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乐山历史文化的志愿守护者

三江都市报 2016-06-18 14:57 大字

《发现乐山》封面资料图片一个外地人笔下的乐山

2016年6月,远在广州的张在军捧着自己刚刚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本版出版、散发着书香的个人新作《发现乐山:被遗忘的抗战文化中心》,心潮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他花费3年之久的结晶——因为这本书,第一次定义乐山为抗战文化中心;因为这本书,让一直蜗居于乐山小圈子文史研究的乐山抗战文化,从此走向全国。

张在军是个外地人,因为从2004年11月开始到乐山工作8年的原因,一来乐山就被钟灵毓秀的嘉州山水和底蕴丰厚的人文胜迹所吸引,不由得动起笔来,以一个“外地人看乐山”的角度观察乐山、书写乐山,发表了许多篇关于乐山的佳作,有的还获了奖。他以一个湖北人“九头鸟”特有的嗅觉,挖掘出了当年赫赫有名的武汉大学因为抗战而搬迁到了小城乐山,虽然艰苦卓绝却仍然弦歌不断的光辉史实,于是开始连续出版老武汉大学的作品。大陆也已经正式公开出版了《当乐山遇上珞珈山——老武大西迁往事》一书,受到广泛关注。这本《发现乐山:被遗忘的抗战文化中心》则是基于乐山当年在抗战时期的辉煌(不仅仅是武汉大学,还有故宫国宝、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复性书院等等)而诞生的一部文化新作,填补了我国抗战史的空白,使得乐山这个一度“被遗忘的抗战文化中心”重新被人们拾起记忆!

一群乐山历史文化的志愿守护者

对于乐山的地方文史研究,张在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除了老资格的魏奕雄、唐长寿等先生仍然在倾情为乐山奉献之外,乐山已经出现了一个以团结学人,挖掘、整理和研究乐山地方文史为主要目的的志愿者QQ群——乐山地方文史研究。

乐山地方文史研究群是一个学术群。群友都是来自乐山本地和外地如贵州、山东等地研究乐山的群友。可不要轻看他们,里面有的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有的是卓有建树的研究者。他们中,有专业研究者如:文物方面的乐山文物保护研究所的胡方平,古籍整理方面的乐山师院老师王斌博士,西藏史方面的西南民大博士生导师王鹏等,也有少数是在读博士生如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宋靖野等,可谓群英荟萃。群友获得国家和省市多项科研项目立项,如乐山师院老师王斌博士申报的《〈蜀中广记〉整理与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项目,罗家祥的“汉唐时期西南夷历史地理研究(以犍为郡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和运用)”获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立项。王斌等人合著的专著《蜀中广记征引方志考》获得第16次乐山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这群守护者以“客观公正、求真务实”为追求,历来气氛活跃,互相学习甚至发生面红耳赤的争论,各显神通,互通有无,疑难共析。目前,他们正式出版的历史、文化类图书已经超过一百部,许多文友还在不同等级的学术刊物、大学学报等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数十篇。

除了学斋研究、出版图书,他们还主张文献与实地考察并重,不定时组织群友考察平羌小三峡、井研县宋塔等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经常性地在《乐山日报》《三江都市报》《乐山广播电视报》等媒体就乐山的旅游文化提出建议等,如罗家祥在《三江都市报》发表了《何不打造一个“世界大佛金三角”?》等建设性的建议,又向犍为县政府提交“评选犍为新八景”、“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建议,被当地政府采纳。

一如既往弘扬乐山历史文化

对于下一步,供职于犍为县中医医院的省作协会员罗家祥说:一方面将继续深化对乐山历史文化的研究,乐山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会加强某一方面如“茶叶旅游”等专题系统化和全面化的研究,为乐山的文化旅游服务,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同时要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吸纳更多有志于乐山历史文化的同好,适时申请成立乐山历史文化研究会。

虽然乐山历史文化研究处于民间自发阶段,而且搞乐山历史文化的都是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文人的责任感,许多还是业余的,往往出书都是赔钱,所以未来发展和深入研究都受到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

尽管如此,这群热爱乐山地方文史研究的人,仍将一如既往地弘扬乐山历史文化!

新闻推荐

乐山家庭农场的“三年之望”

曾经的荒山变成了如今绿意盎然的果园史浩正在检查果树情况近日,四川省农业厅发出《关于命名四川省第二批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的通知》,命名了全省300家家庭农场为四川省第二批家庭农场省级示范...

犍为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犍为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