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调整农业结构农民过上好日子榆中县新营乡从靠天吃饭一跃成为富裕村

兰州日报 2011-06-10 03:21 大字

新营乡位于榆中县南部,属二阴或高寒山区。过去很长时间里,这个乡庄稼广种薄收、农民靠天吃饭,谈工业一无所有,找商业星点难寻。但近年来,这里的变化让踏进这片热土的人们咋舌:夏天蓝色的胡麻、紫色的花菜、银色的地膜;秋天金黄的桦叶、墨绿的洋芋,村里碧瓦粉墙、青砖银顶,特别是以沿川湖为基地的青山绿水与古朴典雅的农民新院落相映成辉,形成了一处独特的风景!

昔日靠天吃饭 今朝喜悦挂脸上

伴着5月和煦的阳光,记者带着对以盛产冷凉型有机绿色蔬菜闻名的乡镇的无限憧憬,来到了新营乡。下车放眼望去,整个新营株株云杉高大而挺拔,青葱一片连成浩瀚绿海。密集的白色蔬菜薄膜连成条条银色锦缎穿梭于林海之中,乳白色的竹架塑料大棚如点点明珠镶嵌在“银缎”之上,栋栋砖瓦房在林海银缎的映衬下份外恬静。田间,菜农正忙忙碌碌铺膜点子,脸上充满着掩盖不住的欣喜。

新营乡通过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使农民过上了好日子,罗景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5月29日是,在新营乡党委书记赵祥霞的陪同下,记者来到位于沿川湖畔的罗景村。走在新营罗景村平坦的道路上,记者看到农家房前屋后整洁干净,花草树木四周环绕。农家新房旁边停着一辆崭新的小轿车,黑亮黑亮的,很气派。村支部书记罗有仓笑着说:“现在村里农民购私家车的很多。”据了解,罗景村是新营乡最先富起来的村子,好多农民有靠种冷凉型蔬菜起家的,也有搞运输富起来的。罗景村上阳坪社曾是一个常年缺水的贫困村,农民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相当拮据。社长罗有贵在乡、村的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为村里修建了两个蓄水池。有了水,村民们都种植经济作物,人均收入提高了30%。罗有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一亩旱地种小麦只能收300多斤的小麦,也就几百元的收入。而用水地种蔬菜的话,则一亩地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

说起新营乡的变化,可以分几个时段:在2003年之前,新营乡的蒜苗、胡麻、双垄沟玉米是农业方面的重头戏;2003年以后随着冷凉型蔬菜的推广,新营乡的种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新营属二阴山区,气候适合冷凉型蔬菜的种植,当初蔬菜推广仅有53亩地。”赵祥霞介绍说,当时种植零散,设施简陋,品种单一,但随着近几年优化种植结构步伐的加快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新营不断加大冷凉型蔬菜种植规模,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并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农民变身“土专家” 

新营的菜农年年种菜,年年丰收,菜价步步攀升,收购商却争相收购,这不得不说到新营菜农的“种菜之道”。5月29日,在田间指导农民种菜花的榆中县农业局农艺师李斌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新营的菜花年年种,但品种却年年增加,无论颜色、模样、口感,每年都会有与众不同的蔬菜种出来供食客享用,当然,种菜的技术也是每年升级,菜不仅要种,而且要用最小的成本种好菜,这才是生财之道。

脸色黝黑的李斌始终长着一副娃娃脸,他现在在南部二阴山区是“红人”,在菜农眼里是“财神爷”、是带领农民走上致富的领头雁。每周,这个勤劳的农艺师都会去新营各个村驻村教老百姓如何科学种菜,及时的给菜农查看蔬菜的病虫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李斌常念叨的一句话。在新营,李斌发展了十几个农业种菜能人,这些人不仅可以像农业专家一样有模有样进行种子实验,查看病虫害,育苗等作业,而且还带动周边的百姓积极学习科技种菜知识,今日新营菜农,个个都成了“土专家”。“现在什么都讲究的是技术,我们也流行技术种菜,别看我们是不识几个大字的农民,但技术富农的道理我们还是懂的,先天不足可以后天补,我们这些菜农定期都会去乡上和农业局办的培训班上课,还会接受田间学校的老师的现场指导,努力加上好科技,我就不怕种不好这菜。”正在育苗大棚内查看地温的老火与记者攀谈起种菜时,理论一套、经验一堆。今日新营的菜农不仅可以种好菜,还会给菜看病,个个“专家”模样。

新闻推荐

税法宣传应突出“三个面向”

今年四月是全国第20个税收宣传月,宣传围绕“税收、发展、民生”这个主题进行,通过连续多年开展税收宣传月活动,从宣传的内容、形式、方法、成效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进...

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榆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