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沙漠边缘是绿洲 本报记者 高莎莎 刘萍 罗玉清

白银日报 2015-07-10 08:30 大字

漫漫黄沙,覆盖了一切,那金黄的华贵昭示着不可战胜的喜悦。在阳光的炙烤下,沙子散发着前所未有的温度,令行走在上面的脚步变得异常艰难,令一切绿色心有余悸。沙漠是个近乎可怕的地方,但人类的韧性远远超过了他们自身的想象。

驱车行驶在由景泰县城前往红水镇的路上,明显感觉到气温与县城略有不同,热的时候如火灼一般像是要融化了一切生物,风一吹来又带着一种西北独有的粗犷,丝毫不加掩饰。眼前大片的绿色让人很难把这个美丽的地方与沙漠这个狂野的名词联系到一起。可事实上,这里正是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一处地方。

沙漠边缘的日子

景泰县红水镇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属于景电工程二期灌区中部,总面积320平方公里,辖15个村1个社区,总人口25107人,全镇有耕地7.9万亩,其中沙化地达到5万亩以上,沙化地面积超过60%。如此大规模的沙化,使得当地百姓的日子曾经那么艰难,如今,这片葱茏的绿色是当地人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同沙漠作斗争才换来的。

据红水镇镇政府办公室主任李幸堂回忆,1990年刚刚搬迁到这里来的时候,一吹风什么都看不见,全部都是黄沙,那个时候是住在“地坑”里的,由于风沙太大,到第二天的时候,门已经被沙埋了一半了,吃完饭碗底都是有沙子的。这就是最初的记忆,真正意义上的沙进人退。沙子在这里是肆无忌惮的霸主,百姓的生活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大家都明白,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怎么去改善这种现状,让这一片金黄的彪悍之地变成能为当地人服务的沙漠,并能产出“黄金”,就成了当地政府和人民一起要考虑的大事情。

在沙漠边缘的日子,让这里生活的百姓们真切感受到了沙漠的蚕食之苦与治沙的迫在眉睫。我们都渴望绿树成荫的秀丽风景,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每天都是无边的温暖绿色与鸟语花香,然而,在沙漠边缘生活的人们,这是他们的憧憬与夙愿,也是他们内心深处最初的愿望。沙漠的一再前进,阻碍了当地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步伐,沙漠的肆意扩张,也让在那里生活的人们逐渐开始了探寻治沙之路。

防沙治沙靠沙吃沙

在沙漠边缘生活的人们,客观的条件已经形成,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搬离这里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不将沙漠治理出成效来,不让沙进人退的状况再上演,就算搬离解决得了一时的问题,也不会是个一劳永逸的好办法,按照沙化的速度,搬离只不过是能解一时之急,就长远看来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只有懦弱的人才会选择逃避,勇敢的人都选择了直面困难,他们没有逃避,而是一心一意地想办法去治沙。

治沙说起来很简单,只需要在沙漠地带种植一些耐沙漠气候、耐盐碱、抗旱的植物,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沙化的速度减缓,继而再做一些后续的努力,沙子就不会再随着风跑向更远的山灵毓秀的腹地了,但是种什么却不是说来就来的。

在漫长的探索中,当地政府部门积累总结了一定的治沙经验,在近年形成了明确的工作思路,彻底走出了一条“防沙治沙,靠沙吃沙”的沙产业发展路子。

如何把5万亩低产的沙化地变成高产的改良田是历届党政领导班子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2013年,红水镇经多方考察调研,从永登县苦水镇引进玫瑰苗木16万株,在界碑、羊城两个村栽植玫瑰1500亩,有效地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成为发展支柱产业的首选。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在羊城村的一大片玫瑰地里,看到了一簇簇的玫瑰植株,此时已过了玫瑰采摘的时节,但在地里的玫瑰植株上,还是有未采摘干净的玫瑰花在夏日的阳光下娇滴滴地盛放着。夏日的骄阳下,玫瑰花展现着自己的美,那一朵朵盛开的玫瑰,就像诉说着当地治沙的成果和同艰苦自然条件做斗争的抗争史,摘下一朵玫瑰花放在鼻尖,沁人心脾的香味氤氲着嗅觉,让人忘了这里是沙漠边缘,脚下踩的是颗粒状的黄沙。

据羊城村前党支部书记闫立君介绍,这里的玫瑰已经试种了3年有余,连着3年效益都挺好,前几年的时候这里种的还是胡麻、洋芋、小麦等常规粮食作物,玫瑰的试种让他们看到了在治沙的同时还能有经济收益,所以就在沙化地带开始推广了起来。

与玫瑰种植产生经济和生态效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还有另外一种沙生植物梭梭。梭梭是一种长在沙地上的固沙植物,也可以作为牲畜的饲料,最重要的是名贵中药肉苁蓉就寄生在梭梭的根部。根据梭梭这种植物的特点,种植梭梭就成了情理当中的选择。既可以固沙防止进一步沙化,又可以利用梭梭的特性生产名贵中药。

在界碑村村民李浩军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他的“梭梭园”,确切地说不是个园子,是用铁丝网圈起来的一片荒坡,上面种满了梭梭,有的长得高一些,有的长得矮一些。李浩军指着他的这片“园子”,盘算着未来的经济收益。

李浩军承包了1000多亩的荒山坡,全部用来种植梭梭。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梭梭根部的名贵中药,具有多种药用价值,被誉为“沙漠人参”,李浩军的这1000多亩梭梭林,最后的希望在肉苁蓉上面。据悉,肉苁蓉种植后,五年可见收益,这属于一次投资可见长期效益的产业,李浩军耐心地在等。李浩军算了一笔账,今年肉苁蓉的价格是1公斤55元,最低45到50元,一亩地的肉苁蓉收入可达到3000到4000元,李浩军的这片梭梭林,几年后会成为摇钱树。

高效节水改善生态

沙产业的发展固然能够在防沙治沙上取得可喜的成绩,也能够给当地百姓带来经济收益,然而身处沙漠地带,最大的问题除了治沙,还有用水节水的问题。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一切生命都是徒劳挣扎,尤其在位于沙漠边缘的这些地方,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的困难之大,是可以想见的。

景电工程解决了景泰地区的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问题,景电工程是一项高扬程、大流量、多梯级电力提水灌溉工程。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灌区东临黄河,北与腾格里沙漠接壤,是一个横跨甘肃、内蒙古两省区的景泰、古浪、民勤、阿拉善左旗四县(旗),跨黄河、石羊河流域的大型电力提灌水利工程。整个工程由景电一期工程、景电二期工程、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三部分组成。整个景电工程设计提水流量28.56立方米/秒,装机容量270MW,最高扬程713m,灌区干旱、少雨、风沙多,属于干旱型大陆性气候,灌区范围内地表径流和地下水都极度匮乏,灌溉水源来自从黄河提水。

工程建成后,彻底改变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成为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一道绿色屏障。

去往红水镇的路上,道路两边翠绿的树木参天而上,附近的田地里嫩绿的农作物正在茁壮地成长,满目绿色入眼来,很难将这里与沙漠边缘这几个字连接到一起。当下车踏上这片土地,切切实实地踩在黄沙上,才明白说这里是沙漠边缘地带实在是所言不虚。

在镇上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位于红水镇的大漠生态产业园。走进产业园,大棚中一株株的樱桃树迎着阳光挺立,百座日光温室分列两行,据介绍,这里的樱桃比陕西的要提前近二十天成熟,这一下子惊呆了众人。由于是沙漠地带,种植樱桃的土壤已经全部经过了置换。在园子外围,有几片白杨树林,挺拔的白杨迎风招展,似在展示自己处于沙漠边缘依旧婀娜的身姿。不远处有两个大水池,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周围还有一些休闲娱乐场所,附近的地里都种上了天然无公害的蔬菜,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休闲旅游的胜地。

参观完樱桃园,又来到了梨园。这里种植着声名远播的“皇冠”梨和早酥梨,与其他地方种植的梨相比,这里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这两种梨的口感更佳。在梨园中,已经可见颇具形状的两种梨了,其中“皇冠”梨用袋子套起来,无法看到真实长相。红水镇党委书记王洪安告诉记者,他们按照“一黑二红三绿”的构想发展农业产业,即黑枸杞,红枸杞、玫瑰,梨树、蔬菜、中药材。沿着这个路子发展,应该不会错。

节水是贯穿在景泰川百姓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字眼,虽然有景电工程的保障,但用水形势依然严峻。在喜泉镇北滩村村民达朝新的西红柿地里,我们见到了这个正在致富路上奔跑的人。达朝新的西红柿是用拱棚种植的,因为拱棚保湿功能好,水分不易蒸发,会比直接种植在裸露的土地上更具有节水效应,这样种出来的西红柿产量高、上市早,能得到一个好收益。采访过程中,不断有人开车前来达朝新的西红柿地里购买,达朝新一边招呼着买家,一边为我们作介绍。

同样在喜泉镇南滩村,成片的洋芋引人入胜,村支书杨俊介绍到,这些洋芋采用地膜,可以比普通种植的洋芋少浇1到2次水,这里的洋芋是套种在“皇冠”梨苗下的,因为梨树长成需要几年的时间,农民就把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先种上洋芋,等到梨树长大了,就全部用滴灌,这种种植模式节水效率很高。

不仅仅本地人在节水农业上出主意,想法子,潘振国这个来自天津的企业家也在这里发展了自己的节水经济。潘振国今年在景泰县寺滩乡九支村流转了近1000亩的土地种植洋葱,全部采用滴灌,这种方式与普通的大水漫灌相比大有好处。他说道:“滴灌可以直接将水滴到农作物根部,与地膜一起减少蒸发量,可节约40%到50%的水量,而且洋葱这种作物如果大水灌会使洋葱泡在水里,降低洋葱品质,不利于长时间储存。”

景泰县水务局副局长柏恒山说,近年来景泰县在县内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累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2万亩,其中条山农场4.1万亩。

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得景泰县在依托景电工程的基础上,将高效节水农业发展与沙化治理的工作齐头并进,找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昔日的沙漠边缘,不再任由沙漠肆意逼退人们,在这条路上,他们走得更稳更有信心,他们将曾经的沙漠边缘变成了今天的绿洲。

图1:李浩军种植的梭梭林

图2:景电工程雕塑

图3:红水镇玫瑰种植地

图4:红水镇一处黑枸杞种植地。因为枸杞植株正在生长阶段,为充分利用土地,村民在地里种上了豌豆。

记者手记:

虽然身处沙漠边缘地带,但他们并没有放任沙漠侵袭,那满目葱茏便是最好的明证。阳光炙烤在金黄的沙子上,使得温度更高了,但在当地百姓们的心里,他们眼前的沙子是可以为他们带来经济效益的“黄金”,诚然,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他们成功了。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不仅仅挡住了沙漠前进的步伐,也为这里筑起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改善了该范围内的环境气候,使得这里的生态条件有了大的改观,我们为他们欣慰,为他们自豪。

新闻推荐

山丹文化惠民乐乡亲

时值隆冬,尽管室外寒气逼人,可山丹文化部门的各个培训阵地、活动场所却是暖意浓浓。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基层文化骨干业务素质,近日,该县文广新局、文化馆在文化馆练功厅、山丹宾馆培训教室等场所举办...

永登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永登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