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律“利剑”为困难群众撑起一片蓝天
■康武鑫 口述 本报记者 郑旭 整理
我叫康武鑫,今年76岁,是犍为县法律援助中心一名普通的法律援助者。
2008年,犍为县法律援助中心成立,我志愿当上了一名法律援助者,同时兼任2个社区的法律顾问,并且还要抽出时间深入乡镇、社区、村组宣讲普法课。当时有很多认识我的人都不理解,说辛苦了大半辈子,该在家享享清福了。但我一直对法律很感兴趣,以前在犍为县信访办工作了多年,并且长期配合玉津镇法律服务所工作。我一直真心希望能用法律知识帮助群众捍卫自己的权利,希望自己能为困难群众撑起一片蓝天。
法律援助中心成立后,我每天接待群众几十人,年平均办理援助案件300余件、解答3500多名群众咨询。
记得2012年的一天下午,定文镇方井村的罗女士满脸愁容地走进法律援助中心。原来,罗女士患了败血症,(紧转第2版)
(紧接第1版)她的丈夫已经第二次起诉离婚。当收到开庭传票后,她不知所措,找到我的时候离开庭只有十几个小时。详细了解罗女士的情况后,我迅速开展调查工作,多方联系当事人,通宵撰写好答辩材料。第二天一早陪着罗女士一起走进了法庭。最终,该案件得以圆满解决,罗女士争取到了每月400元的扶养费。同时,我将罗女士的情况向她所在的镇上做了反映,镇政府核实情况后根椐相关政策把她列为了低保户,帮助解决生活困难。
作为一名法律志愿者,我除了应答24小时法律援助专线电话,还要常年值守,接待、审查、研究、批准、办理“一条龙”服务已是家常便饭。法律援助中心接到的很多案件,都是法院无法受理、律师不感兴趣的“硬骨头”。我们这支专业的志愿者队伍,就专啃“硬骨头”,专解“疑难杂症”。
基层很多矛盾纠纷,都是因为老百姓不懂法造成的,因此下基层义务普法,免费为村民上法律课成为我工作的一个“重头戏”。下基层讲法时,有时有车来接,多数时候我自己搭公交车去,有些村不通公交车,我就打“摩的”,虽然有时会很辛苦,但每次讲法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我就觉得我受的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在法律援助中心服务工作的这几年,我始终珍视这份工作,倍感荣幸。但从事这项工作还需要有过硬的法律知识和对这个职业的良知和责任心。在完成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的同时,我与时俱进,一直坚持学习法律知识,加强自身的法律修养,扎扎实实地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前年,法律援助中心搬到了犍为新城,现在虽然我没天天在法律援助中心坐班,但只要有群众找到我,我都愿意伸出热情的双手来帮助他们,现在的我身子骨还很硬朗,我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的那天为止。
点评:
76岁高龄的康武鑫老人,本应可以在家安享晚年,但他凭着满腔热情和爱心加入到法律援助这项光荣而神圣的事业中,立足基层,面向农村,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贡献着一份力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曾文)3月7日,国道213线犍为县城区过境段改建工程及岷江二桥建设开工。这是该县“再造犍为新城”战略的重大项目之一,总投资8.38亿元,全长11.87公里。其中,国道改建工程全长8.77公里,岷江...
犍为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犍为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