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立县强县 绿色惠民富民 永登县生态扶贫实现“绿”“富”双赢
生态立县强县 绿色惠民富民
永登县生态扶贫实现“绿”“富”双赢
永登县人民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活动的好去处。近年来,永登县积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全县生态环境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报通讯员鲁昀
省委政研室 省委改革办 省环保厅省 林业厅调研组
永登县是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县,也是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重点生态功能区,还是河西走廊通往兰州的西部门户,县域面积将近占到了兰州市的一半。2012年以来,永登县积极响应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深入实施“生态安全屏障行动”重大决策和省委书记王三运“举全省之力,打一场大气污染防治的整体战攻坚战,还老百姓一片蓝天和清新空气”的号召,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强县、绿色惠民富民战略,运用改革的思维和办法,探索走出了一条通过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助推***的路子。2015年,不仅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是甘肃省唯一一个受到表彰奖励的县,而且一举夺得了全省脱贫攻坚综合考评的头筹。
一、实施源头治理,坚持目标管理与责任追究双向发力
针对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的重发展、轻保护,重经济、轻生态,重建设、轻治理的思想倾向,县委“一班人”坚持不为利所动,更不去追求一时的“显绩”。为了从源头上彻底斩断致污黑手、根除污染源头、堵死排污洞口,县委县政府采取了有史以来最强硬的生态环境治理举措。
一是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领导机制。不断强化县、乡、村党政主要领导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的职责,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首问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对敢于较真碰硬、敢于攻坚拔寨的,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该提拔的提拔,该重用的重用;对保护不力、治理无方,甚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实行“零容忍”,严格追责问责。近年来,先后有33名干部群众受到了表彰奖励,11名作出突出成绩的乡镇干部得到了提拔重用,对9名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给予了严肃处理。
二是推行清晰目标、严格整治的管理机制。严格目标责任管理,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治理的任务逐项向县直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分解,使环境保护的每一项任务、每一项指标、每一项举措细化实化到每个单位、每个部门、每个村、每个户、每个人头,使每项任务都有人干、每个地块都有人管、每个角落都有人盯、每个企业都有人抓。(转6版)
(接1版)坚持属地管理,县政府与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个乡镇街道和所有企业都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职责,确保责任到人,不留死角,不漏一人。相继制定出台了《永登县环境保护及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扁平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永登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暂行规定》,实行严格的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大措施。近年来通过重拳出击、综合治理,共完成水污染减排、工业废气污染减排治理、大气污染物减排淘汰项目6个,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治理项目20个,关闭砖厂11家,主要污染物削减达1.28万吨。仅2015年,县政府就下达环境违法行为停止通知书20份、限期整改通知书41份,向公安部门移送环境违法案件8起,行政处罚26件,有1家企业被查封、9个单位受到了法律追究。苦水镇辖区劲源公司非法收购和采用落后工艺冶炼铝灰被依法查处,公司主要负责人苏某以污染环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5万元。劲源公司环境污染违法案的公开审理和宣判,有力地震慑了污染和破坏环境行为,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是完善生态立县、绿色富民的联动机制。将扶贫攻坚、绿色富民作为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富民。建立完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攻坚共建融合机制,深入实施水安全联防联控、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等工程,使生态保护与小康建设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一同落实,高度融合、相互促进。建立完善了县直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上下协同机制,定期汇总情况、研判形势,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建立完善了生态环境保护公安、司法、国土、工信、农林牧等13个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一些重点企业、关键部位和重大生态治理案件实行统一行动、联合执法、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截至2015年,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747.75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9.89%,高于全省6.71个百分点。去年,Ⅲ类水质全部实现达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优良以上空气质量按新标准达标254天,远高于兰州市平均水平,为兰州市荣获巴黎国际气候大会“今日变革进步奖”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实施综合治理,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双手并重
把专项治理、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综合施策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防止和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永登县长期不懈抓生态保护、生态扶贫的成功做法和大胆实践。
一是把严格治理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大力实施生态教育普及工程、生态法律宣传工程、生态文化保护工程,在全县营造了人人爱护环境、人人保护环境、人人都与破坏环境行为作斗争的浓厚氛围。按照“面积不减少、功能不弱化、约束不降低”的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精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红线管控,从严落实监管责任,使一些胆大妄为的人不敢越红线、心存侥幸的人不敢碰红线,确保红线能够看得牢、守得住、保得好。坚持保护优先,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筑牢生态保护坚固屏障,制定出台了环境保护奖励办法、退耕还林补偿细则、补植补种实施措施,认真落实生态补偿政策,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的办法,不断加大对在环境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单位和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支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2015年,全县林木蓄积量由原来的8万立方米增长到10.5万立方米,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49%。将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生态治理的全过程,使二者相融、相促、相得益彰。五年来,在生态持续向好的基础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19%,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促双赢。
二是把专项整治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将重点整治与全面治理有机结合,大力开展“建设陇上锦绣乡村,打造金城文明县城”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集中实施了淘汰落后产能、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和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将重点整治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适时采取了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农产品提质提标增效等措施,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封山禁牧、植树造林等行动,边治理边播绿边建设。将重点整治与环境美化有机结合,适时组织了生态乡镇村创建、生态移民搬迁和“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在全县107个贫困村以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深入开展贫困村“三堆五乱”、残垣断壁、破损墙面等专项整治行动,开展自然环境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环境卫生清洁等生态综合治理,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打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社会环境。截至2015年,建成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13个,完成环境整洁村项目47个;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2个,新增耕地面积1.5万亩,整理土地面积7万多亩,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三是把生态富民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完成人工造林5.3万亩,补植补造2.3万亩,建成文冠果等经济林2.54万亩,实施天然林管护的面积达56.7万亩,完成退耕还林1.1万亩、“三北”防护林四期建设工程5.6万亩。让贫困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在护林岗位的设置、护林人员的聘用上优先照顾和聘用建档立卡的精准贫困户,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草原补贴、公益林补偿、退耕还林粮补等转移支付成为贫困人口一项重要的固定收入。仅2015年,全县共发放生态补偿资金2581万元,惠及8989户贫困户,有3.6万余人从中受益。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2.02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1.27万人,贫困面降为2.78%;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4500元增加到2015年的8168元,四年将近翻了一番,增幅远远高于全省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
三、实施融合发展,坚持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轮驱动
注重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理念厚植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方方面面,深入推进“四大工程”的转型升级。
一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投资1.22亿元实施87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41.2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县共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农田6万亩,集中流转土地25万亩、流转率达到了23%。在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规模养牛养猪、林下养鸡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着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广、产品附加值高、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枸杞、大接杏、文冠果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培育无公害绿色产业,逐步构建绿色、环保、有机农业产业体系。目前,已建成苦水玫瑰、红提葡萄、双垄玉米、优质马铃薯、中药材、肉羊、冷水鳟鱼等八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申报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74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1个,培育有效涉农商标222个,被认定甘肃省著名商标品牌7个,畜牧业标准化养殖发展到208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8家,生态农业产值在GDP的比重和净增值得到大幅提升。
二是推进落后产能向生态工业升级。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成功改制了县水泥公司、电石厂等26家高耗能、重污染企业,依法关停石灰土立窑127家268孔。在提升传统工业方面,实施了大唐连电发电机组脱硝改造、红狮水泥配套余热发电、连铝环保节能技改续建、镕凯电石炉产业循环经济升级改造、腾达铁合金电炉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及余热利用等一大批环保节能项目,共完成了111家砖瓦企业的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把五大园区建设作为聚集企业、推进环保的有力引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产业政策、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的项目100多个,其中兰州阳光炭素、益德废弃物循环利用、上海航天机电光伏等项目已建成投产。同时,注重把园区和乡镇工业小区作为生态产业新区,推动优势生态项目和企业入园进区,在“山青、水绿、天蓝、土净”中实现新常态下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是推进乡村旅游向生态旅游发展。以绿色发展为目标,运用县域绿色资源,发挥养眼、养身、养心、养神的乡村旅游特性,打造绿色、生态、特色旅游精品。以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建设涵盖连城古镇、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鲁土司衙门博物馆、石屏山风景区、药水沟温泉等景观的八宝川生态文化旅游板块,打造集原始森林、土司文化、宗教文化、温泉度假于一体的八宝川特色文化生态旅游品牌。以苦水玫瑰为核心,建设涵盖苦水玫瑰展示园、苦水猪驮山、红城感恩寺、清凉寺、清明山、山陕会馆等景观的玫瑰旅游板块,打造集休闲娱乐、民俗宗教、观光度假、购物体验于一体的玫瑰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利用田园、草原、鱼塘、水库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态,着力打造集生态观光、田园休闲、农家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文化生态旅游品牌。2015年,全县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29亿元,吸纳务工人员1.03万人,占全县脱贫人数的21.1%;共接待游客284.1万人次,旅游收入18.7亿元,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互利共赢。
四是推进老城改造向生态城市转变。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县城为目标,先后建成了庄浪河橡胶坝水面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一批城市公共设施,实施了人民公园、迎宾广场、火车站广场、体育公园及城市主次干道的新建改造园林绿化工程。完成县城供热系统改造提升工程,截至2015年已经实施“暖房子”工程40万平方米,今年上半年维修改造县城“带病”锅炉21台和旧城区供热管网2018米,极大地改善了城区人居环境,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目前,全县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0.17%,绿地率达19.9%,人均公共绿地达10平方米,部分指标已经达到国家园林城区的标准。
资源有限,环境无价。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限制和禁止开发,肯定会妨碍发展”,甚至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有的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有水快流”,迅速致富。永登县的实践和探索,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其一,“限制和禁止开发,不是妨碍发展,恰恰是有利于发展”。永登县坚持生态立县强县,并不是一帆风顺,也走过一段弯路。值得肯定的是,他们痛定思痛、痛下决心,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根植于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之中,走出了一条生态持续改善、经济持续发展路子,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其二,“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永登县的实践告诉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切实增强自然和生态自信,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生态有禁区,改革无止境”,必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永登县用创新的思维和改革的办法,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融合发展,推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与精准脱贫、惠民富民深度融合,不管形势怎么变,发展任务多么重,始终坚守着生态强县富民的初心不忘。
“好环境”带来了大商机,加速了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客商和企业青睐这片“永登蓝”、“永登绿”。循环利用、机电光伏、风力发电、苦水玫瑰……一批绿色产业落户永登,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永登正在奋力前行。(执笔:吴安林王禹皓郑奇刘芳)
新闻推荐
游板块、县城文化旅游板块及原生态草原旅游板块四大旅游精品板块,特色旅游资源支撑起永登县旅游业,预计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将达到28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8亿元。本
近年来,永登县打造八宝川生态文化旅游板块、玫瑰旅游板块、县城文化旅游板块及原生态草原旅游板块四大旅游精品板块,特色旅游资源支撑起永登县旅游业,预计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将达到万人次,旅游收入突...
永登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永登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