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土银行”撬开致富门 ——榆中县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助力***纪实

甘肃经济日报 2015-12-09 21:11 大字

本报记者 蒋文艳通讯员张 宏

对于偏远的农村,农户想要发展,缺资金,贷款又难怎么办?在榆中县中连川乡中连川村,村民们有个方便的去处——互助资金协会。只要是本村村民,在发展生产急需资金的情况下,就可以从协会借到资金。这样的“支部+协会”模式,被村民们称为自己的“土银行”。

30万的“药引子”

中连川村地处榆中县北部干旱山区,全村229户750人。由于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多,村民们想发展、盼发展的愿望强烈,怎样走出一条中连川村特色发展之路,成为摆在村干部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6年,该村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2007年由于项目实施的好,获得全省整村推进项目先进村奖励资金10万元,县上又支持了20万元,作为巩固整村推进成果的发展资金。

如何管好用好这笔资金?又如何解决村民的贷款难问题?村党支部研究决定把这30万元钱作为全村发展资金让它滚动起来。

如何让它“滚”动起来?经过村党支部集体研究,决定创立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办村里自己的“土银行”,让村民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拿到发展资金。

在具体运行中,首先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互助资金协会,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有5名成员组成,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理事长,村主任担任副理事长,负责借款的发放和回收。监事会由协会会员选举3名有威望的村民组成,负责监督理事会的工作。同时制定了协会章程、互助资金管理办法、借还款操作程序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借款的额度和期限上,每户每次最高为2万,最长为2年,借款占用费1.5%。需要借款的村民,向理事会提出借款申请,同时提交5户联保的担保书。理事会受理申请后,对借款人信用情况及借款的安全性、盈利性等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借款的风险,对发展前景好的项目积极给予支持,对前景不好的进行规劝。借款原则是“仅限本村村民、贫困户优先”,今年申请借款的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按2万元的最高额度发放借款26万元。

培养出一批致富带头人

以往,由于商业贷款要求的门槛相对较高,使得部分村民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现在,互助资金协会通过简便快捷的借贷,既满足了村民的资金需求,又弥补了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短板。

“我们村的发展互助资金不但解决了许多村民借款难、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也培养了一批致富带头人,从2008年至今共扶持了54户贫困户已脱贫,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还通过五户联保增进了农户之间的关系,促进邻里和谐,提高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改进了党群干群关系。”村党支部书记白元智这样评价“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

与此同时,该村还采取“1+X”的办法,组织21名党员与58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贫困户借款时,党员当担保人,同时提供种养殖技术支持,帮助贫困户把借款运转起来。党支部还积极引导支持致富能力强的党员,牵头成立了菊芋、饲草、中药材、农机服务4个专业合作社,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吸收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使贫困户收入不断增加。

党员黄治文成立的旱塬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从协会借款购买了大型农机,推广机械化种植,解决了部分村民缺少劳力的问题。

在互助资金的支持下,该村不断寻求和壮大适合自己的产业。如淌窝、西凡岔社种植了2400亩甘草、柴胡,康家窑社种植了2200亩紫花苜蓿,下庄社种植了1100亩菊芋,初步形成了中药材、饲草、菊芋种植为主的三大产业,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4850元提高到了6800元。

形成“一人穷、大家帮”新风尚

互助资金协会成立之前,村上“一穷二白”,村党支部作用发挥“没底气”,村上召集个会都很难,村民总觉得村干部是吃闲饭的“摆设”。然而在互助资金运行后,在为群众提供紧缺资金发展生产的同时,通过收取占用费,有了一些村集体经济收入,办公益事业有了经济基础。白元智坦言:“现在我明显感觉到说话有人听了,办事有人跟了。”

村民王德平一直想发展舍饲养羊,由于缺乏资金,前前后后花了近半年时间,跑了十几趟信用社,都没有贷到款。向协会提出申请后,不到5天就借到了1万元,买了15只羊,现在已养羊50多只,每年养羊收入2.5万元左右。

村民赵资红起初借款1万元,种植了10亩柴胡,2亩党参,2亩黄芩,几年下来积攒了6万多元。去年,又借了2万元,加上从亲戚朋友跟前搭凑的钱,购置了一辆出租车,让儿子在兰州跑出租,现在全家一年收15万元左右。

同时,互助资金的实施,还提高了村民“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诚信守约意识,形成了“一人穷、大家帮”的新风尚,邻里矛盾纠纷明显减少。

据记者了解,中连川村“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从2008年成立以来,到目前,村互助资金规模已达84.4万元,发展协会会员100户,发放借款152次,累计199.4万元,其中为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借款26万元,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今年,榆中县已在54个村开展“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其中已建立扶贫攻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协会的村12个,今年整村脱贫村9个),由市政府贴息贷款,每村注入资金50万元,共注入互助资金2700万元,并将此模式在兰州市推广。

新闻推荐

国内唯一水烟作坊迎来新生兰州水烟“重出江湖”

■速读从明末清初到上世纪80年代,水烟对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昔日的水烟帝国早已辉煌不再,未来温商将非遗保护与发展地方旅游...

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中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