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深情关爱下一代 行善积德育英才

华西都市报 2017-05-21 04:27 大字

曾德华和孩子们。

[人物故事]

曾德华是一名退休教师,2004年开始在五通桥区关工委工作,2010年3月到峨眉山市关工委工作;2012年,回到故乡犍为县继续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

曾德华早该在家里享天伦之乐,安度晚年。可是,为了下一代茁壮成长,始终心系党和国家崇高事业,情系青少年健康成长,退而不休,孜孜不倦,老有所为,为关爱事业发光发热,以拳拳爱心、浇灌扶持着一代一代稚嫩的花朵,用至爱和至诚托起明天的太阳。

让13岁少年重见光明

2008年,曾德华听说了五通桥区周海龙的遭遇,感慨万分。当时,13岁的周海龙已经历了诸多坎坷:一岁半时,父亲服刑,母亲出走;8岁时,自己玩石灰致双目失明,失学在家。家中只有80岁的奶奶,生活仅靠政府救济金,十分艰难。

于是,曾德华带着周海龙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找权威医生王琳检查。2008年3月21日凌晨3点他们起床到医院排号,但已经没有王医生的号了。曾德华便找到王医生,流着泪说明了情况,王医生被感动了,特地为周海龙加号诊断。经过治疗,一年后,周海龙重见光明。如今,周海龙已能自食其力。2009年4月,在“感动五通桥十件人和事”评选活动中,曾德华帮扶周海龙被评为最让人感动的一件事。

帮寒门学子圆大学梦

回到犍为后,曾德华用一年半的时间走遍了30个乡镇,对全县的留守儿童、孤残儿童和贫困儿童进行了调研,并和关工委的老同志们一起,卓有成效地开展扶助工作,引领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梦”。几年间,数以百计的贫困学生插上了“圆梦”翅膀,飞向祖国的大江南北。

犍为县下渡乡居民陈前,初中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重度残疾丧失劳动力,生活困难。高中毕业,陈前考上四川理工学院,由于无法承受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面临着失学的危险。曾德华得知后八方求助,终于联系企业给陈前赞助了学费,犍为县就业局领导每年捐资3000元作为陈前的生活费用,下渡乡政府、县残联以及有识之士共同捐资2万余元,为陈前家修建了住房,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2013年暑假期间,陈前专程到县关工委汇报学习情况,曾德华见陈前没有电脑,就将自己的手提电脑送给他,鼓励他好好学习。陈前十分感动,保证一定努力学习,毕业后回报社会。

倾情付出传递正能量

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以来,曾德华积极参与困难青少年帮扶济困,捐资助学;加入青少年“网吧义务监督五老队伍”,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服刑人员困难子女,让他们健康成长。她说:“作为一名退休人员,我只想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尽我所能,倾情付出,甘愿成为社会传递正能量的一个小环节。”

13年来,曾德华个人帮扶和资助过的困难儿童达300余人,募捐收集的衣物达三万多件。她多次被有关部门表彰,连续多年被评为“乐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2013年获得了四川关爱明天十佳“五老”提名奖,四川省关工委名誉主任谢世杰为她题词,省关工委副主任、《关爱明天》杂志社执行社长兼总编辑吴长江执笔书写“深情关爱下一代、行善积德育英才”条幅相赠。2015年,曾德华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皓洋

新闻推荐

“丝绸之路之父”李希霍芬漫游乐山

罗家祥今天,“丝绸之路”是热得发烫的一个词汇。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就是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其中“丝绸之路”已经在2014年6月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为“世界文化遗...

犍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犍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