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奇人 “指挥”家蚕织“天衣”
□欧军 文/图
在人们的印象中,“作茧自缚”似乎是家蚕的宿命。但在夹江县迎江乡群星村三组却有这样一位奇人,他不但能让家蚕只吐丝不结茧,还能让家蚕听他的话,按他的意思织出“书画纸”,甚至无缝的“天衣”。日前,笔者在迎江乡见到这位奇人——牟帮富。
家蚕织出无缝“天衣”
牟帮富从一个编织袋里取出用纸裹成的圆筒,小心地打开,两张宽0.5米、长1米的织物呈现在笔者眼前。牟帮富说,他把这两张织物叫做“天然家蚕自织书画纸”。他认为这“纸”可用来代替宣纸写字或画画。
随后,牟帮富又拿出他的得意之作——一件背心和一件T恤。这是前不久,他突发奇想,让家蚕织的。两件“衣服”不像市面上的织物那样泾渭分明,纹理显得有些杂乱,但表面却平整光洁,色白,且有丝绢光泽。“衣服”织得厚薄均匀,且都没有缝,边缘相对较厚,家蚕还给“衣服”锁了边。牟帮富说,“衣服”没有弹性,很难穿上身,即使穿在身上也会不舒服。“但可以在上面绘上图画,作为一件工艺品摆放。”
不断摸索家蚕自织窍门
为什么会想到让家蚕织衣服呢?原来,1986年,十几岁的牟帮富从夹江县云呤职业中学蚕桑专业毕业后,先后在乐山、眉山的蚕种场工作。1988年的一天,他在蚕种场的墙上突然看到巴掌大的几块织物,那是蚕在墙上胡乱吐丝织成的。牟帮富摸了摸这些织物,手感非常舒服。
能不能让蚕在人为控制下织出更大的织物呢?他捉了一些只吐丝不结茧的浮蚕(这种蚕是生了病的,因此不能结茧)放在一个簸箕里,让它们自己吐丝织“床单”。他不时会抽时间去看一下,把蚕拣均匀一些。没过几天,“床单”就织好了,只是有些粗糙,厚薄不均,也没锁边。
之后,牟帮富又进行了两次尝试。“这两次均用的是快要结茧的家蚕”。牟帮富说,为让这些蚕按照他的意图织纸,他试制出一种药水,给家蚕用了后,就不会结茧,并且很“听话”。
炎炎夏日燃起火盆
牟帮富并不经常织这种纸,因为太辛苦了,家蚕一般要三四天才能织出成品纸,而这期间,人要不分昼夜地守着。今年7月,牟帮富应夹江县电视台刘佳的多次邀请,同意做一次演示。
7月11日,牟帮富买回1000条即将吐丝的老蚕。他首先把蚕放到稻草扎成的草团上,让蚕排尽粪便。随后,他和妻子又用纸板、木板制作了两件衣服的模型。
准备就绪后,牟帮富给家蚕使用了自制的药水,然后在模型上放上数量不等的家蚕。家蚕一上模型,就一边吐丝一边摆头,在模型上留下“8”字形的丝网。牟帮富不时将模型上方的家蚕捉来放在相对较低的一端,家蚕就会从低的一端边吐丝边往高的一端攀爬。“蚕有往高处攀爬的习性”。牟帮富说,利用这一习性,让蚕不断地攀爬吐丝,就会织出厚薄均匀的织物。“但在这个过程中,人要一直守着,否则织出来的织物就会厚薄不均,甚至难以成形”。
傍晚时分,牟帮富还在屋里燃起一盆炭火,因为连下几天大雨,夜晚气温比较低。“气温一低,家蚕就会‘偷懒\’,不爬动也不吐丝”。牟帮富说,还不能点蚊香、开电风扇,否则会影响家蚕工作。
7月15日下午3点过,两件“衣服”和5张大小不等的“家蚕自织书画纸”全部织成。牟帮富满意地说,这是他尝试4次最成功的一次。
有人拿着牟帮富制的纸,找一位画家试验了一番。画家画后说这种纸对墨的浸润度不大,颜色画上去要好一些,在效果上和传统书画纸有一些差异,却也别有一番韵味,不过成本太高。
笔者在网上查询发现,让家蚕自己织书画纸并非牟帮富的首创。早在上世纪80年代,浙江、江苏、四川的蚕业人员,曾让熟蚕在平面的物架上织成平整的丝织物,称之为“平面茧”,又叫“蚕茧纸”。上世纪90年代,还有台湾画家用平面茧为材料创作书画作品。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爽10月底,记者采访了夹江县一位党员黎同云,他28年如一日为孤寡老人和有困难的群众义务理发。但让记者没有料想到的是,原本是以黎同云为“主角”的采访,结果,在采访时,群众又说起了张加和以...
夹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夹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