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平川周边明代城堡
□张明清
明朝自立朝直至万历中期,今白银市境内的黄河以西一直有元朝遗留的游牧武装盘踞。这些游牧武装不时四处出击,堵截道路,掳掠四境,荼毒百姓。为此,朝廷采取了屯田驻兵、沿河筑堡设防等一系列措施。今平川区境内旱平川周边就有迭烈逊、陡城、水泉三座明代城堡遗址。
迭烈逊城堡
清康熙年间《重纂靖远卫志》载:“迭烈逊故城,在(县城)北七十里。……傍置空心楼一座,以资瞭望,今废。其上建庙,名北武当,有碑记。”民国时的《靖远县新志》具体指出:“缘陡城而北逾三道岘为黄沙湾,即迭烈逊也。”即今平川区水泉镇的黄湾。
迭烈逊城堡所防守的渡口,是自汉代即有名的鹯阴口,为古丝绸之路要津。历代黄河西面游牧民族多由此乘结冰进犯内地,自汉至明,一直都是防务重镇。迭烈逊其名是唐代后期吐蕃人占据此地后用的名字。北宋末年,守将就曾在渡口建造索桥。北武当山上有一座高台,相传是西汉时霍去病设置的瞭望台,高台门厅与台阶间以活动的搭板相连,有明显的军事防守作用。宋时西夏占据此地后,光定十二年(公元1222年)在北武当北山庙院四面筑起城墙,将这座道观变成了军防城堡,驻重兵守渡口。后人称之为迭烈逊城堡。
明朝伊始,朝廷有大量物资要运往河西诸地,这座丝路古渡再次凸现其重要性。“明初设立巡检司防守,建置船只、索桥,通凉庄路。成化间改移打喇赤。”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因其地“密迩雪山、黄河,国朝于此分布屯军”,朝廷重新整修迭烈逊城堡,在此设置巡检司,驻军防守。在渡口架了索桥,又添置八艘渡船,“每船十一人持之”,加强并保证了通往河西的运输能力。“凉庄”,指凉州卫和庄浪卫,其时庄浪卫治所在今永登县城,辖域达今景泰境。时迭烈逊巡检司归固原州辖,巡检司防守署设在迭烈逊城堡内。
当时,被徐达大军追过迭烈逊渡口的元代遗将贺宗哲部仍时时伺机反攻内地,数次在此与明军交战。很长一段时期,蒙古族鞑靼、瓦剌部仍控制黄河西边的大部分地方,经常经迭烈逊入寇中原,每“自迭烈逊乘结冰渡河,由旱平川、白崖子、打喇赤入犯安、会地方。”河东百姓屡遭荼毒。
其时,此一线黄河军事防务相当单薄,“止迭烈逊一巡司耳。”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阿台又踏冰渡河入寇,因战事屡屡吃紧,谍报不已,巡检苏镛深感迭烈逊巡检司承担不了如此重任,即申报陕西都御史陈镒、都督郑铭,“请设兵卫,填实边隅,以便拒守”。陈、郑上奏后获得朝廷同意,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以古会州地(今靖远县城)置靖虏卫,属陕西都司。”迭烈逊巡检司即为靖虏卫辖。
游牧武装常常避开设防的迭烈逊,而绕道从下游经锁黄川(今兴堡川)沿打拉池东扰,当时驻守打拉池的明军将领,感到打拉池防务吃紧,便奏请将迭烈逊巡检司移置于打拉池。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巡检司移至打拉池。然黄河西面仍聚有大量游牧武装,渡口时时烽烟迭起,《靖远县志》中记载了几次较为惨烈的战斗,游牧武装就是由迭烈逊乘冰渡河的。到了万历初年,盘踞在黄河西面的蒙古部落武装仍进扰不已,沿河防务时趋吃紧,明军不得不在迭烈逊“巡司故址又筑堡摘兵戍守”,防守公署仍设在城堡内。
明代数次修葺的迭烈逊城堡,基本上在西夏古堡的旧址上,仍为土筑,但规模有变化。《靖远县新志》记载的、留在今人记忆中的就是万历年间所筑城堡,城周三百五十步(古代一步即两脚各跨一次,一般的说法是五尺),城墙厚约一丈五六,高约三丈。城堡只有一座城门,面向南。东墙、北墙和西墙上各有一座突出的墩台,像城墙上的马面,称之为炮台。西边的城墙损毁较早,现在能看到的是在山上沟壑处用石条镶起的地基,当初城墙就筑在这条地基上面。北边、东边的城墙以及南城墙上的城门洞,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渐次拆毁。北边城墙今尚存的一段是墩台,西面现在放置变压器的土台是西城墙的墩台。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甘肃巡抚田乐、总兵达云等集兵万人,打败了阿赤兔,收复了古浪一带。靖虏卫乘胜打退了盘踞在哈思山一带的游牧武装,筑水泉城堡和三角城。水泉在迭烈逊东北,陡城在迭烈逊东南,距两地皆二十里左右,三座城堡成掎角之势。迭烈逊城堡南面向陡城方向筑有一段边墙,在沿河各山头以烽火台相延;城堡北面也筑有一段边墙通往水泉方向,其中黄湾下村东山上的一段是削山而成,其间有名的烽火台为十里墩。
地方相对宁静后,迭烈逊防务减轻,职级随之降低,归陡城堡操守辖,管墩台十二座,有边墙七十里。
陡城城堡
陡城城堡在旱平川西沿陡城村南际山巅,清代《重纂靖远卫志》载:陡城堡在卫北五十里,城周二百九十步。据说此城堡最初是明朝初年一将领的私家堡子。明万历庚寅年(公元1590年),参将萧如兰,指挥李如玉、张应熊、吴继祖,在原堡的基础上“添建重楼,以壮防御,以杜窥伺”。陡城堡东至打拉池五十里,西北至迭烈逊二十里,东北至水泉三十里,设操守官,统领官军六十二名,火器一百六十九位杆,所管墩台四座,有边墙十里。并管迭烈逊、水泉二堡。
陡城堡地势险峻,堪为军事要塞。城堡遗址尚存,为土筑。城堡左有沙河自东而来,西南入黄河;右有黄河自南而至,西北而去。城堡视野开阔,东面旱平川及河西岸三滩一带尽收眼底。陡城城堡部分城墙尚存,最高处有六米余。城址不规则,只有东、北两墙相对较直,西面临黄河一侧则依山形而蜿蜒。此堡也仅一东门,为拱形门洞,高约丈许,深约丈许,上有“金安堡”三字,今穹顶已不存。门道两边为本地所产红砂石石条砌墙,沿石阶可登上堡墙戍守瞭望。堡门地面为石板所铺,其址仍在,凝望则古风犹存。
陡城堡东来之沙河,泉水丰沛,出堡城西南山脚下流入黄河,《靖远县新志》谓明代称为万马泉,“泉水引灌畦田百余顷,督抚会准为参将优养宦地。”能作官员“优养地”,说明当时环境优美。至今沙河中数眼泉水仍汩汩潺潺,清澈泠洌。沙河北有地名校场,当为古代练兵之地。
水泉城堡
水泉城堡在旱平川北面今水泉村上街口旧堡梁上,村旁有数眼清泉,故名水泉。《重纂靖远卫志·武备》中载:“水泉堡,在卫北九十里,城周一里零二百二十步。明万历四十年,因旧址展拓。东至芦沟堡八十里,东南至打剌赤九十里,西南至陡城三十里,北至裴家堡四十里。堡筑山嘴,四面天险,左右沙河,旁出泉水。”
水泉城堡也是渐次筑成。明代吕大用所撰《建设水泉堡碑记》记载:明代万历初年,“以水泉近永安,当黄沙、红沟、锁黄川等冲,用筑哨马营,伏军五十,亦古昔守戍意。”说明万历初先筑了哨马营以驻军戍守。
到了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军“扫空松穴”,即消灭了盘踞今哈思山一带的匪盗,于哈思吉西十里黄河上置索桥,水泉“北通甘凉,西达洮靖,东接固原,寻为三镇通衢”。于是水泉成了交通重镇,随之往来官员商旅车马多了,军事行为也多了,哨马营已无法承担防御接待任务,往来之人常常“露居野处”。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秋,上级地方军政官员商议后“下檄”,令中军吴登泰、操守赵率性等“扩其旧址,崇其基势,外则崇墉峻堞,内则堂皇食庖”。次年筑成。城堡为土筑的不大规则的四边形,东西宽,南北窄。南墙临沙河,上世纪七十年代修铁路时挖毁较多,今已存无几。东墙临山沟,北墙沿山脊而筑,高耸陡峭,西墙基本完整。城堡门在西南角。堡墙最高处6-7米,低处3-4米,墙顶最宽处有两米左右。堡门外西南山嘴上有马王庙遗址,可能与明初首驻哨马营有关。堡内房屋石砌墙基依然可辨,今人或用土,或找宝,挖掘痕迹处处可见。据说1985年有人曾挖出难辩难识之文物。水泉堡为陡城堡操守所辖,统领军丁一百名,火器一百五十六位杆,所管墩台八座。因其地处南北两座大山、两大沙河之间一独立咽喉高地,故有“金锁关”之誉。
明时,陡城、迭烈逊、水泉诸城堡长时间为战略要塞,随着万历年间“后建哈思吉索桥屏其北,三堡渐成腹里”。防务、交通重地转移后,哈思吉索桥一时成了军防商旅交通要道,此后,丝路故道进入旱平川后,一支经水泉堡过三角城、裴家堡、永安堡、哈思吉堡,由索桥渡过黄河,经今景泰县的大芦塘、一条山、宽沟入古浪,进入河西诸州西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于娟)5月11日,记者获悉,今年,永登县将通过多项活动促进旅游发展,以“玫瑰文化”为主的活动将从5月中旬开始至10月中旬。据了解,近年来,永登县巧打“苦水玫瑰”、“鲁土司衙门”、“石家滩原生...
永登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