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村:山上山下有茶有果
■本报记者曾文
编者按:近日,中央文明委表彰了一批全国文明城市(区)、村镇、单位,乐山市4个单位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村)荣誉称号。为大力宣传先进事迹,更好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乐山市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今日起,本报将开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文明单位(村)展示”专栏,生动展现乐山市4个受表彰单位风采。敬请关注。
3月5日,记者一行从犍为县城出发,驱车前往岷东乡大湾村。平坦的公路不断向山顶延伸,道路两旁的枇杷树像城市路灯一样整齐分布,套袋的果实镶嵌在枝叶间。远处,蜿蜒的茶山在薄雾之中若隐若现,点缀着这片宁静的村庄。
来到大湾村8组窦霞的家中,一家三口正在有说有笑地看电视。100多平方米的小家装修的很精致,沙发、冰箱等一应俱全。“10年前连吃饭都成问题,没想到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谈起如今的变化,窦霞难掩心中喜悦。
2005年,窦霞看到村里很多人种茶致富,想到自己每年种水稻还要借粮才能解决温饱,开始动了种茶的念头。和丈夫王志商量后,夫妇俩决定将自家的5亩地用来种茶。2012年,他们的种茶规模已扩大到20亩,年收入近7万元。如今,土墙房变成了砖瓦房,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还当选了村里的十星级文明户。
“村里的变化太大了,还得感谢这条公路呢。”记者随着窦霞的视线望去,一条蜿蜒的公路如银色丝带,缠绕在山间,串起了村里的农户。她说:“村里的人都很爱惜这条路,经常自发组织起来大扫除,不过这活儿很轻松,因为很少看到垃圾。”
“新建了7个垃圾池后,垃圾处理率达到98%以上。”村支部书记肖占君说,村里除了对生活垃圾实行“组收集、村集中、乡转运、县处理”的规范化管理,还通过农房“五改三建”和风貌整治活动,引导村民不乱丢垃圾、不乱停车辆、不乱贴广告,养成爱护村容村貌的好习惯。近年来,村里硬化村道12公里、组道12公里、便民路8.5公里,还新建了提灌站、蓄水池等。
随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村里的特色产业正在飞速发展。如今,村里已发展了4000多亩茶叶,800多亩枇杷树和600多亩的葡萄园。“10年前,农户收入主要靠劳务输出,随着传统种植业的转型,就地务工和自己搞产业的人越来越多了。”肖占君告诉记者,每到摘茶旺季,村里很多人就帮忙摘茶,平均每天的工资在150元以上。
该村6组的黄世兵是靠产业富起来的典型。2000年,他开始进行葡萄种植,如今,他的葡萄园已经扩大到近14亩。“每亩纯收入至少7000元,市场仍没饱和,价格还会逐年提升。”黄世兵的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1亩猕猴桃的利润至少在2万元以上,这里的海拔很适合猕猴桃生长,去年我已经栽种成功了,下一步就是要在村里大力推广。”面对已基本开发完的土地和山林,肖占君萌生了一个想法:茶树喜阳,猕猴桃喜阴,都适合偏酸性土壤,如果将茶树和猕猴桃进行套种,发展立体农业,土地就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不管是葡萄,还是枇杷的种植,肖占君总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99年,他用卖6头猪的钱,从龙泉引进了一批枇杷苗,开始发展种植业。“这么好的土地不用来种粮食,搞这些树子回来种是不会有效益的。”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他。3年后,他的枇杷树开始投产,一颗树的果实就能卖到近2000元。村里人看到大好发展势头,纷纷加入到枇杷树的种植中。得到大家的信任后,肖占君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引导村民广开致富门路,发展支柱产业的工作中。
近年来,借着“省级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村里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大湾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创建工作先进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四川省级文明村、四川省级生态村等。如今,大湾村获得全国文明村的称号,这与村里人蒸蒸日上的生活密不可分。去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000元。肖占君说:“山上山下,有茶有果,勇于创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致富的关键。”
新闻推荐
唐坚在全市综合交通次枢纽建设工作现场会上强调坚持交通先导 全力建设“次枢纽”
本报讯(记者杨心平陈兴鑫王晶)现场参观,交流经验,部署工作。昨(25)日,全市主体功能区建设第4个现场会——综合交通次枢纽建设工作现场会召开。市委书记唐坚主持会议并强调,要坚持以交通为先导,进一步...
犍为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犍为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