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金针菇颜色不同 行情各异

四川农村日报 2016-11-24 10:22 大字

工人为营养袋装入菌种。

□本报记者 吴平 文/图

眼下,正是金针菇大量上市的季节。10月26日,位于大邑县董场镇的成都万良菌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装修一新的生产车间开始生产调试。

公司理事长张万良1987年开始种植金针菇,2008年转行加工业,今年从小作坊扩展成大工厂。“每一步都伴随着品种的迭代,鲜食和加工、工厂栽培和农业栽培对品种都有不同的要求。未来的发展,仍然要寄望于新品种的研发。”张万良说。

品种选育有所突破金针菇质量双提升

陈柳是崇州市江源镇江源村金针菇种植户,他告诉记者:“以前金针菇多是黄色的,菌柄基部颜色更深,呈黄褐色,看起来不干净,影响了商品性。黄菇保质期短,放两天就变软,颜色更深了;市场上颇受欢迎的白菇,在自然控温的条件下种不来。”

为此,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王波带领团队开展金针菇品种改良攻关,育成黄色、白色系列金针菇新品种10余个。其中川金3号黄菇2007年通过国家认定,成为了省农业厅推荐的主导品种。2014年,川金11白菇也通过了省级审定,在农业栽培上一炮打响。

“黄色金针菇颜色越来越浅,提高了商品性;白色金针菇终于种了出来,保鲜期更长,很多沿海城市只吃白菇。产量也有所增加,每个菌袋产三茬,平均产量从2斤增至3斤。”陈柳说。

靠自然温度、农业栽培的白色金针菇,相比控温工厂化栽培,质量更好,产品价格高出后者20%-30%,这使得四川以农业栽培模式的金针菇产业得稳定发展,没有因工厂化金针菇产业发展壮大而萎缩。据了解,目前金针菇地边价为4-6元/公斤,农业栽培的第一二茬略高,三茬略低。

“今年,我的基地有30万个菌袋,还跟其他人合作,在另一个基地种了50万个菌袋,顺利的话,一个菌袋的纯利润有1元钱。”陈柳说。

市场决定育种方向鲜食加工各有所需

农业栽培中,黄菇、白菇产量差别不大。但在工厂化栽培中,白菇产量比黄菇高出30%,加之白菇比黄菇耐储存,原本以为金针菇市场就要 “白色压倒黄色”,没想到加工业的兴起,让黄菇能够一展身手。

“我这里60%以上金针菇是卖给加工企业的,只有1/3产品在鲜货市场销售。”陈柳说,江源镇每年卖出金针菇几千吨,大部分都是这个情况。

作为加工商的张万良表示,他用来做加工的原料基本都是黄色金针菇,品种以川金3号和10号为主,因为比白菇更加脆嫩爽口。而工厂生产的白菇,菌柄太细,口感不好,选洗时流失率还高。

与此同时,种植户也发现,金针菇农业化栽培方式的成本天花板也逐渐显现。

“20多年来,金针菇售价没有涨多少,原材料比如麸皮、米糠、棉籽壳等却一路上扬,劳务费更是涨得厉害,几乎占到总成本的1/3。”陈柳说,“以前是只要种就能赚钱,现在要种得好,技术稳定才能赚钱。”

这一压力也传导到加工商环节。“这两年货走得变慢了,如果在原料上能压缩成本,就能稍微喘口气。”张万良期待。

其实,工厂化栽培黄色金针菇,产量也有了突破。严格说来,是介于工厂和农业栽培之间:自动控温,全年生产,但不用玻璃瓶,仍然是用菌袋。

“此外,要从品种选育上突破。适宜人工控制温度设施栽培的专用黄色金针菇已经应用到生产。”王波说。

目前,已通过省级审定的黄色金针菇品种有川金6号、川金13、川金631,白色金针菇品种川金12、川金33等,这些品种适宜人工控制温度设施栽培,已在广安、达州和重庆等地应用。下一步将通过崇州市、郫县、峨眉山市广安市以及阿坝州等地的示范基地建设,促进新品种的应用,使四川金针菇产业得以稳定发展。

新闻推荐

峨眉山市:“春天行动”暖人心

四川经济日报乐山讯(记者林立文/图)在年新春来临之际,1月日,中国农业银行峨眉山市支行特邀峨眉山市位著名书画家,在峨眉支行大楼前现场为广大市民及储户免费书写春联,从而拉开了“‘春天行动\’宣传惠...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