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二十载喜迎十九大——“建区设市”20周年征文选登之六
眉山,我们为您歌唱
姚永亮
“我们是眉山的。”
“哦,你们是峨眉山的,我们知道峨眉山。”
“我们眉山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从乐山市分设出来新成立的,峨眉山是乐山市的,到乐山去要经过我们的眉山。”
眉山地区成立之初,我作为眉山日报社的记者,跟随眉山代表团到外省考察期间,我们的领导在向外地客人介绍眉山时,总会让我们遇上这样的尴尬。我们的领导不得不向对方多介绍些眉山的情况,对方才说:“哦,眉山是眉山,不是峨眉山哦!”
斗转星移,这样的尴尬,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作为记者的我,不仅见证了眉山建区设市20年来的日新月异,也亲身感受到眉山从昔日被人误为“峨眉山”时的籍籍无名,到今天眉山知名度与日俱增,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眉山影响”。
可以说,建区设市20年来,正是从地委到历届市委,高度重视新闻和外宣工作,不断培养造就一支敬业奉献、主动作为、争创一流的新闻外宣队伍,这支队伍始终坚守新闻理想,用激情、奉献和情怀点亮自己的人生,用一篇又一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外宣作品推动了“眉山影响”。
“新闻宣传是‘软实力\’,对白手起家的新眉山而言,也是‘生产力\’,我们当树立‘大外宣\’的思想。”从地委到历届市委主要领导,都有这样的认识。
2013年11月7日,在第14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市委还专门隆重召开全市外宣工作会,表彰2013年度眉山新闻奖获奖作品,安排部署全市外宣工作。时任市委书记李静出席会议并在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强烈的外宣意识,全市新闻战线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对外宣传眉山,为眉山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市委书记作重要讲话,市长为获奖代表颁奖,市委副书记主持会议,在眉市领导出席会议,各区县委书记、区县长、宣传部长,市级各部门、园区主要负责人,驻眉新闻单位负责人及记者代表等近300人参加会议……这个高规格的会议,正是地委和历届市委高度重视眉山外宣工作的一个缩影。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重视对外宣传,眉山不仅说在嘴上,硬落实在行动上。从地委宣传部到市委宣传部,按照地委和市委要求,全力支持和重视外宣工作,不断为外宣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方面切实加强同中央、省级主流媒体的联系,主动邀请他们来眉山采访,并由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带队走上门对接,积极介绍眉山,把眉山亮点推荐给媒体。另一方面,专门起草制定相关鼓励对外宣传政策措施,参照中国新闻奖和四川新闻奖、宣传四川好新闻奖等政策,专门出台了眉山政府新闻奖,用政策和制度助力眉山外宣工作。
市委宣传部领导还组织报社和电视台的人员到省内的泸州、宜宾、德阳等市考察学习对方抓外宣的做法与经验。随后,眉山日报社和眉山电视台分别设立了各自的外宣部,落实专人抓外宣工作。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满怀激情抓外宣,用笔和镜头记录新眉山,努力在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讲述眉山好故事,传播眉山好声音,展现眉山风采。”则成为眉山广大新闻工作者立足本职主动作为创一流的自觉行动。
1997年2月13日的《眉山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新华社记者毛朝敬和时任眉山日报社总编辑陈林森联合采写的消息——《眉山新区干部艰苦创业 东坡故里又见延安作风》。近千字的消息,向国内公开报道眉山地区组建后,地委机关干部艰苦创业的故事:从地委书记、专员到干部不少的以办公室兼宿舍,不少部门四五个人挤在一起既办公又住宿;没有办公桌就在床上或垫在腿上起草文件,下基层没有汽车就骑自行车或步行……
当时,作为地委机关报的《眉山日报》的这期报纸,刚从1998年1月1日创刊后出刊第22期。作为白手起家的《眉山日报》的第一任总编辑陈林森,按照地委要求,在带领我们报社全体员工艰苦创业确保正常出刊、努力为全区干部群众加油鼓劲的同时,他还带头抓外宣业务,加强同新华社等中央媒体联系,努力把建区之初的眉山动人故事传递出去。
后来,报社的历任总编辑坚持做到加强内宣促外宣,不仅在激励政策上为外宣开绿灯,而且带头抓外宣策划,主动对接中央媒体。2012年5月10日至13日,在时任市委宣传部分管新闻的副部长廖仁军、眉山日报社总编辑胡鲜明的牵头和大力支持下,我和宣传部的同志一起还策划组织了“走进东坡故里 聚焦今日眉山”中央主流媒体眉山行活动,受到市委主要领导好评。
领导带头,我们当紧紧跟上。自1998年起,我在完成领导交办的繁重的内宣任务的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开展外宣,相继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四川日报》等众多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发表宣传眉山的新闻稿件近千篇。每年在《人民日报》发表宣传眉山的新闻稿件在10篇以上,在新华社发通稿最多一年达60多篇。正是凭借一篇又一篇报道眉山的高质量稿件,我成为了新华社在全国聘请的100名特约通讯员之一,后来又成为新华社、中新社、人民图片网、四川日报社等媒体的签约摄影师。
新闻就是号角——我们时刻准备着,第一时间奔赴新闻发生地,第一时间把眉山的好故事报道出去;我们牢记职责担当,用笔尖记录时代,用镜头见证发展,第一时间把“眉山速度”“眉山经验”推向全国。
2001年7月13日,眉山市与清华大学在北京签订合作协议时,我随后在新华社发表了《眉山市向外“借脑”快速发展》的消息。后来,新华社又相继播发了我采写的《四川眉山市实行每周三天“无会日”制度》《四川眉山市能不能当领导先过群众关》《四川眉山市一个专用章办完所有行政审批手续》《四川眉山市公选科级干部破除诸多“门槛”》《四川眉山向社会公布全市所有领导干部手机号码》《四川眉山市2万名干部与6万户群众结对共谋发展》《四川眉山:“文化惠民季”让群众喜度春节》《四川眉山市工业企业在创新驱动中逆势发展》《四川眉山:从“绿色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四川眉山:八成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四川眉山支持农民进城购房有效去库存》等上百篇报道眉山好做法、好经验的通稿。
对于近年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发展泡菜产业,打造“东坡味道”的举措,我继2011年7月21日在眉山举办的“中国四川泡菜国际展销会”期间在新华社播发通稿《四川眉山:小泡菜成就大产业》以来,又相继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发表了《四川眉山市泡菜产业助农增收》《四川眉山“东坡泡菜”年掘金百亿元》《四川眉山:“一碟小菜”成就百亿元大产业》等10多篇文字或新闻照片。
无论是“5·12”汶川地震、“4·20”芦山地震,还是眉山“8·19”洪灾等重大突发事件,作为眉山日报社和眉山广播电视台等从事外宣的领导和记者,总是快速反应,立即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到新闻现场采访,第一时间向中央媒体提供稿件。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连夜奋战,在做好内宣的同时开展外宣。眉山电视台记者还专门与央视主播通过视频连线报道眉山灾情和抗震救灾情况。我本人和报社同事一起在短短20天就在新华社发表了《不等不靠 爱心筑起精神的家园——眉山市抗震救灾和生产自救侧记》《北川重伤员空运至眉山接受救治》《发不下去的救灾款——眉山市地震灾区见闻》等近20篇文字和图片通稿。“4·20”芦山地震发生后,我又相继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发表了近20篇报道眉山的稿件,特别是新华社播发的消息《地震挡不住投资者投资信心 震后上百亿元投资落户四川眉山》,不仅受到省委领导批示,还获得了当年四川新闻奖消息一等奖。
2010年8月19日一早,我在带领年轻记者到洪雅县汉王乡采访的途中,接到东坡区三苏乡东舘村因遭受暴雨袭击,市委书记等市区领导正在现场组织转移受困群众的信息后,立即改变行程赶到现场采访,冒着瓢泼大雨和雷电现场抢拍公安干警冒雨转移被洪水围困群众的感人场面。后又穿着早已被雨水湿透的衣裤赶到万胜镇、广济乡等洪灾一线采访。中午返回时,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就赶忙对外发稿。当天下午,新华社、中新社分别以《四川眉山遭特大暴雨袭击》为题播发通稿,及时把眉山的灾情通过中央主流媒体报道了出去,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不少在外省工作的朋友、同学后来说,正是看到了中央媒体的报道,让他们了解了眉山的灾情,知道了眉山正在发生的事情。
次日上午,我又再次到三苏乡、万胜镇等受灾乡镇采访当地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的情况,新华社及时播发了我拍摄的《四川眉山:洪水过后忙自救》的新闻图片通稿。我随后采写的宣传眉山市在“8·19”洪灾中发扬“三自精神”开展抗灾自救的消息《四川眉山发扬“三自精神”全力展开抗灾自救》,被新华社播发通稿、被《人民日报》综合版头条采用。
20年历程,20载艰辛。正是眉山每天发生的“好故事”“好声音”,成为了我们外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为眉山歌唱,我们倍感欣慰和自豪!
回望过去,激励今天。追梦、赶路,再出发的新眉山,必将上演更多精彩的“好故事”“好声音”。继续为新眉山歌唱,我们将责无旁贷和勇于担当!
新闻推荐
市民选房热情不减2017年上半年区域来电比例资料图片去年年底以来,乐山楼市迎来了健康上扬的良好势头。尤其是在今年5月25日,乐山中心城区青江片区鹤祥路西北侧[QJ(B)-07-a-1号]、乐山中心城区通江...
峨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峨眉山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