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奏响绿色变革交响曲
两山对峙 一水中流——夹江。
夹江广场全景图。
茶叶基地。
“水陆空”全方位发力
□宋文强 帅建红
要金山银山,还是要青山绿水?这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也是许多地方发展经济中遇到的不可绕开的问题,更是困扰多地的难题。作为以贴有高耗能、高污染标签的建陶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夹江来说,更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夹江的发展亟需破解这看似二选一的命题。
亮水、绿地、净空……水陆空全面发力。近些年来,夹江以惊人的决心和毅力,以创建省级生态县为契机,用夹江式的智慧重现文人笔下青衣绝佳处美丽景象的同时,推动经济步入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演绎了一段鱼和熊掌兼得的生态文明建设佳话。
节点
发展中遇到“两难选择”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碧水自中流。这里是古代文人笔下的青衣绝佳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上世纪80年代,夹江人的一把建陶炉火点亮夹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前行明灯。短时间内,建陶企业陆续在这片土上落户、生根,兴旺、壮大。不到20年时间,夹江已发展成为全国八大核心陶瓷生产区之一,晋升成为中国的“西部瓷都”,建陶产业迅速壮大为该县的支柱产业。夹江人凭借勤劳与智慧创下了令经济专家啧啧称奇的夹江速度,誉之为 “夹江现象”、“中国西部的温州模式”。
然而,当年,传统的建陶产业与高耗能、高污染似乎是密不可分的“情侣”,夹江的经济也一度被人们称为“烟囱经济”。烟囱林立、污水横流。和全国许多高速发展的地方一样,夹江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巨大牺牲和浪费。
经济发展,造富一方百姓固然重要。进入新世纪,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改善环境,重现文人笔下青衣绝佳处的优美景象成了夹江最大的民生诉求。要金山银山,还是青山绿水?夹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两难选择”,不可回避。
全国许多地方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难题,但在当时的夹江,有着绝对支柱产业地位的陶瓷产业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激烈程度让这道难题难上加难。
破题
确立生态为立县之本
如何在建设优美生态环境的同时,又能保证经济稳步发展?这成了夹江人步入新世纪后面临的第一大命题,考量着夹江县委、政府的能力和魄力,也考量着30多万夹江人的决心和智慧。
2010年是夹江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走向融合的开篇之年。这一年,《夹江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08-2018)》先后通过专家评审和县人大审议后颁布实施,标志着夹江县正式启动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
省级生态县考核极其严格,数十个指标涵盖了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多个方面。尽管面前困难重重,但这正巧符合夹江发展的现实需求。夹江县委、政府围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着眼生态文明,把美丽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创建省级生态县为载体,决心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美丽夹江”。
其实,早在2008年,夹江县就委托四川师范大学高标准、高起点精心编制了这一规划。规划从城乡布局、产业发展、总体风格、建设形态、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方面,统筹安排生态县创建工作。
2010年,规划颁布实施后,夹江县又先后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建设省级生态县的意见》、《夹江县建设省级生态县实施方案》、《夹江县加快推进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从政策层面上,最大程度地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
夹江县生态办及相关协调机构的成立,部门联动机制的形成,创建责任的细划分工……夹江的绿色变革蓄势待发。一场场动员大会,一次次生态建设宣传……不论是世界地球日,还是世界环保日,夹江不放过每一个时间节点,把生态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发动了一场全民的“绿色革命”。
几年来,夹江人用毅力和决心,在青衣江畔凑响了一曲绿色变革的交响曲。
发力
“水陆空”全方位着力
目标坚定,动员到位,夹江县委、政府多渠道汇集县情,认真分析夹江县实际情况,找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最终,夹江县形成了“净空、绿地、亮水”水陆空全面发力的生态建设总体思路: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净空、绿地、亮水”行动为抓手,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省级生态县建设基础。
开展“净空”行动,改善城乡空气质量。首先,夹江县对城区主要街道、交通干线实施洒水降尘作业,在城区主要干道设立限速标志,开展流动测速,强化车辆扬尘整治。规范城区建筑工地、货运场所管理,杜绝车辆带泥出场。
2012年开始,夹江县委、政府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开展黑烟整治专项行动,通过引导企业改进技术、节能减排的方式,对生产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说不。全县直燃煤企业进行窑炉技改升级,先后完成技改29家,改用天然气2家,关停未达标企业3家。同时,该县开展大气治理专项行动,完成22家建筑工地扬尘整治、6家饮食服务业油烟整治、1家水泥企业脱硝项目、2家陶瓷企业干燥塔粉尘整治、15家油库油气回收、14家工业堆场扬尘综合治理,淘汰4家企业落后工艺设备。
治理的同时,夹江县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成果长效。该县配置98台监测设备,在重点企业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在城区新建空气自动监测站、辐射自动监测站,制定全县和重点企业环境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开通“12369”环保热线,环保监察体系不断健全。
开展“绿地”行动,提升城乡绿化水平。夹江县实施“千棵大树进城”工程,按照“林荫型、景观型、休闲型”城市绿化理念,完成6条31.4公里主要出入境道路绿化工程,绿化面积529.5亩;对城区广场和主要道路交汇节点绿化改造,整治灌木、草坪;对城区街道、企事业单位、小区进行绿化改造,实施拆墙透绿、拆墙建绿工作,对50余处实体围墙予以拆除,新增绿化面积200余亩;对高速公路沿线进行风貌整治,完成沿线绿化和6个乡镇335家农户房屋改造;投入造林绿化工程资金6000多万元,四旁植树230多万株,绿化面积达6800亩。
开展“亮水”行动,改善水环境质量。在饮水安全上,投入2500余万元,完成城市饮用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保护设施建设,新建农村小集中供水工程200处,解决了2.79万户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投入近1亿元用于水污染治理,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13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于2014年10月通过了省环保厅 “三同时”验收,13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全部投运。完成3家造纸企业废水深度治理项目和13家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开展小流域治理工作,完成金牛河流域整治一、二期工程,投入资金3500余万元,新建堤防14公里,疏浚河道6.8公里。
成效
夹江驶入绿色发展轨道
近年来,夹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突出重点,坚持城乡共治原则,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建设,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整体形象提升。2013年,该县成功创建12个生态乡镇,其中,龙沱、青州、梧凤3个乡通过省厅现场考核,其余9个乡镇通过省级生态乡镇技术核查。成功创建“生态乡镇”的乡镇超过半数,进一步丰富了该县的“生态细胞”。
据统计,夹江县三年累计消减COD1293.01吨、氨氮87.574吨、二氧化硫1299.98吨,氮氧化物748.57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3%、乡镇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乡镇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1%、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3%,陶瓷废料、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70%以上,年陶瓷废渣利用近4000万吨……与之相对应的是,青衣江出水断面水质达Ⅱ类标准;全县平均空气污染指数为88,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为90.2%;退耕还林3.5万亩,荒山造林5000亩,四旁植树23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39.06%;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1平方米、乡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14平方米;主要农产品中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到24.2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2.82%;公众生态建设参与率和对环境满意率达91.7%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夹江县积极引导陶瓷企业技改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进新材料建设项目等措施优化产业结构。2011年-2013年,全县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降幅达10.3%。2013年8月,《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通过县政府常务会审议,夹江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数据显示,2014年1-6月,全县实施工业节能节水改造项目27个,投入技改资金17.12亿元;淘汰落后陶瓷砖生产线15条,化解落后产能达2250万平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3年同期数下降22.57%。工业用水重复率为81.43%,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为2.36立方米/万元GDP。
在这场变改中,夹江工业企业正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变革。一系列变革,让夹江企业步入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也帮助夹江县域经济成功破解近年来的下行压力,适应了国家经济新常态,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有升”的态势。
如今,一幅生态美、环境美、自然美、人文美、生活美的幸福美丽新夹江画卷向世人徐徐展开。夹江人深信生态文明建设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
新闻推荐
“陶瓷网”正式上线本报讯10月8日,中国西部瓷都·夹江首届陶瓷交易博览会在夹江县开幕,吸引了180余家企业和众多经销商参加。开幕式上,夹江陶瓷电子商务网站——中国西部瓷都“陶瓷网”正式上线,该网...
夹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夹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