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乐山古代文学家赵次公

三江都市报 2017-07-06 08:44 大字
罗家祥

乐山向来以出文学大家自豪,经常性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古有苏东坡,今有郭沫若”。

俗话说,“一俊遮百丑”,可能是因为东坡先生和沫若先生声名太盛的缘故,导致大家以为乐山古代的文学应该是比较发达吧?——其实这“古有、今有”的话已经不太适合今天的情形:因为眉山的划出,东坡先生已经由乐山的“主人翁”变成了“座上客”,以全国性的重大影响而言,恐怕只有沫若先生一人而已。

如果把沫若先生暂时挪开不提,可能会发现一个令人有些难堪的史实:乐山的古代文学可能远非想象中的那么光亮,甚至有些糟糕。翻开已故毛西旁先生编辑的《乐山历代文集》和《乐山历代诗集》,查阅唐宋这两大文学盛世,以今天的地域而言,乐山本土诞生的文学家非常罕见,该《文集》和《诗集》里竟然一个都没有!(《诗集》里唯一收录的是卷二洪雅县人田锡的2首,可惜今天已经不属乐山了。)在明以后、郭沫若之前,有名的乐山本土文学家也是寥寥无几,略可一谈者只有明代嘉定州人安磐和清末的荣县人赵熙(但今已属自贡市)。

这就是说,虽然乐山“江山壮丽诗难敌”,但是给它增光添彩的,外地人的贡献更大得多,比如李白的《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及岑参、陆游等名家。总体看来,乐山古代的文人无论数量还是质量较江浙或者旁边的眉山都有不少的差距。对于这一点史实,我们一则要面对,二则应该有所反思。

但乐山古代的文学真就这么苍白吗?其实不是。该《文集》和《诗集》仅是出自一人之手,功劳虽大,但因为限于多种客观因素,特别是缺乏电脑和网络等现代技术,且当时全国都还没有大量出版历朝的诗歌、文章总集,所以疏漏也是不少的。比如,其所遗漏的北宋犍为县的王齐愈,就有八首词收入《全宋诗》。

此外,乐山值得一提的文学家还有杜甫的粉丝、南宋龙游县(今乐山市中区)的赵次公。

所谓“文学”,既包括文学创作,又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文学比较、文学翻译、文学注解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位北宋末南宋初重要的诗注家,赵次公并不是文学天空里一颗太明亮的星星,他的主要成就是对杜甫、苏东坡诗歌的汇编、编年和注解,这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所留下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以下简称《赵解》),是现存最早杜甫诗歌编年注本,包括杜甫诗歌里的用典出处及解释、汇释等。鉴于赵次公是杜甫的“铁粉”,故宋曾噩《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序》云:“惟蜀士赵次公为少陵忠臣。”(“少陵”即杜甫的号)。清朝的周春说:“杜之有注,自赵次公始。”这是赵次公作为一个蜀人,对曾经为丰富巴蜀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杜甫的回馈。

《赵解》共分为六卷,作于南宋高宗绍兴初年。赵次公的注最早见于著录的是南宋的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其卷17载:“蔡兴宗编杜甫诗二十卷,赵次公注杜诗五十九卷”。过去有“千家注杜”的说法,就精审而言,无逾赵次公注者,诸多宋人注本及后世注杜者,无不援引此书,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引用高达5000处之多,可以说,它代表了整个宋代对于杜甫诗歌注解的最高水平,所以成后不久,就流传到了高丽、日本。

(上)

新闻推荐

方言散打打翻天印打不到方向……

方言散打□徐建成师生间原本感情很好,学生时常对老师表心迹:“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学生经常“打翻天印”,揭发了自己老师,弄得老师被整得死去活来。还好,作为多年的教师,我...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峨眉山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