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沐歌》:山水竹乡新突围
《乌蒙沐歌》首演场景沐溪河在山水之间如梦如幻情景再现勤劳朴素的沐川人序幕中,渔夫们将自己的生产场景完美再现两条身长50米的沐川草龙舞动金秋渔歌唱晚,如梦如幻■ 本报记者 王京川 邓里 宋亚娟 文/图
“望长天,万里碧空远。瞰大地,竹海绿浪翻,群山绵延。
古韵悠悠,风景无限,湖光山色映沐川……”16日晚7点半,沐川县城沐溪河畔,休闲广场的弧形看台早已人如潮涌。
激光灯、探照灯、变速灯、染色灯、LED灯组……五彩变幻。如梦如幻的山水之间,船帆点点,渔歌悠扬,诗情荡漾。绚丽的多媒体灯光辉映下,原生态山水实景剧《乌蒙沐歌》缓缓拉开了序幕。
“《乌蒙沐歌》是在沐川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组织下,立足沐川独具魅力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公益性自编自导自演的原生态山水实景剧。”沐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彬介绍,该剧依托自然山水,融合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借助现代光影科技,将竹乡的生态魅力、历史遗韵、民俗风情尽展于山水之间,是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乌蒙山区西北部的沐川文旅经济结合的探索,也是一次开放式演出的创新。
以天为幕,以山为屏,以水为台,山水、竹韵、民俗、公益……遍观全川,这样的“大型实景演出剧”实属首创,其开创意义和创新价值不言而喻。
A
碰撞山水实景雏形渐成
沐川,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高林密,溪河纵横,沐川竹海、五马坪、黑熊谷森林公园、舟坝库区……大自然的多情眷顾,为沐川绘就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态旅游画卷。
除了竹海,如何把“看了就走”的游客留在沐川?
如此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如何实现无缝融合?
如何打造一个自有的文化品牌精品,使之成为全新载体,将沐川优势完美演绎?
创意,还是创意!今年2月,一个大胆想法在沐川县委书记鲁力的脑中灵光一闪,迅速成型并付诸运作——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大型实景剧《乌蒙沐歌》,深挖沐川特质文化资源潜力,融合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依托山水一体的实景剧场,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沐川文旅资源,推动全县文旅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县域文化的吸引力和旅游品牌影响力。
在县委宣传部部长张彬、副县长杨雅梅指导下,《乌蒙沐歌》实景剧主创团队随即搭建,总导演由县文广局局长徐芸担纲,县文化馆馆长胡巧任副总导演,县电视台节目创作中心主任郑刚、沐川乐韵艺术培训中心负责人王稚、县文化执法大队工作人员罗川分别担任剧组分导演。
“沐川要搞大型实景剧?开玩笑嗦!”
“没有上千万的投资,整得出来?”
“不要搞成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哦!”
……
风声刚刚传出,非议之声四起。有人嘲弄,有人怀疑,有人担心,有人等着看笑话……
非议,成为前行路上最大的动力。思想碰撞,统一思路,坚定信心,大量而又繁锁的创作工作按部就班,逐一展开。
农历蛇年新春刚过,导演组人员开始赴外地实景剧演出现场实地学习。“3月份,我们先后4次对广西《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丽江》、重庆《印象·武隆》等‘印象系列\’山水实景剧进行学习考察,过程艰苦而又充满波折。”徐芸说,这些演出,只看光鲜的外表根本没有大用。为了探寻演出筹备细节,她们每到一地都以“上厕所”、“走错路”等为由,溜进人家的演出后台实景地,问村民,看图版,回来匆匆记录,晚上再统一汇总。无数次的参考、借鉴、讨论、碰撞之下,《乌蒙沐歌》雏形大纲渐渐“浮出水面”。
“相传沐川县的母亲河沐溪河中有3块巨石,远远望去就像是3个美丽的女子在沐浴、嬉戏,因而得名‘沐川\’。”剧本大纲由郑刚执笔,他告诉记者,“为了完整表达出沐川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底蕴,从草拟剧本,从初稿、修改稿最后到定稿,我们经历了一个非常慎重的漫长过程。在讨论中,有时为了争论一个小小的演出细节和场景,大家各抒己见争论激烈。但是,我们都是一帮艺术爱好者,对沐川的历史文化很热爱,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一定要坚持把这出实景剧圆满地呈现给观众!”
B
齐心 同参与共圆沐川梦
4月底,在数易其稿之后,《乌蒙沐歌》的蓝本终于基本敲定,以颜色作为剧本分幕的基准——
序幕之后,第一篇章“诗韵沐川”以绿色为基调,展现沐川唯美自然风光;第二篇章“茶马古道”以铜色为基调,展现沐川厚重历史文化;第三篇章“婚俗遗风”以红色为基调,展现沐川独特民风民俗;第四篇章“舞动金秋”以金色为基调,展现沐川草龙的非遗神采,加上尾声“美在沐川”,全剧六大部分,真实再现勤劳、朴实、善良的沐川人在1408平方公里土地上生产、生活的生动画面。
节约成本开支,剧组的工作人员全部身兼数职,自力更生,全剧没请一个大牌明星。“我们所有的280多名演员全部在县境内严格选拔,演员年龄从7岁到70岁不等,他们当中有退休干部,有村民,有渔夫,有三轮车夫,还有沐川中学、职业中学等学校的师生。”徐芸介绍,为了实现共同的“沐川梦”,演员们在紧张排练和演出期间,每天只有30元钱的象征性补助,“但没有一名演员抱怨,大家一心只想为家乡的文化传承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除了演员,剧组还有创作、剧务、灯光、服装等六七十个工作人员,他们全部来自县文广局及县文化馆、图书馆等下属文化事业单位,“其他兄弟单位也是随喊随到,要人要物都大力支持,令我们非常感动!”
作为农业生态县,沐川县对该剧财政投入了150万元,已是县域文化项目的“大手笔”。“这点钱,只够购买我们的灯光系统。”“化缘”、拉赞助、争取基金……多方努力,全剧总投入终于达到300多万元,在40多分钟时长里,运用现代光影科技、制作剧景音乐、编排歌舞剧艺精彩演绎。“大家节约了再节约,目前只是基本够用。以后的每场演出,还需花费3万余元演出成本。”
剧本初定,音乐创作、道具制作和分篇章排练随即展开。为节省费用,剧组能自己制作的就自己制作, 35艘漂亮的楠竹筏,全部请新凡乡一个村民定做,每艘造价不过600多元;为了不破坏演出地原有生态,剧组将原定修建的水上平台和浮桥改为6艘10米长、4米宽的全新囤船,花了七八十万元,“比原先设想超标了一些,但不破坏生态,值!”;再加上两条50米长的草龙、彩灯架、演员服装、花轿、桌椅……全部道具超过3000件。
正式的分篇章排练从6月17日开始。为不过多影响演职人员的正常工作,开始的一两个月,剧组每天利用清晨6点至9点和傍晚7点至9点的两段时间分头排练。等分篇章排练差不多了,又进行篇章之间的衔接处理、灯光、配乐、整体打磨……
9月16日起,剧组全体放弃休息,进入冲刺阶段,演员排练时间从早晚各两三个小时变为全天候排练。沐溪河聚贤亭至三号闸之间的近2万平方米水域上,沿河山间,两三百人来回穿插、舞动、跳跃,把这里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起来。演员们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在10月16日的首演中,展现剧组的最佳状态。
这样的演出团队,在临时邀请来作艺术指导和歌曲创作的省歌舞剧院专家赵青、著名作曲家陈川看来,“这么精干的团队,这么高效的运作,这么节俭的开支,与其他动辄几千万的大制作相比,简直不可想象!”
C
追剧 剧组有了“粉丝团”
从排练伊始,300多名剧组成员的家属、亲友,再加上附近闻讯赶来的村民群众,形成剧组庞大的“铁杆粉丝团”,每天坚守,乐此不疲。
“安逸!以前我在电视上看到过类似表演,这回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实景演出,又好看又热闹!而且,多数演员都是身边熟悉的人。”观众姜女士告诉记者,“从排练到编剧,最后演出,我自己一场都没有落下。看到演出场景就浮现出小时候的记忆,熟悉又亲切。那些群众演员好多都拥有自己的‘粉丝团\’,我们也是他们的啦啦队,他们是我们身边的明星。”
“以前,我听父母讲过我们沐川的民风民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很多风俗已经看不到了。今天通过《乌蒙沐歌》,终于目睹到父母故事中的许多情节。”正在上初中三年级的女孩黄玲如是说。
“剧组排练这段时间,这儿就像过节一样热闹!”正翘起烟杆看得眯眯笑的黄大爷感慨,“要说群众文化,这才是真正的群众文化,大家参与,大家看热闹,有共鸣,有交流,就像新闻上讲的,真正的接了地气!”
“《乌蒙沐歌》首演成功,背后还有太多感人的故事。”徐芸告诉记者,“原沐川县政协副主席张志文,坚持参与《乌蒙沐歌》公益演出,主动担任轿夫角色,任劳任怨,肩膀磨破了也没哼一声。”“年过古稀的退休教师陆通兴老先生,是山歌队的组织者之一,不计报酬教当地群众唱山歌。这次不仅自己参与公演,还带动老伴也加入到‘放鸭子\’那段场景剧的演出中。”“还有一位群众演员,为了牵马到现场表演,从自家出发到演出现场来回走了8个小时;那些划竹筏的群众演员,每天在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怕影响竹筏的排练队型,大家休息时他们也不愿意回到岸边,坚持泡在水里……这些点点滴滴,无不传递出沐川人对家乡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所付出的努力。
D
探索 打生态牌走特色路
公式
“现代旅游者不是单一的游山玩水,他们更加关注文旅经济,他们更加追求有知识性、娱乐性、体验性等深层次的个性化的旅游经历。”沐川县委副书记、县长周明德认为,“对旅游业来说,必须在观光式旅游向深度体验旅游转型的过程中,寻求旅游方式的重塑和重生。在旅游业蓬勃发展时期,从观光式旅游向深度文旅经济转型的新格局,不仅仅是沐川旅游产业市场的需要,更是整个旅游大环境向旅游品牌转型的需要。”
返璞归真是人类所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家园。“打生态牌,走特色路”一直是沐川人所传承的地域文化。张艺谋的“印象系列”,是《乌蒙沐歌》成功的参照物。但这些市场化操作的前提,都是名编、名导、名演员和丰厚的资金作为后盾,场面富丽豪华。《乌蒙沐歌》开放式实景剧,是沐川人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台群众草根剧,它的首演成功,更加证明了“打生态牌,走特色路”才是沐川发展和传承民间文化的长效路径。
在沐川,有清幽迷人的沐川竹海、自然古朴的五马坪景区、古拙厚重的箭板古镇、碧水悠悠的筒车坝库区。随着《乌蒙沐歌》的首演成功,沐川将会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更好推动“峨眉看山,乐山观佛,沐川赏绿”的黄金旅游线逐步完善。
“随着沐川文旅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普通百姓越来越渴望得到精神上的需求。如何在沐川现有的本地资源和经济条件下,让更多的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就感受到民俗文化艺术成果?”徐芸认为,“下一步,我们准备从公益演出走向‘以剧养剧\’,让《乌蒙沐歌》实景剧走向市场,实现公益性和产业性并重,力争做到定期演出,把它打造为沐川又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发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新闻推荐
宽敞平坦的国道213沐川县城绕线段公路本报讯日前,国道213沐川县城绕线段公路工程经交工验收合格,标志着该路段正式建成通车,改变公路穿城而过的历史,进一步畅通了国道。该工程起于213国道牌...
沐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沐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