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菜通”搭起“聚宝棚” 菜园子丰盈“菜篮子”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创新金融服务、助力六大优势富民产业综述(之六)
甘肃是优质无公害蔬菜的理想产地,同时作为我国“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五大商品蔬菜基地之一,近几年来,甘肃省蔬菜产业保持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甘肃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60.35万亩,总产值约315亿元。
近年来,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创新研发“陇菜通”信贷搭起“聚宝棚”,通过支持蔬菜产业规范化生产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等“三品一标”产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蔬菜品质显著提升。今年,截至9月末,全省农信社累计发放“陇菜通”信贷16155万元,助力全省各地形成了一批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于一体的标准化、规模化科技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以甘蓝、花椰菜、西芹等优势露地蔬菜产品为主的“高原夏菜”和以番茄、辣椒、西瓜等优势设施蔬菜产品为主的反季节蔬菜享誉省内外,部分产品出口到东南亚、中亚、港澳等地。
目前,全省共建立了10个国家级、37个省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24家企业认证蔬菜绿色食品基地64个。仅去年,甘肃省农民从蔬菜产业中获得的人均收入达1161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2%。全省城乡居民人均蔬菜占有量509公斤,位居全国前列。重点产区农民蔬菜纯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菜篮子”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又到一年金秋时节,记者来到武山,感受这里丰收的喜悦。
如今的武山,渭河两岸整齐的蔬菜大棚蔚为壮观,在蔬菜大棚内,处处可见菜农忙碌的身影。走进田间,菜农们三五成群正忙着采摘豆角、西红柿,一幅丰收景象。在蔬菜批发市场,车连车、筐挤筐,各种新鲜蔬菜应有尽有。经过装箱、检验、过秤后,被装上大卡车销往全国各地。
“已经到中午了,你们还不休息,这整车的西红柿要送到哪里去?”在山丹乡周庄村,记者看到几位村民正在忙碌地将刚从田里采摘的西红柿装上三轮车。
“今天收购的价钱高,要赶紧把西红柿拉到蔬菜收购基地去,我们就能卖个好价钱。”菜农周明强一边忙着装车,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农信社信贷支持我家建起3座日光温室,一座棚年收入2万多元没问题。靠着种菜,我们不仅供孩子们上了大学,家里的条件也大大改善了。”村民陈保军说,“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两三座日光温室,近几年村里的‘小二楼\’越建越多,不少菜农还开上了私家车,生活条件甚至比城镇居民还要好。”
近年来,武山联社紧紧围绕天水市“48113”项目推进计划,以“一园一区四片两带”蔬菜基地建设为重点,创新信贷服务,支持推广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和复种蔬菜等“六大”种植模式,助力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目前,武山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3.5万亩,总产量92万吨,总产值15亿元。
如今,温室大棚已真正成为广大菜农的“聚宝盆”。
在武山县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昔日不起眼的菜地正被一项项新技术改变着。工厂化育苗、立体化种植、无土化栽培、新一代温室大棚、无柱型全钢架大棚等新技术都在这里安家落户。在惠农信贷和创新科技的推动下,传统的蔬菜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核心竞争力也成倍增长。
农信社的信贷不仅为武山县的蔬菜产业带来了新活力,也使陇原各地的蔬菜产业焕发生机。
驱车穿行河西走廊,秋天的阳光格外灿烂耀眼,日光温室鳞次栉比,温室外白雪茫茫,室内温暖如春,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流金溢翠。此时此刻,放眼温暖湿润的陇南、天水等地,小拱棚里小油菜、菠菜、韭菜等叶类菜,水灵灵、鲜嫩嫩,馨香飘浮……
所到之处,百姓点赞———农信社支持建起了菜园子,“菜篮子”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高台县巷道镇南湾村村民吴学珍家的日光温室里,一株株紫黑色的圆茄,茄果饱满,充满着丰收的喜悦。他对记者说:“我们的茄子已注册了‘河西紫歌\’的品牌,又被农业部认证为绿色食品,打出了牌子,以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保持稳定价格,今年1斤茄子2元多钱,1座温室年收入2万多元。”
有了农信社的创新信贷支持,蔬菜产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甘肃省充分发挥冬季光照充足的独特气候资源优势,培育出以河西走廊与沿黄灌区为核心的日光温室蔬菜优势带,以陇南、陇东为主的塑料拱棚蔬菜优势带。全省蔬菜产业形成了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两江一水”流域五大优势产区,蔬菜产业已成为全省种植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去年,全省蔬菜面积、产量和产值将分别达到750万亩、1650万吨、315亿元,较两年前分别增长约30万亩、71万吨、15亿元。
更让人欣喜的是,设施蔬菜产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产业之一。据调查,甘肃省常年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农村劳动力在100万人左右,其中直接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总数约80万人,从事设施农业收购、运销、贮藏、加工、包装等相关服务的约20万人,两项占到了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
蔬菜大棚铺开希望画卷
武山县是“中国韭菜之乡”,蔬菜产业已成为该县近20万菜农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在多年发展中,该县大力推广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露地栽培、间作套种和复种蔬菜“六大模式”,在半干旱山区成功开创了“菜—粮—油”两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种植区域由川道地区向浅山干旱区和高海拔地带拓展延伸,蔬菜种类达40多个,形成了多品种布局、各类型齐抓、高中低档并举、特色优质并重的产业发展格局。
金秋时节,记者沿渭河来到了素有中国韭菜之乡称谓的武山县。穿越鸳鸯峡谷进入车川村向南行,清新的菜香扑面而来,田野上蔬菜大棚银光闪闪,大棚里的西红柿鲜嫩欲滴,翠绿的黄瓜挂满了藤蔓,碧叶泛紫的甘蓝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以渭河为中轴的绿色蔬菜产业在老君山下铺展开恢弘的希望画卷。
走进山丹乡车川村,一条条水泥路犹如一根根飘带,把一幢幢新建的二层小别墅、一座座蔬菜日光温室连在一起。村内绿树掩映,村外田畴纵横,呈现出一派文明和谐的乡村美景。近年来,山丹乡积极引导群众培育发展富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建成了周庄村3000亩标准化蔬菜示范园区,实现蔬菜产业年产值8000多万元,发展蔬菜产业带头人315户。
漫步城关镇清池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接一片的蔬菜基地,菜农们正忙碌着收获蔬菜。蔬菜种植大户宋亚平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说:“能有这样的好收成,离不开县联社的惠农贷款支持。”在清池村蔬菜种植基地,无论种植推广还是蔬菜运销,信用社成了农民种菜增收的坚实“靠山”。清池村全村572户全是菜农,从十几年前开始至今,武山联社每年给宋亚平三万至五万元的信贷支持。在惠农贷款的支持下,宋亚平建起了5个蔬菜大棚,年收入近十万元。如今,宋亚平靠种菜建起了两处新砖房,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来到武山蔬菜科技示范园,一座座蔬菜大棚里各种蔬菜长势喜人。蔬菜科技示范园负责人介绍说,总投资4.6亿元、占地4100亩的蔬菜园区是县委、县政府贯彻全省“3341”项目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的现代农业建设项目,也是天水市八大现代农业示范园之一。农信社积极响应县政府的发展规划,坚持把蔬菜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扶持。在惠农贷款的支持下,园区建起了1万多平方米的智能化玻璃连栋温室,3500平方米钢架连栋温室,还有4000平方米的新型日光温室和钢架无立柱拱棚,推广田园清洁熟化的生态循环农业。每年可供5万多亩蔬菜种植育苗,直接受益群众达22万。
近两年来,在农信社的信贷支持下,该县强力推进蔬菜产业发展,不仅建成了高标准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而且扩建了洛门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还新建设施蔬菜1万多亩,今年又新建5000多亩蔬菜钢架大棚;同时,建成了万吨果蔬恒温库,形成了蔬菜种植、贮存、加工、包装、运销一体化的营销体系。
有了农信社信贷的支持,武山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迅速增长,市场营销拓宽,蔬菜种植已初步形成了布局区域化、服务社会化、产销一体化。武山县先后被授予“中国韭菜之乡”、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首批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和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等称号。至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6.5万亩,总产量102万吨,总产值20亿元,蔬菜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蔬菜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增收的首位支柱产业。
“陇菜通”搭建起“聚宝棚”
田地间人头攒动,菜农们将一筐筐新鲜蔬菜搬上田坎,运载农产品的车辆鱼贯驶出村口……
这是金秋十月在武山县渭河两岸随处可见的丰收场景,也是该县农信社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生动的特写镜头。
每天凌晨5点,老君山下夜幕沉静,然而洛门蔬菜批发市场、城关清池、周庄等蔬菜批发点,来自全国各地运销蔬菜的汽车已排起了长龙。每到销售旺季,洛门蔬菜批发市场的日成交量达60万公斤,年销量1.7亿公斤,成交额1.1亿元。市场管理负责人介绍:红火的市场交易离不开农信社的支持,是“陇菜通”信贷搭建起了百姓致富的“聚宝棚”。
秋日的一个晌午,见到滩歌镇沟门村村民张四喜时,他正在忙着将采摘的豆角装箱、过秤,“蔬菜的销路还好吧?”记者问道。张四喜笑呵呵地说:“以前种菜不仅要操心产量,还要考虑销路。而现在,惠农信贷帮我们建起‘聚宝棚\’,加上我们的菜品质量好,蔬菜交易市场客商多,不愁销不出去。”在武山,不愁销路,只管种好菜的不是只有张四喜。
洛门蔬菜批发市场是农业部和商务部的“双百市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天水市的重点“菜篮子工程”。该市场副总经理贾晓平介绍,近三年,武山联社的信贷支持额度已达7500多万元。有了农信社的惠农贷款支持,去年交易量达4亿公斤,交易额7.2亿元。今年农信社又支持5600万元信贷资金,为国家级武山洛门蔬菜批发市场的成功迁建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同时对提高当地蔬菜产业化水平、带动全县乃至周边市县蔬菜产业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真正实现建一座市场,兴一片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愿望。
近年来,武山联社在省联社的正确领导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县域经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经营宗旨,积极为县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渠道、全方位金融服务。尤其在支持蔬菜产业发展问题上下功夫,多方面、深层次地解决蔬菜产业融资问题,加大蔬菜种植资金扶持力度,全方位支持县域蔬菜产业发展。去年累计发放蔬菜产业贷款1.9亿元,截至今年9月,累计发放蔬菜产业贷款2.3亿元。
今年5月26日,农信社创新研发的“陇菜通”系列特色信贷产品在武山正式上线运行,短短几个月,已发放陇菜通贷款953笔,金额4765万元。为全面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助力蔬菜富民产业快速发展,按照省联社“一县一策,一县一品”的发展思路,结合蔬菜大县的优势,以及县域内从事蔬菜种植、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的自然人、农村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武山联社创新“量身定做”研发了“陇菜通”系列特色信贷产品。由于“陇菜通”信贷产品具有手续简便、办理快捷、担保灵活、利率优惠等特点,将全方位、深层次地解决从事蔬菜产业的农户、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全面解决从事蔬菜产业的农户、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的“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促进蔬菜产业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有效带动县域内高原夏菜产业的发展,帮助贫困群众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其实,武山蔬菜产业在农信社的持续支持下,从“白色革命”到“东有寿光,西有武山”,从“西部蔬菜之乡”到“中国韭菜之乡”,武山蔬菜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该联社紧紧围绕蔬菜种植这一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开展支农、惠农信贷业务,先后制定了适合该县蔬菜生产经营的相关的信贷制度,并派专人监督基层网点施行。从2012年开始,由分管信贷的副主任带队,市场部、各网点客户经理下乡入户,在蔬菜种植集中的城关、洛门等乡镇全面宣传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农户资信状况、贷款需求以及蔬菜种植、销售情况进行调研论证,力争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户在蔬菜种植方面的资金需求。
为了加大蔬菜龙头企业扶持力度,该联社充分发挥了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信贷杠杆作用,选准关键的环节、项目和企业,进行重点支持。首先实行信贷倾斜政策,重点支持蔬菜龙头企业发展;优化贷款投向,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同时支持蔬菜产品科技开发和推广,提高贷款的科技含量。通过支持蔬菜龙头企业发展,真正实现由点到面,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为了支持实施“一园一区四片两带”蔬菜产业发展,农信社创新金融服务,扩大信贷投放范围,助力建设武山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在渭河川道10万亩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区,重点实施设施大棚改造提升工程,夯实产业基础,提升设施档次;在大南河、山丹河、榜沙河、漳河四河流域示范片,突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加快特色蔬菜基地建设;在浅山半干旱区和南部二阴山区,结合片带式扶贫开发,重点发展高效旱作复种蔬菜和正茬蔬菜,努力打造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全县蔬菜种植区域由渭河川道地区向四河流域、南北浅山干旱区推进,形成了多品种布局、高中低档并举、特色优质并重的基地建设格局。
有了信贷支持,该县大力推进品牌战略,武山蔬菜的品牌优势进一步凸显。培育出了马力黄瓜、滩歌西红柿、清池韭菜、南河蒜苗、漳河辣椒等一批享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市场占有率的蔬菜品牌。
惠农信贷积极支持建成各类蔬菜市场120多个,占地83.4万平方米,交易大棚1.9万平方米,形成了以洛门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各乡镇农贸市场为中心,村头微型产地市场为依托的市场网络。大力推行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定点直销等销售模式,形成了蔬菜贮存、加工、包装、运销一体化、“天网”“地网”相结合的营销体系,武山蔬菜远销24个省、市及东南亚、欧盟等地。
“如今,无公害蔬菜成了武山县的一张亮闪闪的名片!”武山县蔬菜研究所的一位负责人自豪地说,近几年来,武山先后有韭菜、胡萝卜、甘蓝、番茄等20多个品种的蔬菜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A级产品。全县建成各类蔬菜市场120多个,还建成以恒温气调库为主的贮藏企业近200个,形成了“万人种蔬菜,千人搞运销,百人跑市场”的蔬菜产销大格局。农信社的惠农贷款助力蔬菜产业链条不断拉长,蔬菜种植已扩大到14个乡镇的200多个村,建成了6大无公害蔬菜基地和11个蔬菜示范园区,全县万余户农民靠种蔬菜走上了致富路。
“—粒种子”成就榆中富民产业
“多亏了榆中合行的支持啊,今年我家种了60亩脱毒马铃薯,至少能收入十几万元。惠农信贷像一粒种子,脱毒马铃薯种植现在成了我们村民们的致富产业哩!”榆中县苏堡村村民张立春满是欢喜地告诉记者。
苏堡村属于榆中县山区贫困村,多年以来村子里的老百姓仍然保留着老祖宗留下来的落后农业生产模式,种植品种老化,粮食产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老百姓生活水平偏低。三年前“联村联户”的春风拂醒了苏堡村,在双联信贷的支持下,苏堡村引进“陇薯7号”脱毒马铃薯种子,正是这“一粒种子”改变了苏堡村,该村的马铃薯产量从3年前的亩产1000斤发展到今天的亩产5000斤,亩产增收5倍,老百姓看到了希望。
这一粒种子不仅推动了苏堡村的马铃薯种植,更推动了“高原夏菜”产业发展,成就了榆中富民产业。
每年盛夏时节,在榆中境内的田地里,处处是丰收之景。青翠葱绿的甘蓝、西兰花、菜花、芹菜……一批批品质优良的“高原夏菜”通过一个个集散中心,被源源不断地送往浙江、上海、广东等南方城市乃至海外市场的大众餐桌。
金秋,随着兰州“高原夏菜”批量上市,榆中县定远镇、三角城乡一带的大小蔬菜批发市场也日渐忙碌。
在三角城乡高墩营村这个“高原夏菜”种植大村里,98%以上的农民通过种植蔬菜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村民们直感叹:“惠农信贷就像一粒种子,支持种植高原夏菜让我们村子大变样啊!”
每天早上7时,坐落在定远镇的兰州金星农副产品公司冷库就开始了一天的交易。一大早,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就来到冷库院子里,看行情、谈价格、装货、运输。在高原夏菜的总盘中,金星公司的冷库只是冰山一角。数据统计显示,去年,兰州市蔬菜种植面积已达93.77万亩、产量达271.2万吨,其中外销170万吨左右。兰州“高原夏菜”不仅出口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还拉动了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未来,随着兰州国际“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购中心的建成,“高原夏菜”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
榆中县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也是兰州高原夏菜主产区。201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1.6万亩,总产量达72.9万吨,实现蔬菜产值12.2亿元。去年蔬菜种植面积达33.6万亩,总产量80万吨。蔬菜品种主要以白菜花和西兰花为主,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60%,以及甘蓝、青笋、芥蓝等30多个蔬菜品种。蔬菜产业已成为该县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和广大农民致富增收的主渠道。
基于这种优势,榆中农村合作银行积极推广“陇菜通”金融产品,将支农信贷调整转向了战略性调整,瞄准大市场,推进产业化,扩大信贷投放重点扶持蔬菜产业,使兰州高原夏菜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榆中合行从高原夏菜产业链出发,针对产业链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金融服务。榆中合行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库存商品蔬菜抵押贷款、流转土地经营权、固定资产抵押贷款、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及菜库等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及汽车按揭贷款为抓手大力支持蔬菜种植户、收购散户、大型的蔬菜批发商户、物流公司、菜库企业。截至目前,榆中合行各项贷款余额611766万元,涉农贷款余额407663万元,支持高原夏菜贷款余额6539万元。
兰州蒋氏农产品公司是榆中县第一家蔬菜保鲜库,在成立初期,榆中合行支持其400万元信贷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榆中合行已向该企业累计发放蔬菜收购及扩建贷款1.04亿元,现有贷款余额2900万元。经过榆中合行多年的支持,该公司现有蔬菜恒温保鲜库48间,总库容量1.9万吨,建成蔬菜交易场地8万平方米,蔬菜年交易额3000万元左右。产品销往广州、深圳、福州、杭州、上海等60个城市的80个蔬菜市场。在该菜库的带动下,定远新建保鲜库达40家,全县蔬菜生产面积连年扩大,由1996年的4万多亩发展到目前的30多万亩,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包装、运输、劳务等相关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年增加产值18亿元。
“近几年靠着蔬菜种植,家里建起了新房,旧农用车也换成了新的。我还是蔬菜种植科技示范户,思谋着还要扩大规模呢。”深秋时节,榆中马坡乡后沟村的菜农赵希江卖完一车菜后,笑得合不拢嘴。不仅是赵希江家有这样的变化,南部二阴山区的所有农民在蔬菜种植中都尝到了甜头。有了榆中合行的普惠金融服务,榆中县在川区的和平镇、定远镇、夏官营镇、三角城乡等乡(镇)建立了万亩的集中连片蔬菜生产基地。现已由川西片向川东片及南部二阴地区扩展延伸,并在南山的新营、马坡、小康营和银山等乡镇建立了冷凉型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今年冷凉型蔬菜生产基地面积已达到5.6万亩。
特别是实施普惠金融服务以来,榆中合行“陇菜通”信贷坚持走标准化生产的路子,积极培育地方优势主导产业,全面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目前该县已建成千亩蔬菜连片示范基地45个,重点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18个。并且积极支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340家从事蔬菜生产销售的专业合作社,为榆中蔬菜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和龙头带动作用,惠农信贷同时扶持菜农逐渐走上蔬菜产业化发展之路。据统计,今年该县种植蔬菜面积达到36.02万亩,年预计产蔬菜87万吨,已外销80万吨,销售收入14.5亿元,蔬菜作物平均亩产值为2960元。随着蔬菜产品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蔬菜产业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有了信贷支持,兰州“高原夏菜”产业由小做大,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榆中县有16个乡镇,141个行政村,近6万农户种植蔬菜,涉及农业人口约24万人,蔬菜种植村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户均收入万元以上。同时,该县以“高原夏菜”为主的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全县已建成蔬菜保鲜库40家,库容量13万吨,总资产3亿元,其中万吨以上的已有8家,年外销蔬菜12万吨,该县蔬菜已销售到全国各省区市的60多个城市的80多个蔬菜市场。同时,还带动了包装、运输、餐饮、劳务等相关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仅这些产业年实现产值近25亿元。该县已形成了由种植、贮运、初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蔬菜产业链,全县所有乡镇都有蔬菜零售市场,生产的90%的蔬菜产品销往长江以南地区。
如今,榆中县已成为甘肃省“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重要生产基地和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阳光产业。
航育蔬菜产业腾飞梦
是秋,记者来到位于天水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探访航天育种。
走进神舟绿鹏农业科技公司研究中心,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嫩绿的青椒,接着便出现了大红色、奶油色、墨绿色的辣椒以及朝天椒、鸡心椒等形状奇怪、五颜六色的辣椒;西红柿和茄子基地同样也是多姿多彩,呈现出航天育种的魅力。
据了解,目前该中心已将育成的航天蔬菜新品种推广应用到25个省区,累计推广289万亩,实现农业产值110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23亿元。
航育蔬菜实现产业腾飞梦,农信社的惠农信贷功不可没。
十年前,天水市种植面积55.5万亩,到如今的120多万亩。从当年的年产值9.45亿元到2014年的年产值达到48亿元。十年时间,天水市蔬菜产业的变化不仅仅是这些数字,更是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腾飞。
秋日的渭水河畔,凉风徐徐。一眼望不到边的钢架蔬菜大棚鳞次栉比,在阳光下泛起耀眼的白光。
甘谷被誉为“辣椒之乡”,每到收获季节,甘谷山川遍地红。尤其是甘谷县盘安镇,几乎家家户户的庄前屋后、檐下树上,都会挂满红彤彤的辣椒串儿,处处椒香迷人。十甲坪村农民张长胜正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忙碌,看着藤蔓上泛红的西红柿,张长胜内心的喜悦难于言表。“张长胜过去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在惠农信贷的帮助下,建起钢架蔬菜大棚,种起了蔬菜,如今日子也红火了起来。”驻村干部小王如是说。“村里现有大棚蔬菜种植面积850亩,钢架大棚325座,竹架大棚1100座。大部分村民靠发展蔬菜产业脱贫走上了致富路。”村支书张满平介绍说。
在甘谷,像张长胜一样得益于农信社信贷支持的群众举不胜举;惠农信贷使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近年来,该县农信社紧紧围绕地方政府的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确立了“扶一个村子,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新思路,担当起强农惠农的先锋,以小额农户贷款为依托,以开展优质服务为突破口,开辟服务三农的“绿色通道”,全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亩辣椒平均能给农民增收三四千元。近几年,该县农信社累计为全县椒农和辣椒加工销售企业发放贷款6220万元,支持群众把辣椒产业做成乡亲们的“富村富民产业”。
盘安镇毛家坪村历来就有种植辣椒的习惯,但人多地少,而且都是农户单干,没有形成规模。2011年,村干部为了改变全村面貌,想要引进先进技术,但苦于没有资金。农村信用社了解到情况后,通过积极深入,调查研究,为该村221户种植户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790万元,解了农户的燃眉之急。
村民毛自信全家5口人,过去经常为温饱问题发愁,两年前,农信社为他发放贷款5为元,帮助他种了3亩辣椒。一年下来,纯收入5万元。他高兴地说,农信社真是咱农民自己的银行。
朱圉果蔬合作社是农信社支持的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年来,合作社依托农信社的惠农贷款支持,积极发展日光温室、露地栽培和复种蔬菜等多种生产模式,蔬菜产业呈现生产专业化,产销一体化,流通信息化的良好局面。现在已形成规模,创出了自己的品牌———甘谷辣椒。目前,种植面已推广到全县8个乡镇6000多农户,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年销售额1.1亿多元,助农增收980多万元。
甘谷联社不仅为促农增收闯出了新路,还通过无微不
至的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迈出了一大步。去年累计发放贷款10.3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有了信贷支持,该县形成以蔬菜、果椒、养殖四大产业为支柱的农业产业格局;打造了“渭河川道区设施蔬菜示范带”,构建了“主产区精细菜、河谷地设施菜、浅山区旱作菜、南后山冷凉菜”四大区域化种植布局。去年,该县蔬菜面积达到24.64万亩,蔬菜、果品、劳务产业年产值共计达到42.52亿元。
麦积区气候温润,适宜发展果菜产业。随着农村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调整,麦积农合行将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促农增收的着力点,适时调整和创新信贷产品,全力支持有产品、有市场、有销路的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村小微企业,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规模经营的富民产业。近五年来,累计发放林果、蔬菜、养殖等专业合作社贷款8.64亿元,余额3.68亿元,支持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80余家,发展会员34210人,带动农户49739户。在惠农信贷支持下,麦积区去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56万亩,当年新增设施蔬菜1477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9.53万亩。
设施蔬菜大棚富万家
金秋十月,田野鎏金。临泽县黑河烟林景区披上了一层浓妆,金色的胡杨、火红的柽柳、橙黄的河柳竞相争艳,各色树木千姿百态。微风吹起袅袅炊烟,黑河泛起阵阵涟漪,绝美的景色犹如一幅幅画卷耀然眼前,美不胜收。
随着农信社普惠金融服务的实施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临泽县广袤的土地上,从昔日的平坦沃野到如今日光温室、钢架拱棚连片;从一家一户菜园子到连片管理抱团发展;从露天一年一茬到设施拱棚多茬种植;从季节性蔬菜到四季常鲜;从自给自足到远销省内外,这些都是惠农信贷支持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业的有力体现。
走进沙河镇化音村的百惠果蔬专业合作社高原夏菜种植基地,一棵棵甘蓝菜绿意葱葱,长势喜人。农户们有的忙着在地里摘菜,有的忙着整理菜叶,有的忙着装车运输,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合作社实行统一品种、育苗、移栽、包装和销售,实现了种植流程标准化管理,蔬菜长势好,质量高,早早就与福建、四川等外地客商签订了收购合同,每亩地按6吨产量算,头茬亩均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正指挥工人转运甘蓝的合作社负责人宋国会喜不自禁地说。今年,在临泽合行的支持下,合作社流转土地580亩,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的运行模式发展,辐射带动沙河、新华、蓼泉等镇农户发展蔬菜种植,建成高原夏菜生产基地2000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依靠临泽合行的惠农信贷支持,鑫源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已建成408座钢屋架大棚的基础上,新建连片钢屋架蔬菜大拱棚200座,发展甘蓝、西兰花、娃娃菜等高原夏菜种植。“第一茬高原夏菜已全部销售完,棚均收入6000元以上,现在正在准备第二茬的播种。”湾子村村主任赵军说。
年逾五旬的白天杰是新华镇胜利村村长,也是全村最大的蔬菜种植户。近3年临泽合行累计信贷支持440多万元,帮助流转土地76亩,建起日光温室大棚51座,种植圆茄、辣椒、龙豆等蔬菜。在白天杰的示范带领下,目前全村已建成日光温室大棚320多座,每座大棚年收益8万元。白天杰指着刚采摘的几十箱黄瓜说:“这是头茬黄瓜,因此供不应求,马上就有客商拉走了。这几年,乡亲们靠种菜走上了致富路,靠的就是临泽合行的支持!”
近年来,临泽合行以壮大蔬菜产业规模为基础,以建设绿色有机蔬菜核心示范基地为重点,扩大信贷支持,该县精心打造“一园三带四基地”的蔬菜产业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县发展蔬菜生产面积8.5万亩,其中,高原夏菜6.5万亩,设施蔬菜2万亩;建立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等各类示范点10个,示范面积500亩;带动全县新建钢架大棚2220亩;建成平川有机瓜菜标准示范园和蓼泉镇湾子村、鸭暖镇小鸭村、沙河镇化音村等一批蔬菜生产核心村,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近年来,临泽合行累计给予贾家墩蔬菜专业合作社信贷支持770万元,实行“基地+农户+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建成30亩日光温室,50座钢架大拱棚,500亩高原夏菜,配套机井1眼,埋设输水管道1600米。新建1500平方米工厂化育苗中心,修建育苗点种室、催芽室,新建钢架大拱棚30座,以及占地200平方米的蔬菜储藏包装车间,建成千亩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
记者采访时,该合作社大棚里的西红柿成熟了,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摘装运。最近,临泽合行又发放了300万元的款项,建起了一座6000吨的冷库,解决了蔬菜贮存问题,合作社领头人杨万军的脸上乐开了花,“当初是临泽合行支持帮助我们发展起了蔬菜产业,如今我们的产业初见规模,临泽合行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
临泽的设施蔬菜长势喜人,体现了“陇菜通”支持的蔬菜产业已成为陇原各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棚”。
穿行在临洮县新添镇的福茹家庭农场,一幅幅动人景象映入眼帘:蔬菜种植基地里,塑料大棚成方连片、整齐划一;大棚里各种蔬菜长势良好;田地里,农民们正在辛勤劳作,忙着春耕生产,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
福茹家庭农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农商银行的大力支持。农场老板韩立刚告诉我们,当初他在农商银行的支持下贷款30多万承包土地种植蔬菜。如今,他的家庭农场规模越来越大,从开始的100余亩地发展到今天的200多亩,产业也从种植蔬菜扩展到种植树木、发展养殖。说起一路的发展,韩立刚拉开了话匣子。“多亏了农商银行的贷款,在我资金紧缺的时候帮了我的大忙……”
说起农商银行,临洮县太石镇的农民晏祖列更是感慨万千,“可以说我是靠农商银行起步的,没有农商银行的扶持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如今他搭建起12个塑料大棚种植蔬菜,是附近小有名气的种植大户,而当初在发展蔬菜种植缺资金时,是农商银行的贷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村民晏吉成最近计划着再贷款30万准备修建冷库和市场,有了冷库和市场,他的300亩蔬菜能够延长贮藏保鲜时间,拓宽市场,增加经济效益。“有了农商银行的支持,我们的发展越来越好!”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农商银行的贷款走上了发展蔬菜产业的致富道路。而作为临洮县支柱产业之一的蔬菜产业,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也已经颇具特色,走上了优质高效的发展之路。这一切,都离不开临洮农商银行的大力支持。
这一幕幕场景,仅仅是农商银行支农惠农、扶持临洮县蔬菜产业发展、助农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人往农村走,心往农民想,钱往农村投。”农商银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进实施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仅去年,临洮农商银行共发放1230户蔬菜种植业贷款,金额达8322.3万元。
陇原“菜篮子”闯入国际市场
11月初的一天,忙碌的霍尔果斯口岸出境车道上驶来了三辆半挂卡车,车上满载的是由甘肃省张掖市发出的83吨蔬菜。通关后,这些甜椒、洋葱、西红柿踏上了通往中亚市场的漫漫征途。甘肃省鲜活农产品直接出口中亚实现了零的突破。在霍尔果斯,经由外地客商出口到中亚市场的甘肃省蔬菜,每年可达10万吨。
相比中亚市场,甘肃省蔬菜在东南亚市场享有更高的知名度,其中,仅黄皮洋葱一项,每年就有84万多吨经凭祥口岸出口东南亚市场,占到洋葱年出口量的70%,年出口货值达16.8亿元。
甘肃蔬菜正如同一支劲旅,在中亚、东南亚、日韩等周边市场高歌猛进。
据统计,去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760.4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生产面积已达147.5万亩,温室平均亩产量、产值实现了双过万。全省蔬菜产量达到1705.2万吨,有32个县区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6个县区超过20万亩。蔬菜收入占到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2%,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了1160元。“之所以蔬菜产业能够迅猛发展,归功于甘肃省的扶持政策好、信贷资金更是源源不断。”省农办一位负责人说。
早在2010年,甘肃省就制定了《蔬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从新品种开发、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贮藏保鲜及市场建设等方面入手,重点打造5大蔬菜生产优势区域,培育40个蔬菜生产重点县。去年,全省整合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资金达到1.13亿元,创建国家级设施蔬菜标准园20个,北方大中城市冬春淡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1个,省级高原夏菜标准园40个、标准化设施小区120个。
截至今年9月末,全省农信社发放“陇菜通”信贷12130万元,累计余额达16155万元,帮助全省各地形成了一批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于一体的标准化、规模化科技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
资金扶持犹如强劲的助推器,为甘肃的蔬菜产业尤其是设施蔬菜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今天,甘肃省蔬菜产业正逐渐走上品牌化、大流通的道路。花海的辣椒、陇南的蒜苗、酒泉的洋葱、张掖的甜椒、武山的韭菜……这些遍布全省各地的优质蔬菜如今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而高原夏菜也已成为甘肃省蔬菜产业的一张名片,叫响全国。品牌化建设不仅提升了甘肃蔬菜的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而且催生出多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在相互作用下,甘肃蔬菜已摆脱了以往靠价格取胜的竞争方式,走上了大流通、全产业链的发展之路。
在酒泉,昔日荒凉的戈壁滩上如今已广建日光温室,种满了蔬菜。如今,肃州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非耕地日光温室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示范县区,其中,肃州区总寨镇非耕地设施农业示范园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非耕地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和全国设施蔬菜标准园之一。
在武威市凉州区,“储藏加工+运输销售”营销模式已遍地开花,在这一模式的作用下,全区建成了蔬菜批发市场4个,培育蔬菜运销企业8家、培育运销大户500多家。年外销蔬菜46万吨,年销售额逾16亿元。此外,“凉州蔬菜”品牌、人参果在有机食品领域,已连续六年持续走俏。如今,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品牌和分级购销的经销方式已深入人心,促使品牌效应集中体现,产品附加值成倍提升。
在张掖,“出口营销公司+本地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蔬菜产业营销模式已悄然形成。张掖市发年农产品有限公司不仅使张掖蔬菜成功打入中亚、东南亚市场,而且建成了张掖蔬菜出口中亚的平台,带动全市蔬菜产业形成了外向型发展的新模式。去年,张掖出口蔬菜5万吨,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今年,又签订供销量10万吨、销售额达2.57亿元的新鲜蔬菜出口贸易合同。最近,张掖市泽源农贸公司“深加工及储运冷链物流项目”在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奠基开工建设,成为张掖市农产品出口中亚的又一平台。
高原夏菜:甘肃亮丽的“名片”
甘肃是优质无公害蔬菜的理想产地,经过多年的发
展,已形成了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徽成盆地五大优势产区。作为我国“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五大商品蔬菜基地之一,甘肃省蔬菜产业保持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甘肃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60.35万亩,总产值约315亿元。甘肃省农民从蔬菜产业中获得的人均年收入达1161元,重点产区农民蔬菜纯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每年仲夏,在海拔2600米的榆中县马啣山,田地里布满了一片片青青菜畦,娃娃菜翠绿欲滴,花椰菜结着白嫩嫩的花球。“我种了2亩左右的花椰菜和娃娃菜,年纯收入7000多元。”马坡乡马坡村61岁的农民包德和乐呵呵地说。据悉,农业部对这里的蔬菜进行质量安全抽检,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100%,质量名列全国前列,被确定为国家级冷凉型蔬菜出口创汇基地。
目前,全省以兰州为中心的“高原夏菜”基地达535万亩,产量约1000万吨,外销量560万吨。以甘蓝、花椰菜、西兰花、娃娃菜、甜脆豆、西芹、百合等特色露地蔬菜为主的“高原夏菜”,已成为甘肃对外的一张亮丽“名片”。每年5月到10月,甘肃高原夏菜持续供应20多个种类、200多个品种的优质蔬菜,通过东南沿海53个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走上南方22个城市的大众餐桌,有效填补了中国东部及南方蔬菜“伏缺”季节的市场供应,为保障全国蔬菜市场供应作出了积极贡献。
韦家寨是榆中县新营乡祁家河村的蔬菜种植大社,也是榆中县发展冷凉型蔬菜产业的一个典型社。自2004年开始,该社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一大批原来只会种粮食的农民开始学着种植蔬菜,全社76户人,现在蔬菜种植面积达500亩。蔬菜种植区域从海拔2100米的山底拓展到2700米的山顶,村民收入从500多元攀升到今年的亩产近万元,蔬菜种植让祁家河村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金秋时节,三角城乡、夏官营镇等乡镇,尝到了蔬菜种植甜头的村民们纷纷开始了第二茬菜的收获。
近年来,榆中合行根据县委、县政府以产业扶贫促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支持培育壮大高原夏菜优势产业,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蔬菜种植区域由川水地区向南部二阴贫困地区不断延伸,冷凉型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新营、马坡等乡镇贫困户户均种植冷凉型蔬菜4.6亩,人均1.1亩,仅蔬菜收入人均就超过5000元,冷凉型蔬菜已成为南部贫困地区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高原夏菜产得出,还得卖得掉。为缓解甘肃省“高原夏菜”集中上市期“菜贱伤农”的难题,全省农信社实施普惠金融服务,扩大信贷投放,扶持蔬菜产地初加工及保鲜库的建设,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目前,全省已建成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精深加工企业248家,年加工各类蔬菜150万吨,实现产值21.8亿元。为了提高蔬菜附加值,惠农信贷加大对蔬菜的保鲜贮藏建设,以兰州榆中县为中心的冷链保鲜贮藏规模达50万吨,年周转量300万吨。记者在定远镇蒋家营村看到,“兰州瑞泰”“蒋氏集团”“蒋家营蔬菜保鲜库”等菜库的大招牌林立,菜库里热闹红火,经纪人来往穿梭、忙碌交易。全省还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98个,成员3.62万人;建成规模较大的区域蔬菜专业批发市场30多个,年蔬菜交易量480万吨,交易额58.5亿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省农信社按照省政府《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的部署,通过多年的努力支持,蔬菜产业已成为甘肃省农民增收致富极具活力的“朝阳产业”。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雷志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蔬菜产业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省六大优势富民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未来,全省农信社将继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大力支持区域特色和优势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把甘肃建设成为我国黄土高原重要的“高原夏菜”生产基地、西菜东调基地、内陆型出口创汇蔬菜基地和西北地区冬春淡季鲜菜供应基地。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服务县域经济是农信人坚守不变的经营宗旨,将进一步巩固蔬菜产业发展成效,把支持蔬菜产业的规范化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当下,我们要抓住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机遇,发挥服务网络遍布城乡的优势,切实加大信贷投放,助力打造甘肃优质蔬菜品牌和蔬菜产业集群,使我们的“菜棚子”成为农民的“聚宝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推进器”。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甘肃经济日报社 联办
本栏目主持、撰稿:郧 君
新闻热线:13893163786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希珍连芳瑞)1月7日,由兰州公路管理局负责实施的国道312线鸡儿嘴至清水驿段维修改造工程通过交工验收,目前已正式通车。鸡儿嘴至清水驿段公路是国道312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兰州市、...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