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驻站记者眼中的新年关键词(三)

四川日报 2013-02-19 17:23 大字

产与村

关键词“产与村”,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产业兴,则农民富。新村建设只有坚持与当地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带领广大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今天以“产与村”为题,以切片的方式报道的几个地方,无不是挖掘自己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新村建设、产村相融、连片扶贫的方式带动农民奔小康。驻站记者在新村走村串户,直接感受到的是新村美了,新居靓了,产业兴了,农民富了。 ——编者

巴山新居人乐业

本报讯(岳旭东 记者 尹勇)小青瓦、木花窗、吊脚楼,依山傍水,独显川东北民居特色。2月16日,记者在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看到,到处悬挂着红红的大灯笼,游人如织,整个村子洋溢着浓郁的新年气氛。

谈起家乡变化,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村民毛明雄没有想到,2009年以前,槐树村还是一个公路只有机耕道,靠天吃饭的贫困村。虽距县城仅3公里,但那时全村412户1645人中贫困人口占55%,人均年纯收入还不到2000元。而到2012年底,该村已建成“巴山新居”居民聚居点3个,全村生产总值实现21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22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24.8%、35.3%。

2013年槐树村将进一步规模发展乡村旅游、特色苗木、生态果蔬、特色畜禽四大骨干产业。集中优化发展张家垭社区,将现有4万平方米社区面积拓展至13万平方米。基本建成榆槐产业大道,与现有的S101线形成产业城内环快速道路系统。在2012年的基础上,每年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以28%和30%的速度增长。

槐树村的变化只是巴中市通过“巴山新居”工程建设带动产业连片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巴中市建成农村聚居点743个、“巴山新居”4.86万户。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红色旅游产业、平昌县中岭村的有机生态农业产业、巴州区香炉村的金银花产业等已逐渐形成规模。

家乡变化大 我都不想出去了

本报讯 (尚永高 记者 杨国庆)

“师傅,注意安全哈,需要帮忙说一声!”蛇年新春,记者在自贡市自流井区荣边镇雨潭村农民集中居住区采访时,一家正在装空调的农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小温很有孝心,这不,春节回家,专门给父母买了挂式的变频空调。”村支书介绍道。“装上了空调这新房就啥都不差了,和城里一样!”站在自家的崭新小洋楼前,小伙子话语里透着自豪。这位雨潭村土生土长的80后名叫温锋。年仅24岁的他大专毕业后只身一人到安徽宣城打工多年。

去年回家,温锋只听说村上要实施土地增减挂钩规划,拟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今年回家,小村庄果真变了样。

2月1日回家时,父亲专程到老远的路口接他。父亲告诉他,一个村组相邻的41户农家都集中住在了一起,都是统一的风貌和结构,稍不留神就会走错门。温锋发现泥泞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父亲骑着崭新的两轮摩托车。

父亲告诉温锋,全家139平米的楼房自家只出了36000元,家里的水、电、气、闭路等设施一应俱全,家门口装上了路灯,垃圾清运车天天清运。幼儿园和文体广场直接建在了家门口、到村卫生室不到5分钟,到农业园区不到10分钟。

最让温锋感到惊奇的是,父母都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父亲在村铸钢厂上班,一月有3000多元的入账。而母亲在铁皮石斛药材园上班,一月收入1000多元。“没想到家乡变化这么快,这么大!”温锋感慨,连他都不想出去打工了。

产业撑起新村示范片

本报讯 (记者 王飞)2月17日上午,记者在名山县茅河乡沿途见到,翠绿的茶垄随着地势起伏连绵,茶农们身系围腰,挎着小竹篓,双手熟练地在枝叶间上下翻飞,采出颗颗鲜嫩的新芽……这是茅河乡以茶业为主导建设的新村,全乡有茶园1万余亩,农村人均茶园1.5亩以上,有茶叶企业28家。2012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

2012年,雅安市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前提和首要任务来抓,全市启动建设省级示范片2个、市级示范片3个、县级示范片3个,建设区域共涉及40个乡镇、157个村、6.44万户农户、21.29万人。新发展茶叶、林竹、中药材、水果等特色产业4.58万亩,连片发展种植业基地面积累计达46.38万亩;新增规模养殖户182户。新增参与示范片建设的县级以上龙头企业9家。新增参与示范片建设的县级以上专业合作组织34家。预计示范片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56元,增加1197元,年均增长19.66%,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1.6%以上。

今年,雅安将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建设具有雅安特色的生态村落为目标,实现新农村示范片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打造新村示范点16个的目标。

彝家新寨建设不是建好房就了事

□本报记者 王爽 文/图

2013年,彝家新寨建设步入第4个年头,承载彝家幸福的,已不仅仅是房子。彝家新寨建设开始更多地与“产村相融”、“农民增收”等词汇结合在一起。“‘产业\’是2013年彝家新寨规划与建设的关键词。”乐山市新农村和彝家新寨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刘晋明肯定。更加注重各村产业培育,建立村民自己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构建“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彝乡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正在加快。

一线传真

节日里致富能手带领村民规模化养鸡

2月15日,正月初六晚上8点过,马边彝族自治县民主乡光华村村主任张小华才从山上的养鸡场出来,与他一同晚归的还有四五个村民。整整一下午,他们都在养鸡场忙碌:先是为圈舍做了大扫除,随后增添了些照明设施,最后检查温控系统。6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鸡场内,5000只优质乌骨鸡正茁壮成长。

37岁的张小华是全村致富能手,通过承包荒山育林、发展林地218亩,仅2012年就实现了林竹收入16万元。“政府为彝家新寨进行了产业规划和培训,自己能为乡亲增收致富做点事情。”回家路上,张小华对记者说。想到当地拥有良好的气候和丰富的山地资源,2012年底他带领10户村民养殖乌骨鸡,这个标准化养鸡场就是最重要的“硬件”。

张小华说,目前的5000只鸡苗仅是第一批“入住户”,养鸡场全面投入使用后,预计每年出栏优质乌骨鸡1万只,产蛋3万枚,能够达到10多万元的年产值。“那时候,每个农户每年就能增加5000元收入。”谈到乡亲们越过越红火的生活,张小华眼睛一亮,“我们这个标准化养鸡场已吸引了好多乡镇前来考察呢。我们还送村民参加县政府组织的养殖培训,争取大家都成专家。”

记者视线

去年7月底,在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民镇红椿村的采访中,一个疑问跳跃在我脑海:为何时间早已过半,全市10个重点彝家新寨建设还未显露雏形?并追踪形成《建彝家新寨1.1万农户主动申报》一文,与其说回答了不解与担忧,不如说反映出新寨建设对质量大为重视的一种良好倾向:乐山市新农村和彝家新寨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把上半年时间花在了新寨的规划设计上,凝聚众多心智的《乐山市彝家新寨农房图集》也正式成为新寨设计建设的纲领,其中不仅规避了之前设计的不足,更充分地考虑农村储藏需求以及对再生性资源的利用要求。

长远发展,培育彝区“造血”功能则尤为重要。我在采访中了解到,乐山在前期规划设计中对村寨的功能布局“着墨”颇多,如峨边县五渡镇先锋村,“依托大渡河龚嘴电站库区风景,打造峨边百里旅游文化长廊”这一设想在规划之初就得以体现,既解决住房,又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上述马边县民主乡光华村,规划时就考虑引进当地龙头企业发展适度规模的庭园经济……

依托彝家新寨建设,2012年,乐山市小凉山地区共实现特色农业产业产值近7亿元,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900多元。

在乐山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2013年《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彝家新寨建设调研报告》中,更多着力点已然明晰:因为看到了“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的村试点,远山村和极度贫困村的农户极易被边缘化”,所以“2013年,市县设立特困户信用贷款担保基金,金融部门协调落实贷款,扶贫部门争取贷款贴息政策和资金,给予1至3年全额贷款贴息,加大对特困户的扶持力度”,所以,“将更加积极调动区县规划部门积极性,更加强调每个村子的产业定位,让更多村民在产业发展上‘有想法\’”。

今年大事

●3月底,今年全市7个彝家新寨示范村规划方案经专家评审后正式出炉

●4月,2013年彝家新寨项目施工建设全面启动

●7月,龙头企业与农户对接,养殖、种植培训等产业扶贫工作全面铺开

果业火 一个乡回来3000农民工

□周本均 本报记者 李占庄 曾实

“党的扶贫政策就是好,种李子树不用农户出钱,栽种和管护一棵树还有3元补贴。”2月16日,大年初七一大早,宣汉县庙安乡胜观村果农陈天谊一边给当地果农讲解种植技术,一边感叹,“如果管理得好,根据存活情况,每棵还奖励2元钱。”

陈天谊口中的“扶贫政策”是指正在实施的《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达州市属川东北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该市宣汉县和万源市已纳入国家扶贫政策,其余5个县(市、区)已全部纳入四川秦巴山区连片扶贫片区县,纳入全省“十二五”整村推进规划的贫困村已达307个,居全省首位。

一线传真

大年还没过“花果山”农民学技忙

“一个枝干上枝条不要留得过多,要采取‘三抽一\’、‘五抽二\’的方式将多余枝条剪掉……”在一片枝条拉满绳索的李子树林中,年过六旬的陈天谊一边剪枝,一边向前来取经的10多位果农讲解技术要领。“老陈的李子树枝条剪得好,枝条也拉得好,树型通风透气,我们得好好学学。”听课的果农杨仕文说。

陈天谊是宣汉县庙安乡胜观村有名的果树种植户,几年前,一家六口人仅靠种植传统农作物过活,日子过得紧巴巴。2008年,通过扶贫开发互助合作社提供的资金,陈天谊以每株5.5元的价格买来100棵脆红李树种。“没想到2011年挂果了500多公斤,卖了4000多元。”陈天谊高兴得合不拢嘴,“这些树简直成了我家的‘摇钱树\’,去年盛产期,李子卖了2万多元。”尝到甜头的陈天谊又种了700多棵李子树。

2011年,庙安乡被列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产业扶贫项目示范区,大力发展脆红李、青脆李,近两年,该乡种植李子树40多万株,成为远近闻名的“巴山特色花果山”。庙安乡有7000多人,以前约有5000人在外务工,现在果业兴村,“有3000人返乡种植果树,部分村民还搞起了农家乐。”庙安乡党委书记王小伟说,“下一步我们将在八庙村建乡村旅游示范点。”

记者视线

宣汉县庙安乡生产生活条件多年在“平均线”下。从2007年开始,随着国家扶贫项目、支农项目加大投入,通乡水泥路从一条没有到现在修好四条,农业产业从盲目发展到有的放矢。现在,全乡规划了1500亩脆红李连片发展,还配套发展了猕猴桃、大樱桃产业。

为实现收入翻番,庙安乡不仅加强果树管理,组织当地种植大户以及聘请县上农业专家给当地农户讲解种植技术,同时,该乡还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大力发展农家乐,吸引达州、宣汉、重庆等地的游客来休闲观光。

扶贫一直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重点,达州要想在2013年实现跨越发展,需继续补齐这一短板。我们去年写过《宣汉:“土专家”帮助扶贫乡变身“花果山”》文章,介绍了当地扶贫开发、发展产业的情况。

根据宣汉县2013年扶贫和移民工作要点报告,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务扶贫培训的制度体系,确保完成全年转移培训2000人的任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6000人次,对此我们将持续关注和报道。

今年大事

●实施完成9个村的整村推进、1个村的连片扶贫开发项目

●继续在新华、樊哙2个片区14个村实施完成国家特色产业扶贫试点项目,重点发展新华片区核桃1万亩、樊哙片区云木香、厚朴、黄柏等中药材1.3万亩

新闻推荐

乐山首批73名彝区支教志愿者出征

本报讯(记者王爽)2月18日,乐山市首批73名彝区“一村一支教”志愿者誓师出征,他们将通过集体备课、讲座授课等形式,帮助各教学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彝区基础教育教学水平。“一村一支教”工作从今年正式...

峨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边彝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