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写下这个题目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缘于去年冬季沿

兰州日报 2013-11-25 18:36 大字

写下这个题目,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缘于去年冬季沿鸡冠梁去北山看到的用松柏在一处宽阔的山坡上栽出的巨大的醒目的汉字——“生态北山”。当无意中看到这几个大字的那一刻,不仅仅是我,坐在车上的所有人都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心中顿生敬畏之情来。

我停下车,和随车同行的人下了车,站在路边,刺骨的寒风吹得人脸上生疼。这时,我惊奇地发现,在这几个硕大的“树写汉字”四周,举目四望,目之所及,所有的山坡、山头,到处都是人工挖好的树窝。一排排,一绺绺,一座山连着一座山,一条沟接着一条沟,看着这些在脆弱、光秃的黄土地上挖出的树窝,顿然间,我似乎更加深切地明白了什么是“不计其数”。我知道,这些不计其数的树窝是不能仅仅用数字去衡量的,这是一种感动,更是一种不屈的精神。望着这些跳动的树窝,朦胧中,我仿佛看到山卯上晃动的一个个身影,他们说笑着,挖掘着,虽然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铁锨挖出的是什么,但我可以说,他们是用心,用汗水在改写着榆中北山的历史。所谓一年蓄水,两年栽树,三年管护,十年见林。苦心经营的背后,除了对恶劣自然条件的无奈外,更多的是一种令人感动的坚守和执著。

是的,曾几何时,一提起榆中北山,很多人的印象除了荒凉还是荒凉。的确,在这个十年九旱的地方,“草长莺飞”,“林木苍郁”这些特别能激起人们遐想的词语很难找到适用的位置。但是,很多人都不曾想到,在鸡冠梁,在这个偏僻的大山里,榆中林场的人们正在用心血和汗水创造着干旱山区的奇迹。经过几十年的耕耘与守望,而今,从榆中清水驿乡的天池峡沿榆白公路而上,一直到贡井的吕家岘,绵延数十里的很多山岭已经被柠条、灌木所覆盖,有些地方已渐成气候。我曾在夏季不止一次地驱车走过鸡冠梁,每当那一片片、一簇簇绿色的屏障映入眼帘时,内心都会升腾出一种激动,要知道,在这个干旱的地方,营造出这样一片绿色,那是何等的艰难和不易呀。我知道,为了更快更好的恢复生态,生活在这里的很多人响应号召,积极搬迁到别处,许多曾经的农田现在已经退耕还林,种上了柠条、松柏,我还知道,因为这里的生态改善,曾经消失的许多动物又一次活跃在这里的山山岭岭,它们中有山鸡、野鸡、狐狸、野兔、猪獾、甚至成群的石羊,这些在山林里不时跳动的身影已经成为这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是的,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造福自然就是造福自己,改变自然就是改变自己,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家园更美好,这也许就是坚守在这里的人美好的祝愿和用心经营的目的吧。

伫立、凝望,望着冬日里那略显沧桑的“生态北山”的大字,听着同事们啧啧称奇的赞叹,我知道,以大山为背景,以松柏为画笔,在苍凉的北山织出如此壮观的“生态北山”,这不仅是一副路人欣赏的风景,更是一种目标、号召、警示,乃至不屈的呐喊。因为经营这里的人知道,善待自然,会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因为好奇而特意搜寻,因为感动而特别留意。沿着鸡冠梁驱车而行,我注意到,在榆白公路两旁的很多地方,或在山坡上竖牌,或在路旁墙壁上都书写着许多标语,其中有一句标语让我过目不忘——“让北山绿起来,让人民富起来。”看到这一片绿色奇迹,你一定会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一定是鸟语林丰的景象,再造生态北山,构筑绿色屏障不会成为遥远的梦想。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年尾岁末到榆中科技新城探营—— 东部新城崛起兰州前景广阔

●企地联手合作,共同打造一座集高新技术产业、科研办公、总部基地、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居住休闲为一体的现代科技新城●新城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总建筑面积3000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30%以上,项目建...

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榆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