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朝天区麻柳乡6+1党建模式的新闻调查
本报记者刘乾辉袁杨
因残致贫的石牌村十一组村民姚兴华今年种了3亩辣子,收入超万元。“比种包谷强多了。”老姚不停地在记者面前夸。
石牌村二组的向德满,养母猪赚了钱,又想养牛,手头钱不够。关键时刻,合作社借了4000元。“我养了8条黄牛5头母猪,明年脱贫没问题。”
石牌村二组党员刘继友种蔬菜钱包渐渐鼓起来了。“不能只想到自己发财。”于是,他带动身边的村民种魔芋60亩。
村民说这些变化源自乡党委政府大力推行6+1党建新模式。11月14日,记者前往朝天区麻柳乡探究创新做法。
支部牵头,“6+1”模式是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联合作业
麻柳乡有7个村,贫困村就占两个,可见这个地方过去不富裕。“过去一直走传统农业发展的老路子,产业发展裹脚不前。”乡党委书记王健告诉记者。为改变这一落后面貌,乡党委政府通过不断探索,今年创新推出“6+1”党建助产业发展模式。即支部、企业、担保公司、银行、保险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具体而言,支部负责辖区产业定位、布局,相关农业产业政策宣传;企业负责市场营销、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信息化管理。一是为合作社融资反担保,二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提供优良品种,负责产品的市场营销(包回收)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四是将产地及农产品生产等信息编制二维码,确保消费者知晓产品产地的相关情况;担保公司负责为企业和专合社融资担保,拓宽企业与合作社融资渠道,降低银行投入资金风险;银行负责为企业、合作社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产业发展的必要资金需求;保险公司负责将已发展的产业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降低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产业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提高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合作社(支部牵头成立)负责带动、组织大户或农户发展产业,提供科学管理和技术培训,是企业与农户的联系纽带。农户是产业的直接生产者和管护者,主要职责是种植与田间管理。
“6+1”党建助发展,核心是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均由党支部牵头成立,企业的董事长、合作社的理事长,均由党支部书记担任。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6+1”模式,破解市场主体各方利益诉求,持续发展产业不再愁
“有效地将基层支部与市场利益综合体连接起来,解决了集体经济、产业发展长期以来面临的市场营销、资金投入、科学种植、田间管理、质量安全五大难题。”王健说。
记者采访后发现“6+1”模式有八大优势:一是确保在一个区域或一个辖区内农业产业的合理布局,有效解决同一区域、同一产业的恶性竞争,为“一村一品”规模发展农业产业奠定基础,基本实现规划引领发展,确保农业产业优势互补、有效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有效解决农业产业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基本实现供需融合。三是加速催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四是确保产业发展资金技入,有效地缓解了前期发展资金紧缺的压力。五是增强发展产业过程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六是提升产业的科学化种植、管护,有效实现产业的扩规提质,同时提升了农户种植积极性,实现产业助农增收。七是较好的破解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收和实现持续增收,提升了支部产业引领示范作用。八是真正实现金融机构、保险行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稳定、稳固的基础。
打造“一村一品”,集体经济发展了,村民发展产业劲头更足了
主业不主,特色不特,这是记者在农村采访后留下的印象。
(紧转A2版)
新闻推荐
污染绿水青山 必受法律制裁 全省首例大气污染环境犯罪案件宣判 被告人获刑三年二个月并处罚金3万
市检察院指派东坡区检察院两名员额检察官出庭支持公诉。四名犯罪嫌疑人受审。(眉山市人民检察院供图)本报记者廖文凯李幸实习生万业星文/图11月15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四川省首例大气污染环境...
夹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夹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