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实招频出

乐山日报 2015-10-29 19:06 大字

▲彝家小朋友在阿依园庆祝生日?帮扶干部协助贫困村民领小猪行动

106个贫困村、9396户贫困户,峨边彝族自治县精准识别30456名贫困群众,并全部建档立卡。

眼下,处于扶贫攻坚“主战场”的峨边,紧扣“精准”,实招频出。1000多名驻村干部奔走“前线”,实打实的政策利好叠加,贫困群众既解了近忧,又化了“远虑”。随着扶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3万多贫困群众脱贫信心更足,脱贫步子迈得更快。

“第一书记”奔走“前线”

10月20日,平等乡高岩村“第一书记”陈文彦一大早在峨边县城办完事就风风火火地赶回村里。从乡上回村,25里路程陈文彦还得花50元打个“摩的”。“不在村里,就在去村里的路上。”这是驻村帮扶2个多月以来陈文彦的工作常态,这样的体验以前在市直机关工委办公室是根本想象不到的。

最近,陈文彦刚请市农业局专家到一组村民杨小刚家里,帮助他解决了养殖石蛙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养殖石蛙的项目得到专家认可,3-5年可以见成效。“专家现场解决问题,了结我两年来的心事,我有信心把石蛙养殖搞好。”受到帮助的杨小刚深受感动。

“越是沉下来,才发现确实有差距。”金岩乡共和村“第一书记”张开河说。在市环保局担任行政审批科科长的他,如今角色转换后一门心思扑在共和村的脱贫路子上。

距离县城45公里的共和村拥有1000多亩人工林和800多亩荒山。多次进山考察后,张开河决定在林业资源上动脑筋。前不久,他专门邀请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的专家现场考察,为共和村制定产业发展方案。路子找好了,张开河又忙着落实修建覆盖林区的通组公路,为林业资源深度开发打好基础。

扶强产业“拔除”穷根

彝区贫困,根本原因在于产业不兴。今年起,峨边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用于***工作,其中10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核桃、桢楠、猪鸡等种养业。

在沙坪镇峨星村,绵延起伏的青山上核桃苗长势喜人。去年,全村栽种了3026亩核桃,等到明年核桃就将挂果,三年后进入丰产期。村支部书记鲁惹韦布不由地感慨:“过去我们就想搞核桃种植,可是没那么多资金。要没有政府的扶持政策,咱们村的核桃产业干不起来。”

4组村民李克那锣家里的15亩地几乎全种上了核桃。他算了一笔账:“进入丰产期后,一亩核桃年产值约8000元,跟以前种玉米每亩1000多元产值比起来,种核桃收益高多了。”

青山变银山,“输血”变“造血”,长效增收产业将使贫困群众彻底拔掉穷根。

政策“加码”精准到位

两年前,黑竹沟镇底底古村村民司杜陈古患上严重骨质增生,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不仅断了主要经济来源,而且为治病还花掉了4万多元积蓄,如今这个家庭的日子仅靠务农和刚刚初中毕业外出打工的儿子勉强支撑。

“去年治病花了12000元,除去医保报销的75%,自己就掏了2700多元。”虽说报销了不少,但自费这笔钱对于司杜陈古一家来说也是沉重的负担。

今年,县财政安排300万元用于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对建卡贫困户凡自费部分按照不低于70%的比例进行报销。按照新政策,司杜陈古自己承担的部分将从2700多元变为不到700元。

经过分类统计和分析,在当前峨边的3万多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的占到四分之一。为此,峨边在医疗扶贫和教育扶贫政策上持续“加码”,化解群众“燃眉之困”,帮助他们早日脱贫。

为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峨边采取“县招乡用”、“村医乡聘”、“村医乡派”等方式,先后选送83名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到乐山职院民族医士班学习,毕业后到指定村卫生室工作,力争到2018年实现所有行政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在教育扶贫上,除坚持发展中小学寄宿制教育,稳步推进十五年免费教育,在义务教育“三免一补”、“9+3”免费职业教育基础上,峨边今年还安排200万元用于建卡贫困大学生就学资助,其中本科学生每年5000元、专科学生每年3000元。就学资助持续到学生大学毕业为止。

■王永春  本报记者  付小惠  文/图

新闻推荐

峨边:高山上的订单农业

收购商正在收购莲花白王永春摄收购商正在收购莲花白王永春摄■本报记者周黎丽金黄的玉米棒串成帘,装饰着农家屋墙;翠绿的莲花白“颗粒饱满”像珠玉,成排似链,粉饰着肥沃田野;一堆堆玉米秸秆堆放在地边...

峨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峨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实招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