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致忠川报办了六十年我读她读了六十年深爱着这张为四
□张致忠
川报办了六十年,我读她读了六十年,深爱着这张为四川人民服务的报纸。在我的心目中,四川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
我是夹江人。川报创刊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1952年9月1日看到《四川日报》创刊号,当时我一阵心喜,四川人民终于有一张属于自己的报纸了。其时,我在青年团 (后更名共青团)夹江县委工作,喜读报,学写作,常跟县委宣传部通讯干事一道下乡采访。后来,我接着干通讯干事,还做县报编辑。我参加工作时只是个初中生,对于搞新闻,真是知之甚少,困难多多。不懂就得学,川报,还有《四川农民报》(今天的《四川农村日报》)就成了我的好老师。不仅读报学报,还特别注意从报纸上刊用我写的新闻稿中学习,看我原来是怎么写的,刊出来的文稿同原稿有何不同,从中知道编辑是怎么改的,两相对比从中获益。
当时的通讯干事主要任务是写文字稿,后来逐步要求拍新闻照片,我此前没有摸过照相机,基本操作都不懂。也是有缘,川报摄影记者甘洪广(已去世)、钱一华先后来县采访,成了我照相的启蒙老师。我跟着他们采访,看他们怎么照,也请教他们:什么是新闻照片?怎样拍新闻照片?如何剪裁制作等,他们对我一一细说。就连怎样用显影罐冲洗黑白胶卷,都是一华同志教的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地方新闻宣传稿件一般要邮寄到报社,有的时候,一些重要稿件需要及时送到报社,这样就有机会见到报社的“老编”们,向他们当面请教。川报许多编辑老师都曾细致耐心地指导过我修改稿件,教我如何提炼主题,怎样删繁就简,从文章结构到遣词用字,费心不少。可以说,报上见报稿件虽然署的是我的名字,但其背后其实凝聚着许多人的努力。
1981年底,我拍了一张画面包含乐山大佛、凌云乌尤二山在一起的宽幅照片,川报摄影部编辑给予好评和支持。当时的总编辑李半黎同志看稿后,用《清平乐》词牌填了一首词,题为“为张致忠摄凌云胜境题照”,同照片一起发表。
1985年初,我写稿披露了一些单位的不正之风和违纪情况,惹怒了某些人,一时间吵嚷不休,要我为之“恢复名誉”。不久,川报派记者雷健同志前来调查核实,证明我不是“瞎说”,同我一起搞了后续报道 《人民公仆怎能让金钱遮眼》,先后发表于川报和《人民日报》,伸了正气,批了邪风。
1985年春,我奉派到《乐山报》(后更名为《乐山日报》)工作。此后,我给川报写稿、供稿数量相对减少,但仍一直保持着联系,不断得益于川报和报社的朋友们。
1996年春,我年满六十退休。之后,子女从我四十年间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文稿、照片中,选编了一部分,汇成一册《张致忠新闻作品选》,交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所选文稿170多篇、照片200幅,将近三分之一选自《四川日报》和《四川农村日报》。
几十年的交往,我同川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川报编辑、记者中指导过我、帮助过我、同我合作过的,不下百位之众。
新闻推荐
两年野外调查从夹江县城出发,往西行大约2.5公里,就能看到青衣江边大观山悬崖直壁上雕凿的一大片石窟,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夹江千佛岩。9月8日,四川唐代佛像造像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
夹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夹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