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匠难求高级技工的“炼成”期待多方努力
焊工在狭小的空间里工作“要招年轻的技术工人真的很难,现在的90后,都不愿意吃这碗饭,认为技术活就是脏、苦、累。”乐山市内一家设备制造厂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边整理员工档案,一边向三江都市报记者介绍,如今,厂里技术工人日趋老龄化,年龄断层现象突出,年轻的技术工人越来越难招,更不容易留得住。
另外,对技工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升、技工人才就业稳定性的保障,也为制造类企业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乐山市一线技术人才的培育状况如何?在职业教育中有没有新方法、新模式?对此,记者走访了企业、学校和相关部门,分析现状,希望为“一匠难求”找到一条可行之道。
现象
一线工人趋向老龄化高级技工人才紧缺
在夹江县某机械制造公司,人资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拥有10多20年工龄的员工非常多,他们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吃得苦也肯钻研,他们就是公司的“生产力”。然而,从近几年的人才培养上来看,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了企业面前,那就是:老员工年纪越来越大,企业在培养补充新鲜血液时,很多年轻人并不愿意专心干技术,不愿意留下来。
“工人老龄化,成为许多制造型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该工作人员介绍道。而后,他向记者列举了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实例。
三年前,该工厂从技工学校招收了20多名毕业学生,为厂里储蓄后备力量,当时,这些刚毕业的学生都不足20岁。然而,待到他们20来岁时,大部分人就陆陆续续离开了,三年后,当初的这批学生中,仅有几人留了下来。离开的原因多种多样,有说要回家养猪的,有说干的活不仅累还脏兮兮的……
就这样,带着各种各样理由离开的年轻人,为人资部门留下了企业“一匠难求”和如何吸引年轻人留下来的思考。
“90后的流动性太大了,对于企业用工而言,真不是一个好现象。”尽管企业对25岁—35岁的劳动群体需求量大,但是,在需求与实际求职人数难以匹配的情况下,企业在招工时,只好放宽年龄限制。
但是,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技术设备的科技化和信息化,对一线工人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机器设备更新换代后,新设备会使用的工人就会很少,对于企业而言,也不利于机械自动化、智能制造的发展,另外,在产品标准提升后,工人也很难尽快适应新标准。”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企业发展,会呈现高端人才和技术发展难以匹配的现象,针对技术发展,相配套的技术人员需求更多,但是,现在高端人才的缺口比较大。“一些高级设备,就需要高学历人才操作,现实往往是,学技术的因为没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很难操作高级设备。”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企业仍然青睐熟练的普工,但是,如今熟练普工的缺口依然很大。“我们公司常年招聘熟练普工。”峨眉山市一家制造工厂相关负责人表示。
调查:
就业诉求发生改变企业激励打造“工匠”
在采访中,不少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加之技术工人的社会认可度普遍不高,因此,一些年轻人更愿意从事干净体面的工作,比如管理、销售等工种。“从另一个侧面,也折射出‘工匠精神\’的缺失,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当‘工匠\’。”
峨眉山市某不锈钢制品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多数都有学历,家庭条件不会太差,个人对职业的要求也有许多想法,并且不愿意受到管束,“尽管需要他们,但是干不了多久他们就走了,所以,我们也宁愿招聘35岁至45岁年龄偏大的工人,稳定性强。”
正是这种就业诉求发生了变化,对于企业而言,也提出了更多的思考。如何树立“工匠精神”,让年轻人肯钻研愿意留?如何让企业现有技术工人的技能得到提升……带着这些思考,企业也做着各种努力。
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建立职业荣誉、户外拓展凝聚团队力量……企业里,越来越多的优厚福利待遇向一线员工倾斜。“特别是年轻员工,他们的住宿、交友、家庭等等方面,能考虑到的我们都尽量考虑,尽力解决年轻工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更加安心地工作。”犍为县某企业人事专员如是道。
为了锻造技术工人的“工匠精神”,一些企业也从技能水平与效益收入挂钩上想办法。赵小平是夹江县的一名焊工,39岁的她在焊工岗位上工作了近20年。去年,参加全市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了焊工组一等奖的好成绩,为此,取得了“技师”的职称评定。“这是技术工人中最高的职称,也是对我职业生涯的肯定。”赵小平介绍说,不仅如此,每个月自己的薪酬也相应有所增加。
技能水平带来的荣誉感和经济收入,让赵小平这样长期坚守一线的技术工人找到了职业定位。
然而,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却是技术工人不得不面对的考验。
“以前,在一个工种上,工人可以直接干到退休,可是,现在不一样了,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实行项目制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不仅技术上是佼佼者,在管理工作上也能是能手的综合人员。”一位在企业从事多年人资工作的资深人士表示,然而,这样的综合性人才也是紧缺的。
他举例介绍,自己所在的企业就有这样的需求存在。一般,在技术岗位上数一数二的技术能手,在项目制的实施过程中,会被第一时间任用作为管理人员。“尽管技术上是能手,但在做管理时,他们的弱势又会暴露无遗。操作惯了机械设备,工作形式相对单一,一旦做到管理人员,就要具备协调、组织等方面的能力,可是,技术能手们这方面相对欠缺。”面对这样的难题,企业也总是感到无计可施。
探索:
职教走出新路子尝试订单教育和学徒制
如今,“订单式”教育和“学徒制”教育在乐山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已不是陌生的方式。所谓“订单式”教育,就是企业按其人才需求,向学校“下订单”,学校按照企业实际要求进行人才培养。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共同挑选学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进行培养。
在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就有这样的教育范例,学院的机电工程专业,关于移动通讯技术方面人才的培养,就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行“订单制”。“企业提供一线工程师和设备,设备放在学校的实训工厂,学生在实训工厂实践操作是与企业工作场景相一致的。”学院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介绍,企业的一线工程师主要进行实操上的授课,而学校相关专业的授课老师,也会经过企业培训和考核,更新知识结构,“这样的方式合作,就业率一般能够保持在96%,‘订单式\’培养人才,不仅为企业培养了其需要的人才,而且大幅提高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对于学校、企业、学生来说是一种共赢的模式。”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不仅学好技术、钻研技术,也能在实际工作中成为“技术+管理”的双重人才,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学校也充分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创业培训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据了解,现代学徒制则是乐山职教中产教融合走出的新路子,其中不乏一些中职院校。乐山一职中就是首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之一,学校与某企业合作,制定培养计划。学生第一年在学校上基础课,第二年走进企业,作为学徒进行岗位对接培训,第三年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如今,第一届的20多名学生已经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方式,进入该企业及相关企业就业。
据相关人士介绍,“现代学徒制”是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学校和企业共同招生、共同培养,最终培养出懂企业精神、有文化内涵、具备专业技能、有工作经验、能迅速上岗的企业员工。目前,除了乐山一职中,乐山各职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
推动:
多渠道激励培养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记者从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了解到,在开发人才资源,培养、使用、留住、吸引、激励技能人才上狠下功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大批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
近年来,乐山市建立了技能型人才激励机制等新举措,比如组织全市职业技能大赛,组织企业、学校、教育部门广泛参与,并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奖励,;多种方式进行技能培训及技能型人才再培训;促进技能人才交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技能人才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鉴定申报等“一站式”服务制度等等,对在社会上形成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不仅让技术工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也在培训、教育等优质资源上倾向于技术工人,引导年轻人改变就业方向,走进车间,走进技术岗位。”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 赵芳莹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蝶)昨日,西南商报记者从四川旅博会组委会获悉,第三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将于9月22日至28日在乐山峨眉山市举行。本着“优中选精、注重实效”的原则,对注册报名卖家(包括已经审核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