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情系沃野织锦绣 春华秋实香满园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创新金融服务、助力六大优势富民产业综述(之五)

甘肃经济日报 2015-11-16 21:20 大字

“金果宝”唱红“大樱桃”

薄皮核桃俏枝头

陇原苹果走俏八方

大棚葡萄赛玛瑙

生态红枣富万家

十年跨越铸辉煌

热烈祝贺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十周年

金秋送爽,瓜果飘香。陇原大地繁茂的果树,用五彩斑斓的枝叶摇醒了天空;平畴沃野,沉甸甸的果实垂首向着大地微笑;红彤彤的苹果映红了果农们朴实的脸庞。

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一个产业改变一个地方的发展面貌。

甘肃是全国优质苹果产区和生产大省,苹果面积居全国第二位。近年来,随着《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出台和苹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全省加大苹果产业水平全面提升,面积、产量、产值持续快速增长。去年,甘肃省苹果产业呈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势头,全省苹果种植面积达480万亩,稳居全国第二位。特别是旱作苹果栽培技术等居国内领先;当年苹果产值达160亿元,新增40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创历史新高。

当一首《小苹果》的歌曲风靡大江南北时,陇原大地的苹果产业亦是枝繁叶茂。然而,说起对苹果的感情,要数甘肃农信人带着兴陇富民的情怀,创新研发面向全省种植、贮藏、加工和运销等产业链上的果农和果商户发放的“金果宝”信贷,有效支持甘肃省果品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今年9月,全省农信社累计发放“金果宝”贷款25592笔32.83亿元,不仅有效解决了果农和果企的贷款难题,促进了果品产业的发展,而且为解决县域实体经济发展融资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富有成效的金融创新之路。

红在枝头 俏在市场

如果说麦积山的秋天有一种特别的味道,那么这种味道一定是馥郁醇厚的果香味。

的确,进入9月,随着下曲葡萄、甘泉核桃、花牛苹果相继成熟上市,这些干鲜果散发的香味就逐渐在麦积山下的城乡山川弥漫开来,吸引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天水,将果农的果品变成真金白银。

中秋时节,正值花牛苹果大量采摘上市时节,记者在麦积区采访时看到,在花牛镇、马跑泉镇、甘泉镇等苹果主产区,漫山遍野的果园里到处是采摘苹果的果农,路上满载苹果的车辆来来往往;大大小小的苹果收购摊点遍布果园、道路及村镇两旁,各家摊点前都堆放着整箱待发的苹果,果农们忙碌着将堆在地上的苹果包装入箱,带着不同口音的外地客商正在将刚拉来的苹果过秤……这里的秋天,因为苹果产业的发展而更显活力,充满丰收的喜悦。

9月28日,在马跑泉镇果品交易市场,一位来自浙江的客商告诉记者,天水花牛苹果无论是色泽还是口感,都让他感到不虚此行。在天水做了10年苹果购销生意的四川客商罗利军认为:“花牛苹果品质好,销路自然不错。”前来出售苹果的果农马爱社笑眯眯地对记者说:“今年的苹果长势好,我家的四五亩苹果大概能卖四五万。”

丰收的苹果充实了果农钱袋子的同时,也带动了苹果收购代办、装箱、运输业务的发展。在伯阳镇,一位当地苹果运销商告诉记者,仅伯阳镇就有二三百人从事苹果运销生意,从事装箱工作的妇女也有上千人。“一个秋季,代收苹果能挣个两三万,装苹果箱的妇女也能挣个两三千元。”

天水麦积区因盛产“花牛”苹果而蜚声海内外。这里生长的“花牛”苹果,颜色亮红喜庆,味道芳香诱人,品质绿色环保,荣获“中华名果”、“中国知名特产”等殊荣,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截至目前,该区花牛苹果种植面积达40.3万亩,挂果面积22.9万亩,标准化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量34.6万吨,年产值9.1亿元。

这几天,正值花牛苹果上市之际,硕果累累的果园,红火的苹果交易市场以及满脸笑容的果农,这样的场景在秋天的麦积山下几乎随处可见,昭示着果品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也折射出农信社普惠金融服务,信贷支持果品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近五年来,麦积合行累计发放林果、蔬菜等专业合作社贷款8.64亿元,支持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80余家,发展会员34210人,带动农户49739户。

东柯谷红彦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种植、运销花牛、红富士苹果为主。近三年在麦积合行累计信贷1000多万元支持下,培育发展苹果园700多亩,建起了4个可储存果品400多万斤的恒温库。去年自产苹果30万斤,收购运销500多万斤,收益超200多万元。

花牛村90后的青年陈天创办了荣业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主要以苹果收购、销售为主。陈天看上去很腼腆,却很有想法。他父亲从事果品运销已有二十几年。2013年子承父业开始接受合作社生意,从一个人单干到成立合作社,从租赁储存库到建起自己的恒温库,每一步发展都靠合行的支持。近三年,麦积合行累计信贷支持1500多万元。在麦积合行的支持下,陈天建了5间恒温库,每间库可储存苹果40万斤左右。陈天去年收购苹果1000多万斤,净收益100多万元。陈天说,去年麦积合行信贷支持600万元帮助合作社流转土地1600多亩,建起了苹果种植基地,合作社从单一的销售向种植、经营销售一体化专业合作社转变。

有了麦积合行的信贷支持,麦积区先后建成了以城郊南山和渭北干旱山区为重点的花牛苹果基地,以城郊北山和三阳川川区为重点的鲜食葡萄基地,以渭北山区和高寒冷凉山区为重点的花椒基地,以林区、林缘区为重点的核桃基地,打造出了“花牛苹果”、“下曲葡萄”、“元龙花椒”、“甘泉大樱桃”、“麦积核桃”等一批知名品牌,启动了天水花牛苹果产业园区建设,走出了一条“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产业化发展路子。截至目前,该区干鲜果总面积已达64.8万亩,年产各类优质果品35.6万吨,果品总产值10.8亿元,全区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4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果品产业已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从麦积山下到葫芦河畔,秋天是一年中最迷人的季节。

仲秋的秦安,漫山遍野的苹果园里,郁郁葱葱、硕果盈枝,极目望去,山坡尽绿崖畔皆青,挂在枝丫间红彤彤的苹果,散发着诱人的芳香。

刘坪乡任吴村的果树能手吴旺生说:“我家种了10亩果园,每年收入十几万元。今年是个丰收年,卖20万元不成问题。”

由于秦安出产的苹果色泽浓厚,醇香四溢,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畅销国内市场,并远销马来西亚、尼泊尔、印度等国际市场。如今,苹果产业已成为秦安县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曾先后荣获全省林果支柱产业十强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秦安苹果先后获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目前,该县的苹果种植面积已达近60万亩,预计今年苹果产量超过40万吨,产值突破17亿元。

天水百富佳果品公司的领头人张全喜从十几年前就涉足果树种植,农信社从当初的几千元到几万元,又从几十万元到现在的800万元信贷支持。有了惠农信贷做后盾,张全喜带领乡亲们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建起了4座万余吨保鲜储藏库。规模化生产经销花牛和富士苹果、早酥梨、樱桃、黄桃等季节性水果,去年果品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惠农信贷还帮助果品合作社建立了2600多亩优质果品基地,并在北京、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设有直销窗口;还有50%的果品销往中东、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农信社还支持该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5000多户农民脱贫走上了致富路,因此被评为天水市级龙头企业。

提起果品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年逾五旬的张全喜感慨良多。合作社创业初期,由于资金流动困难,年销售额不足600万元。因国有银行准入门槛较高,“三农”企业很难得到贷款。但秦州合行始终服务“三农”第一线,创新金融产品着力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金果宝”等等。正是因为农信社为创业的农民敞开了大门,百富佳果品才有充足的收购资金,不但解决了果品收购企业收购储存优质果品的资金难题,更是极大地调动了果农种植果品的积极性,实现了果农增产增收,使苹果种植成了惠农扶贫、富农兴市的支柱产业。从而实现了银行、企业、果农共同成长的可喜局面。

事实证明,“金果宝”信贷已成为农信社破解“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强化支农扶贫体系和助力富民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农村金融服务项目。

早在2012年金秋,秦州合行积极推广“金果宝”系列信贷产品,有效地解决辖内涉农中小企业、农户的小额信贷提供资金需求。截至去年末,秦州合行累计发放“金果宝”系列贷款超10亿元,支持7211户农民发展生产;其中百富佳果品、百盛果品、杨荣果品等一大批涉农中小企业和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创业农民脱颖而出,带动上万乡亲从贫穷走上了致富路。

甘肃农信社创新研发部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甘肃农信社充分依托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自觉承担“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社会责任,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组建了“创新研发部”专营机构,专注创新金融产品,探索出了一条“普惠金融”的发展道路。

为了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彻底解决果品种植、贮藏、网套、运销等果品产业链信贷资金需求,按照省联社的部署,秦州合行积极推广“金果宝”系列信贷产品,为“支持三农、服务中小”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了“金果宝”信贷的支持,每当金秋时节,从麦积山下到渭水之滨,普惠金融服务“三农”产业发展的效应正在广袤的田野里渗透扩张。红在枝头、俏在市场的“花牛”苹果已成了羲皇故里的支柱富民产业。

梯田沃野遍生“摇钱树”

眼下,庄浪苹果还挂在枝头,而全国各地的客商已纷至沓来,走进田间地头订购苹果。

从庄浪县城出发,沿洛河顺流而下,庄莲公路两侧的苹果园连成了片。陆续摘袋的苹果露出红艳艳的笑脸。果农介绍,庄浪的百万亩梯田如今成了“聚宝盆”,由于梯田便于作物通风、透光,日照时间长,这样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生长的苹果含糖量高,口感好,硬度适中,色泽鲜艳。因此,庄浪县被农业部划为全国苹果优势产区,而梯田苹果更是久负盛名。

走进万泉镇邵坪村的梯田果园,苹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大苹果。果农在果园里忙着摘果、装车、运果,脸上充满笑容。

在梯田果园里我们遇到了正忙着采摘苹果的邵富贵一家。邵富贵一家有14亩苹果园,每年卖苹果的收入都稳定在20万元左右。老邵的儿子专做苹果反季节销售的生意,每年保守也有十几万元的收入。邵富贵指着山下一片绿树掩映的漂亮新村,“现在我们村基本所有梯田都种上了苹果树,家家都有果园,以前在外打工的人也都回来了,这几年乡亲们家家都盖起了二层小楼,这些变化都是种苹果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有了惠农信贷支持,万泉镇近几年先后建成高邵坪、三万坪,田坪凤凰山等11处千亩以上苹果基地。至目前果园总面积达到3.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5%,人均1.29亩。其中挂果园1.4万亩,幼园2.5万亩。并建成大小果窖(库)400余座,全镇果菜收入9600万元,人均3400元,占到了人均纯收入的71%,苹果产业

已成为全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庄浪县苹果种植面积达60.1万亩,建成了14个苹果万亩乡镇、118个苹果千亩专业村,水洛河等3大主流域的川区和6条小流域适宜区基本全覆盖。去年,全县挂果园20万亩,幼园40.1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30万吨,总产值达到12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2926元。

随着果品的提质增效,苹果产业下游的保鲜、包装等链条不断延伸,全县5000吨以上的大型冷藏库17座,果品贮藏能力达到10万吨。建成果品包装厂6家,投建果汁、果醋生产线1处,初步形成种植、贮藏、销售、加工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秋天来了,静宁县满山遍野的苹果开始红了。

穿行在静宁县的24个乡镇,种苹果能致富已经成为群众的共识,对产业富民路子更加自信,“职业果农”越来越多,多个产业依托苹果产销一条龙的带动,几十万农民依靠苹果致富……

继“静宁苹果”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后,去年,该县又建成“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01.2万亩,居全国县区苹果种植面积之首。

在今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静宁果农雷托胜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现在是挣钱了,但刚开始种果树却艰难得不得了!”谈起这些年靠种植苹果发家致富的感受,雷托胜记忆最深的还是农信社,“我刚种苹果树时,家里穷得叮当响,当初还是农信社给我解决了几千元信贷才买来了树苗!”

在历届县政府的引导和农信社的支持下,如今有了百万亩的苹果栽植规模,苹果产业在发挥富民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次生效应,催生强大的富民强县正能量。

春天赏花,夏季避暑,秋日摘果,在李店镇常坪标准化苹果生产基地,一年三季游人不绝。

李店镇常坪塬的苹果种植规模有3500亩左右,户均果园面积有7亩之多,人均收入超2万元,果品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90%以上。果农王佐自豪地说:“在静宁,果农有几十万元存款不算啥,住上带淋浴间的小洋楼不算啥,开上高档小轿车不算啥,出国旅游也不算啥,重要的是,我们出了田间地头,同样穿戴时尚、自信十足,再也不是‘乡巴佬\’了。”

金秋时节,沿静庄公路驱车向南行驶,穿越威戎镇时,可以看见绿谷公司建成的一片片现代苹果矮化密植高新示范园。该公司总经理李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从事医疗器械销售。2012年,看重于静宁苹果良好的市场前景,李晖决定回乡种植苹果。在农信社信贷支持下,绿谷公司从威戎、雷大两乡镇流转土地3500多亩建成矮化密植果园。

有了农信社做靠山,静宁的众多民营企业也纷纷“上山下乡”,在各乡镇流转土地建设自己的苹果生产基地。红六福果业公司在余湾乡采用“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建成万亩富硒苹果生产基地和万吨气调库。

在静宁八里工业园区,有一家兄弟农场电子商务公司。他们没有一间库房,没有一名工人,只有四五台电脑,却是全县网销苹果业绩最突出的企业。

被同伴们称为“小马云”的李浩田是一名大学生,他的“兄弟农场”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推送静宁苹果。“去年11月11日,公司共销售了160多箱静宁苹果,销售额突破1.5万元,创下了静宁苹果网上日销售额纪录。”李浩田激动地说。

据了解,目前该县苹果销售网店突破百家,越来越多的当地企业和农民开始加入到苹果的电商销售中来。

在静宁,干部群众谈论最多的是农信社的惠农信贷托起了苹果富民产业。

的确如此,为了解决当地果品种植、贮藏、运销户的果品产业信贷资金需求,近年来,农信社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目前,该县农信社发放果品产业链贷款26482万元,其中为果品产业贷款投放18137万元,有力地支持了苹果富民产业的发展和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方式灵活、放款快捷、利率优惠的“金果宝”贷款深受果农欢迎。随着农信社普惠金融服务的扩展延伸,该县建成40家果品产业龙头企业,年实现经营收入1.88亿元,其中大型果品贮藏企业27处,年冷藏保鲜能力9.5万吨,总贮藏能力达15万吨。“金果宝”信贷服务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创建了“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支持果品经销商达400多户,已有上千万元资产的与果品产业相关的个体企业18家,有6家成为全县的龙头企业,其中果品大型收储气调库11家,其他收储气调库47家。果品包装纸箱厂10家,包装发泡网厂16家,果品制酒和果品醋加工4家。随着果品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该县的果品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集生产、加工、贮藏、营销于一体的季产年销果产业综合体系初步形成,同时辐射带动了交通、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有了“金果宝”的支持,近四年来,平凉市苹果种植面积每年以20万亩以上的速度增加,累计果园面积达260万亩,果品总产量132万吨。特别是静宁县已建成10个果品乡镇,60个苹果专业村。同时,形成了以李店河流域为主的10万亩出口创汇基地、葫芦河流域10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区和312国道沿线苹果产业带为主的三大基地。目前,静宁县果园总面积101.2万亩,户均10.6亩,人均2.34亩。近6年来,静宁县累计出口果品6.1万吨,创汇6300万美元。

“小苹果”成就“大产业”

在庆阳,这里的苹果恐怕比乔布斯的“苹果”更让人着迷。因为这里的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层深厚,苹果种植古已有之。

农信人也没有辜负大自然赠予的天地之灵,践行普惠金融服务,“金果宝”信贷支持培育出甜美沁人的庆阳苹果。

近年来,西峰区联社根据地方政府的主导产业规划,积极调整信贷投向,加大支农贷款投放力度,积极支持林果产业等“三农”经济快速发展。截至目前,该联社累计评级授信48065户,使全区农户授信总额达到85478万元,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贷39568万元,为服务“三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在惠农信贷支持下,该区经济林果面积达到了23.9万亩,去年果实总产量8.24万吨,总产值2.56亿元,其中苹果面积20万亩,去年生产苹果7.66万吨,实现苹果产值2.48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1320元。“金果宝”信贷支持建成了什社、温泉、显胜3个苹果基地乡镇和何坳、崔沟等25个苹果生产专业村,20个千亩连片示范园。特别是在西峰区联社的信贷扶持下,什社乡苹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苹果经济林已达5万亩,年产苹果1.9万吨。

为了打造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富民产业,西峰区联社根据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支持农民栽种苹果改良产品。近几年,支持全区新栽优良果树达9800亩,苹果低产园改造6500亩,改良品种4200亩。通过农信社信贷资金的放大作用,提高农户贷款额度,近三年来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2.86亿元,扶持全区建设了一批苹果示范园,使苹果产量大幅度提高。为了促进果品加工转化,提高附加值,西峰区联社扩大信贷投放,全力支持“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信贷资金保障和科学发展模式的结合下,西峰区已建起大型果窖68个,苹果加工企业16个,基本实现了苹果的就地加工和储藏,提高了苹果的市场价值和附加值。

不仅是西峰,苹果产业已在陇东大塬遍地生根结果。

“全村现有苹果园2415亩,去年人均苹果净收入6382元,今年有望突破8000元。”宁县新庄镇东北门村党支部书记石虎祥满脸欣慰地告诉记者,“这是县里实施扶贫富民产业,农信社惠农信贷给百姓带来的实惠啊!”

宁县是六盘山特困区的国扶贫困县,以何种方式让这些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成为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宁县联社按照地方政府提出的“壮大绿色优质苹果产业”的发展思路,创新信贷产品,实施普惠金融服务,扩大信贷支持,在焦村镇建成了集苹果矮密栽培、苗木繁育、果产品加工销售、新技术研发推广为一体的海升高科技苹果产业示范园,促进全县绿色优质苹果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通过信贷支持,引进了澳洲青苹、布瑞本等8个世界新优苹果品种,示范种植1031.5亩。在信贷资金的支持下,宁县还积极探索经营权转换、整区域推进等模式,让效益引领绿色优质苹果产业提质增效。何家畔村苹果矮化密植示范园工程项目的实施,标志着宁县率先建成全省规模化、集约化、技术世界领先的高标准优质苹果示范基地。同时在焦村乡建设40公顷矮化密植苹果优质无毒苗木中心和60多公顷矮化密植苹果种植示范区。今年,宁县新栽优质苹果树3万亩,推广果园标准化管理27亩,创建省、市、县级示范园9个,实现了老果园的“华丽蝶变”。

金秋时节,走进镇原县屯字镇,随处可见人们采摘、分拣装箱、拉运苹果的身影。9月30日,在屯字镇陈畅村畅维泽的苹果园,记者看到他正在忙碌地分拣苹果。畅维泽告诉记者,今年他的14亩果园预计采摘苹果7万多斤,纯收入25万多元,这是这几年最好的一年。谈到今年的收成,畅维泽内心的喜悦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近年来,镇原县联社把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加快推动苹果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按照“建强基地、打造龙头、强化服务、拓展市场”的产业链条发展思路,以产业基地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骨架、以服务队伍为主体、以专业市场为平台,积极探索“基地+企业+农户”的苹果产业发展模式,使一批重点果业协会、果品专业合作社等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屯字果业协会注册的“甘旭”牌苹果商标,上肖净口净富果业协会注册的“净富”等苹果商标品牌,已经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追捧。

惠农信贷使镇原苹果产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有效解决了销售、资金周转、管理等难题,真正为农民架起了致富增收的“桥梁”。据统计,镇原县果农已达3.4万户,累计苹果留存面积15.2万亩,其中挂果面积6.2万亩。今年,全县苹果产量预计达7.1万吨,将实现产值2.8亿元。

经过历史的孕育,标准化、产业化的逐步规范和发展,如今,庆阳苹果正从黄土高坡走向世界,一如它的颜色,鲜艳、红火。

近年来,庆城联社大力支持发展苹果产业,在给群众增加收入的同时,也给贫困群众带来了脱贫致富的信心。目前,该县结果园面积12万亩,苹果产量15.3万吨,产值达到4.6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191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7%。

农信社的信贷支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从而带动苹果产业化升级。如今,庆阳苹果不但畅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国内大中城市,还出口到越南、泰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加工的浓缩苹果汁也出口到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地。

有了农信社的信贷支持,庆阳苹果栽植面积达到7800多公顷,年产苹果40多万吨,苹果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苹果贮藏企业34家,年贮藏能力30多万吨。这也是庆阳坚持用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推进苹果产业发展收获的果实。目前,庆阳市从事苹果销售的经纪人达1325人,常年与16个省近500多名客商保持联系,形成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销售大户和大村,苹果销售价格实现“五连增”。

截至目前,庆阳已有国家级苹果标准化示范县2个,并通过加快基地建设和落实标准化生产措施,初步建成了9个近千公顷的连片果带,形成了以董志塬为中心的5个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

普惠信贷带动经济大发展

月牙泉畔游人醉,飞天故里葡萄甜。

入秋以来,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陆续成熟,一眼望不到边的葡萄园如碧波荡漾。

敦煌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全市耕地面积27.5万亩。目前,葡萄种植面积达16万亩,年产量达20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全市先后建成“国家红地球葡萄标准化栽培示范区”等25个特色林果产业示范区,建成葡萄专业村15个。七里镇秦家湾村是敦煌第一个红地球葡萄专业村,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7%以上,实现了“人均两亩万元田,人均纯收入过万元”的目标。村民李锦说:“我家种着十几亩葡萄,屋后建了一座恒温库,收入好着呢。”如今的秦家湾村,储存葡萄的恒温库和成片的葡萄林昭示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给这里带来的福利。

近年来,敦煌农村商业银行抢抓发展机遇,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牢牢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不断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在大力投放涉农贷款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推广“大三农”信贷业务,有效地解决了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难”和“担保难”问题,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为了寻找信贷支农新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敦煌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并安排客户经理及时深入村组院落和田间地头认真进行调查走访,建立健全农户经济档案25876户,评定信用农户24900户,授信总额83354万元,授信农户占全市总农户的96.2%,根据农户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限额适时投放农户贷款169873万元,为农户购买葡萄架材、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提供了及时足额的资金支持。

为了保证精准投放“特色产业”贷款,该行信贷人员充分发扬“背包下乡,送贷上门”的优良传统,积极深入村组,从建立农户经济档案着手,主动和千家万户的农民交朋友,主动将贷款送到农民手中。近年来,敦煌农村商业银行向社会推出“便民服务卡”,为农民提供及时、方便的金融服务,彻底解决了农户“贷款难”、“担保难”和银行“难贷款”的矛盾。在该行信贷资金的有效支持下,敦煌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已逐步显现,形成了以城郊乡镇为主的12万亩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以七里镇、阳关镇为主的8.8万亩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以郭家堡乡为主的2.5万亩辉枣种植基地,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和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敦煌农村商业银行累计投放葡萄、辉枣等林果业贷款8920万元,支持全市5891户新定植红提、红地球等葡萄17600余亩,新定植辉枣18000亩,发展温室葡萄320亩,亩均增收5000元,累计投放贷款1036万元,支持月牙泉、阳关镇、七里镇等乡镇发展观光农业,使观光农业逐渐成为全市旅游业的又一大亮点,从业人员600多人。在敦煌农村商业银行的持续支持下,敦煌的葡萄产业逐步形成规模,注册了“阳关”牌商标。敦煌葡萄生产基地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称号,农民的钱袋子也逐步鼓了起来。

为了培育涉农龙头企业,敦煌农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2400万元,重点支持天马葡萄榨汁等3家涉农龙头企业进行葡萄的深加工等。去年发放贷款11740万元支持七里镇盛大红地球农业专业合作社等20个农副产品特色种植、储藏、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协会,形成规模示范效应,累计投放信贷资金1260万元,帮助肃州镇西宁堡村打建葡萄栽培温室88座,扶持种植温室反季节葡萄200亩。

是秋,我们再次将镜头聚焦到省城的西大门永登县。

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永登联社紧紧围绕全县农村和农业结构调整规划,优化信贷投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有力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截至目前,该联社各项贷款余额达到46.2亿元:农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的90.95%,农户贷款26.43亿元,三农企业贷款15.37亿元;一组数据充分证明了农村信用社发挥着支农主力军的作用。

为了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永登联社以重点支持苦水玫瑰、红提葡萄等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大力支持设施农业、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近三年,永登联社向设施农业投放贷款3.5亿元,支持修建日光温室蔬菜大棚13000多座,支持修建红提葡萄温室大棚1000多座,支持修建保鲜库5座;初步形成了“一乡一色、一地一产”的产业格局。

今日景泰,一面面黄土坡托起红枣林,一片片红枣林打起“红灯笼”,一个个“红灯笼”照亮小康路。

近年来,景泰联社牢固树立“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建设经济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新路子,通过“金果宝”信贷产品支持以五佛乡、中泉乡黄河沿岸万亩大红枣经济林种植产业带,以草窝滩镇、漫水滩乡万亩枸杞经济林种植产业带,以条农集团公司为主的农垦果业经济林种植基地的产业发展,使以大红枣、枸杞、早酥梨、黄冠梨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发展到10多万亩,成为富裕一方百姓的“摇钱树”、“金果林”和“银果林”。截至目前,通过“金果宝”信贷产品发放特色经济林贷款346户,金额7169万元。

五佛乡、中泉乡种植枣树历史悠久。近10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和农信社信贷的支持,两乡大力改造荒山荒滩,枣树总面积达到3万多亩,实现产值7000万元,实现了“人均2亩枣园”的规模,已经形成了五佛乡以红鼻梁沙河延伸到6个行政村长18公里、宽1公里的枣园长廊经济带,中泉乡以龙湾、常生等村以黄河沿岸的枣园经济带,同时五佛乡建成了车木峡百万株枣树苗木繁育基地。红枣品种有本地红枣、骏枣、大梨枣、大红枣等,销售渠道和方式以商贩收购为主,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中销售为辅。如今受到信用社信贷支持的合作社有30家、深加工龙头企业1家、中小型农家烘干房40家。产品主要有干、鲜枣产品包装销售、红枣系列饮品等,枣树苗和红枣产品远销省内外。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通过农信社300万元的信贷支持,景泰柏林农业科技公司建成投产运营,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销售难的问题。该公司每年收购红枣5000余吨,可使4000户左右的红枣农户直接受益,增加枣农年收入200余万元,增加就业人员128人。目前,该公司有年产量3000吨红枣清洗烘干生产线、年产量2000吨易拉罐饮料生产线、年产量800吨PET瓶装饮料生产线;建成200平方米冷库、年产量1200吨红枣浓缩汁生产线、年产量2200吨脱糖生产线,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达1270万元以上。

为鼓励农户大力发展枸杞产业,支农信贷扶持群众在盐碱沙化严重的草窝滩镇、漫水滩乡建成了两个万亩枸杞繁育基地,逐步扩大枸杞种植规模,探索出在盐碱地种植枸杞治碱增收的成功之路。目前,该县枸杞面积已突破50000亩,枸杞种植终于落地生根,为改良盐碱地、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昔日身处“盐碱窝窝”而捉襟见肘的农民,如今靠种植枸杞鼓起了钱袋子。

景泰县田园枸杞种植经销专业合作社地处景泰县草窝滩镇长城村,是以从事枸杞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当年,农信社给该公司解决贷款400万元,成功建成枸杞热风制干线6条,该制干线日制干枸杞鲜果6万斤,吸收加工周边400-600户杞农的鲜果制干,彻底解决了杞农的燃眉之急。合作社将逐步引导带动杞农自建热风制干生产线,带动经济发展。使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比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人均多收入402.2元,有效地提升了农民的收入,增强了农民入社的信心,为今后全县枸杞产品系列开发起到了典型引路作用。

条山集团是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为主的现代农业企业。去年,农信社向该公司以林权抵押营销贷款3500万元,支持林果业生产,现该公司的林果产品已销往内蒙古、青海、河南、广东等28个省份,果品以其艳丽的外观品质和淳香的内在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金果宝“唱红”小苹果

近年来,甘肃苹果面积已稳居全国第二位。天水、陇南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平凉、庆阳已成为全国一流的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甘肃中部黄河流域苹果生产也呈快速发展势头。

九月的礼县,秋风送爽,苹果飘香。

无论是徐礼公路两旁,还是西汉水沿岸,到处都可以看见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来自全国各地的苹果客商奔走在田间地头开始找货源,一些客商干脆在果园里当场下了订单。准备采摘苹果的果农们更是铆足了劲,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礼县是全国32个优质水果生产基地、60个优质苹果生产重点县和全省5个优质苹果生产重点县之一。目前,礼县苹果栽植总面积58万亩,其中投产(挂果)面积近35万亩;覆盖全县14个乡镇、234个行政村、28万人。苹果产区户均果品收入15964元,人均果品收入3555元,主产区户均果品收入32355元、人均5856元。

“五年前,在农信社400万元的信贷支持下,我流转了上千亩土地开始种植苹果,去年已产苹果20多万斤,收益达40多万元。苹果产业成了乡亲们致富的‘摇钱树\’!”果农张向军笑着介绍。去年,农信社又解决800万元信贷,支持张向军扩大了300多亩的核桃园。在礼县,像张向军一样,许多农民正积极投身到发展特色

林果业的热潮中,通过勤劳的双手,开启了增收致富的大门。

农信社的金融服务跟着富民产业走。近年来,礼县联社按照地方政府“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目标,创新金融信贷品种,全力扶持全县林果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来到秦林公司的苗圃,一片连着一片的红豆杉、油松等苗木郁郁葱葱、茁壮成长。据介绍,从2012年开始,农信社先后解决3800多万元信贷资金,帮助有创业理想的青年农民郭健康流转十几万亩山坡地兴建苗圃,发展培育油松、红豆杉、落叶松等七八种苗木。目前该公司建起一万多亩苹果园,发展核桃园套种油用牡丹、八盘梨1600多亩;办起存栏1000头牛的养殖场。仅苹果一项,今年预计收入1000多万元。提起创业的成功,郭健康对农信社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苹果产业已成为礼县群众脱贫致富的富民产业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走进礼县盐官、祁山、永兴等乡镇,道路两旁绵延山顶的万亩苹果园直扑眼帘,到处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盐官镇丰缘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042户,种植红富士、花牛苹果达1200亩,该合作社的苹果不仅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还出口印度、尼泊尔、荷兰等国。合作社领头人文冠军2010年返乡创业时,农信社支持300万元信贷资金建起了可存储5000吨左右果品的恒温库,建果园时又信贷支持1100万元。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和市级龙头企业。最近,文冠军再次得到农信社1300万元的信贷支持,他正在忙着筹建一个大型果蔬批发市场和增建恒温库。

“每年收购苹果的季节性强,因而对资金需求紧急,去年秋季收苹果时,农信社很快给我办理贷款600万元,合作社顺利收购苹果达1500吨。关键是农信社的服务很好,从申请到拿到贷款不超过一周时间!”文冠军笑着双手合十给农信社点赞。

有了农信社的支持,苹果产业映红了富民路。目前,该合作社建成标准化苹果生产基地6000亩;间作套种种植桃、梨600多亩,成为该县唯一一家达6000亩规模的苹果标准化示范园。为了提高闲荒地利用率,拓展优质苹果基地建设,发展林果种植,切实提高产前、产中、产后果品质量,去年,在农信社的支持下,该合作社在宽川镇下弯村建成标准化优质苹果基地1000亩,种植优质苹果苗40000多株,解决富余劳动力200名,提高了周边农户的家庭收入。

为进一步践行普惠金融,礼县联社积极创新涉农信贷服务:推广林权抵押贷款,盘活了农民资产,让林木资产变成农民的“绿色银行”;创新推出了“秦果宝”信贷、土地流转、订单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一系列支农信贷产品破解“三农”产业融资难;并且对农户信用评级实行“全覆盖”;适时推广农村青年创业贷,帮助了一批农村青年实现了“创业梦”和“致富梦”。

情系沃野织锦绣,春华秋实香满园。省农办一位负责人坦言,农信社创新推出的“金果宝”信贷对加快提升甘肃省果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果宝”是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向果品的种植、贮藏、加工和贩运等产业链上的农户和商户发放的贷款。截至9月底,全省农信社“金果宝”贷款累计发放25592笔32.83亿元,有效解决了陇原果农和果企的贷款难题,促进了果品产业的发展,为解决区域内实体经济发展融资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富有成效的金融创新之路。

在“金果宝”信贷的支持下,甘肃省的苹果品牌创建取得实效。天水“花牛苹果”“平凉金果”等苹果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已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花牛苹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花牛”商标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平凉金果”先后取得了原产地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等5项国家级认证,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静宁苹果”“秦安苹果”“礼县苹果”均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其中“静宁苹果”还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在历次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水果展览等国内外大型展会上,花牛苹果、平凉金果、庆阳红富士苹果等成了展会的一个亮点,以其“好看、好吃、营养、安全”的独特优势,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和客商的青睐,荣获一系列金奖、一等奖和“奥运推荐果品”“中华名果”等称号。

有了“金果宝”信贷,标准化生产成效明显。创建了以“天水南山万亩花牛苹果标准示范园”“静宁万亩郁闭园改造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平凉水洛川万亩富士苹果生产基地”等为代表的国家级标准示范园12处。创建了以庄浪县万泉镇万川村、西峰区庆丰村三姓合作社为代表的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16处及省级标准化示范园123处。创建“果草畜沼窖”生态循环模式果园60多万亩。已认证苹果GAP示范基地2万亩,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80多万亩,注册出口创汇基地近10万亩,建成绿色苹果原料基地70万亩。

自农信社创新推出“金果宝”信贷以来,甘肃省的果品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已建成苹果清洗、分级、打蜡、包装生产线96条,采后处理能力20万吨/年;建成中小型果品批发市场、产地交易市场60多处,年交易量60多万吨;全省苹果贮藏能力达130多万吨,约占产区苹果产量的50%。其中500吨以上果品贮藏气调库、恒温库460多座,贮藏能力达120万吨;苹果贮藏土窑洞2.63万孔,贮藏量15万吨;建成苹果浓缩果汁加工企业7家,年设计生产能力13万吨,原料处理能力约90万吨,生产的浓缩果汁100%出口。全省有各类苹果产业化经营企业150多家,其中苹果贮藏营销企业约110余家、果袋和果箱生产企业20余家,苹果脱水膨化、苹果酒、苹果醋加工企业10余家。苹果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年贮藏加工等转化增值效益近60亿元。

数据显示,去年全省苹果种植面积达480万亩,居全国第二位,比上年新增45万亩;预计产量320万吨,新增50万吨;苹果产值达160亿元,新增40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创历史新高,增速之快,前所未有。苹果产业促农增收致富作用越来越突出,其中天水市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到了家庭经营性收入的50%以上;静宁县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80%,全县果品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户达1.3万户。目前,甘肃省苹果产业已步入了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供销和贮运加一体化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和全国一流的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苹果产业发展新路子。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雷志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农村信用社就是农民自己的“草根银行”,所以我们的定位就是支持“三农”产业经济发展。去年,全农村信用社发放的2100多亿贷款中,涉农贷款达到了83%,这一比例连续多年排在全国前三。针对农村六大产业发展,我们还采取措施降低农民贷款的门槛,提高贷款速度,达到了便民、接地气的效果。比如为支持苹果种植产业开发的“金果宝”等贷款产品,量大面宽的金融惠农产品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将来,农信人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继续做好金融支持、积极扶持发展兴陇富民产业。

金果宝“唱红”小苹果,春华秋实满园飘香。提起苹果产业给百姓带来的实惠,果农们无不点赞———是农信人带着兴陇富民的真情,创新研发推出了“金果宝”信贷产品,不仅解决了果农和果企的贷款难题,而且促进了果品富民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为解决区域内实体经济发展融资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富有成效的金融创新之路。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甘肃经济日报社

本栏目主持、撰稿:郧 君

新闻热线:13893163786

新闻推荐

今年春节兰州烟花爆竹燃放时间限定为23天 12个区域禁止销售燃放

本报讯(记者胡旺弟尹枫)记者从1月29日兰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16年春节期间兰州市近郊四区烟花爆竹允许燃放时间为农历腊月二十三(2月1日)至正月十六(2月23日),共23天,其余时间...

永登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