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区贫困县的新农村三问
沐川县沐溪镇三溪村“桃源山居”的农耕博物馆。沐川县新凡乡小林村村民正在扦插茶叶。● 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人往哪里走、钱从哪里来、地要怎么办?
● 地方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农民却是“抱着石头过河”,怎么让农民主动跟着政府干?
● 离城近的农村容易找到发展捷径,离城远的地方又该怎么建设新农村?
■ 四川日报记者 许静 刘若辰/文
肖雨杨/图
选择沐川来剖析它的新农村建设之旅,因为它有3个特点——
沐川县1408平方公里,山区占97%:山区县特色鲜明。
目前该县26万人口中,农民占20多万:农业县特征明显。
2012年,该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有1.4亿元:贫困县特点突出。
一个山区的农业贫困县该如何建设新农村?6月25日至26日,记者来到沐川寻找答案。
一问:如何处理好“人、地、钱”?
城边小村建成了“桃源山居”,土地流转、设施投入各有巧招
沐川县城有一条母亲河——沐溪河。河边矗立着一座26层高的大楼——世袭领地,据说这是沐川县城最高的楼之一。这一带即是沐川的“城”。
世袭领地背后,穿过沐溪河,走过一座小桥,即看到“桃源山居”的牌坊,这便是沐川的“村”,居住着沐溪镇三溪村两个组、103户村民、358人。
6月25日晚8点过,记者来到桃源山居,在门口碰到负责看管停车场的李万条,此时他正拿着小石子在地上画“正”字。“进来一个人我就画一笔,一行5个正字,已经画了19排,就是475个人。这还是从晚上六点半开始画的哦。”李万条说,“城里人吃了夜饭,都喜欢来这里走转,这哪里是农村哦,就是个大花园!”
顺着油砂公路前行,记者随意走进一户农家。
女主人马兆群说:“三溪村有3条小溪,原来村里连一条路都没有,去一回城里要脱下鞋子趟水过河。辛辛苦苦种的果子,因为品种不好,背到城里也只能卖角角钱。”
“现在品种改良了,路也通了,在家门口摆个摊,城里人自己来买,一天就能卖几张红票子!”男主人罗怀庆接过话茬,“新家200多平方米,开了个茶舍农家乐,日子好过了,衣服都穿讲究多了。以前我‘家里头的\’一天到晚忙活路,从没穿过裙子,现在穿起裙子也不比城里人差噻!”看着马兆群羞红的脸,罗怀庆哈哈大笑起来。
记者走出农家小院,迎面而来的是一阵阵清凉的田园晚风和如织的游人。
第二天一早,记者带着新农村建设“人往哪里走、钱从哪里来、地要怎么办”的3个问题,再次来到了桃源山居。
在路边的“开心农场”,记者见到了正在拔草的沐川县城的老师刘梅,“我从村民手里租了70多平方米的地,一年350元,种的菜两三家人都吃不完。”
“这就回答了地要怎么办的问题。”同行的沐溪镇党委书记田斌告诉记者,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三溪村将土地进行了流转,有的流转后建成了“开心农场”,有的流转后建成了高产果园,而通过土地整理多出来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则盖起了小别墅拍卖经营权,为当地农民提供经商条件。
“以前觉得,农民除了种地就只能外出打工,现在才明白,农民也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当老板。”记者来到一户叫“漓水人家”的农家乐,魏进强就说自己是这里的“跷脚老板”。之前,魏进强一家三口都在外干建筑,一年到头抛除开销能留下10多万元,现在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就有两三万元的营业额。
采访至此,“地和人”的疑问已迎刃而解。那么,新农村建设的钱又从哪里来呢?从去年8月开建以来,桃源山居新农村综合体仅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已经超过5000万元。
“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只有五分之一左右是财政资金。我们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通过将涉农财政资金打捆使用的方式,力争建一个新农村成一个,其余的资金,都是吸引的社会投资和农民投工投劳。”沐川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走出桃源山居,新农村建设“人、地、钱”的问题找到了答案。但另一个疑问又涌上了心头——
二问:离城远的新农村怎么建?
小林村成了美丽茶园,建设思路上的创新,升级产业富了百姓
6月26日晌午时分,记者来到离县城10多公里的新凡乡小林村,一幅美景入画来:明媚的阳光下,红瓦与茶园相互映衬,一层层茶田,由山脚叠到山巅,由这山绕到那山……(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机关效率高不高,干部作风正不正,谁说了算?连日来,沐川县开展“百企评机关,千人评干部”社会测评活动,把评判权交给企业,交给群众,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强化执行力,扎实推动机关作风建设。...
沐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沐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