能形成“石积水浅”的形态,盐溉滩估计就是这样一种“石积水浅”形态。

二说在今宜宾市赤崖。清·陶澍《蜀輶日记》卷三载:从乐山南下,“交宜宾界……三十里牛屎碥,五里红崖寺,石壁烂若朝霞,一名赤崖,古盐溉滩也。《华阳国志》载:“僰道有兵兰,神作大滩,李冰烧之,故崖有五色,鱼从楚来至此而止,畏崖映水也。”

查《华阳国志·蜀志》,其中有两处相关的地名记载,均称为“兵兰”,为陶澍所记载的同一地点“红崖寺(赤崖)”。嘉庆《叙州府志·山川志》载:“赤岩山,治西北二十里。崖岸壁立,俯瞰大江,色若绮霞。”均不涉及盐业。且“兵兰”一地属僰道,与《华阳国志》将“盐溉”滩载于南安县下明显相背。故陶澍之说不能立足明矣。

盐溉滩确定是五通桥区牛华镇红岩子,有助于我们对“山胁溷崖”的理解。笔者实地调查,发现红岩子山体岩层为红砂砾岩岩体,易碎裂崩落,故民间有“飞砂走石红岩子”的俗语,近几年还不得不以混凝土作护坡处理。显然,红岩子山崖符合“溷崖”的特征。因此,李冰“凿溷崖”,当是概述其平滩这一工程技术特点,在离堆滩是“凿山胁溷崖”,在盐溉滩也当是“凿山胁溷崖”,目的都是在平整因“山胁溷崖”及其崩塌造成的险滩,通正水道以利舟船。

(全文完)

新闻推荐

四川省前5月“三江”流域生态补偿累计24569.4万元

本报讯(记者王旭)记者14日从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1至5月,全省“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金累计24569.4万元。其中赔偿金为251...

犍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犍为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