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兰州: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城乡一体化协奏曲

甘肃日报 2012-12-07 00:12 大字

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全市共建成新农村示范点113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增长14%以上,2011年达到5252元,同比增长14.5%。

“作为省会城市,兰州市在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担负着先行先试、探索路子的历史使命。几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关键,以优化配置城乡资源为重点,初步形成了城乡联动的发展机制,建立了城乡一体的政策体系,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联动发展。”兰州市委农工办、新农办主任钱承文说。

小县城的华丽嬗变

在皋兰县城的石洞寺路,记者看到新修的马路在街边风景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宽敞,新建的东湖度假村、安庆家园与中堡仿古文化街、石洞寺遥相映衬,三座人行桥将石洞镇与皋兰县城有序地连成一个整体。一个小县城的嬗变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规划先行与统筹发展的高位结合。皋兰,这个昔日只有一条街的古老县城,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正在完成一次华美的转身。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核心是什么?是城乡之间的联动发展,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良性循环发展。”皋兰县委副书记、县长宗满德告诉记者,短短几年时间,皋兰县城规模比原来扩大了2倍多,“三纵四横四巷一场”城市扩容、改造工程的付诸实施,一举成为皋兰城建史上的“大手笔”。用3到5年的时间打造设施完善的现代近郊卫星城即将成为现实,加上即将开建的东湖公园和计划用10年时间美化的东西两山,正让皋兰城市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生活在小县城里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建设新农村不是一句口号,最终还是要靠工业带动和城市带动,要有必要的财政倾斜,要有社会的全面支持,而这一切都建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

市委、市政府结合全市农村点多面广、高度分散的实际,按照“先川后山、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农民自主、市场助力的作用,坚持以地带房、以房带村、因村施策、有序推进,探索形成了20多种不同类型的建设模式,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个集中”带来的发展机遇

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城乡基础设施滞后是长期制约兰州加快发展的瓶颈因素。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兰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发展空间拓展,在全力抓好老城改造提升的同时,大力推进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兰州高新区、两个国家级经济区开发区增容扩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为统筹城乡发展打造了广阔平台,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形成了三足鼎立、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据了解,兰州新区城市中心发展区面积达到246平方公里,两个开发区都由原来10平方公里扩大到100平方公里以上。

“经过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与衔接,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城乡并轨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市委农办新农村处处长张元清告诉记者,近4年来兰州市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实施建设了天水北路、南山路、北环路、兰秦快速通道、城市快速公交等一大批道路工程,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上进行大投入,完成了引大、三电、西电等一批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34.01万亩,山区梯田面积达到136.3万亩。”张元清说。

“几年来,兰州市已经逐步形成了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转变,实现了大循环、大集中、全方位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格局。”兰州市委农工办、新农办主任钱承文告诉记者,工业向园区集中,结合全市产业发展基础和各方面优势,实施“出城入园”战略,初步构建起以兰州新区、高新区和经济区为依托,以8个县区为载体的“3+8”板块经济发展新格局;人口向城镇集中,采取拓空间、扶产业、活户籍的办法,合理控制中心城区规模,放开发展县城和小城镇;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8个县区、61个乡镇及涉农街道、147个行政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以撂荒地为突破口,扶持龙头企业、农机大户、种植大户等组织发展规模化流转,使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一个农民的“工人梦”

有专家指出,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涵,是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5岁的西固区河口乡农民张慧文多年来一直在外地打工,工作不稳定,收入也不稳定。2012年4月,张慧文在本乡的甘肃恒利集团公司找了一份工作,一个月有了3000多元的固定收入。老张笑着对记者说,村里有很多人都和他一样,开始在自己的家乡打工挣钱。“这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啊,没想到我真成了拿工资的工人了。”张慧文说。

据了解,几年来河口乡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把工业、三产融入传统农业,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传统农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拓宽致富渠道,仅2012年就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500多人。这些昔日围着土地的农民,陆续走进现代化企业的生产线,成为了产业工人。

“产业统筹是城乡一体化的重中之重,决定着城乡一体化的水平和层次,没有产业的一体化,一切统筹都无从谈起。”兰州市委农工办副主任张延香告诉记者,市上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心,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张延香告诉记者,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是城乡一体化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兰州市针对实际,积极推进全市农村卫生服务“一卡通”、全覆盖,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市级统筹制度,提高筹资和实际补偿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从240元提高到300元,各级财政补助由210元提高到250元,参合114.8万人、参合率达到96%。

村口的“街舞风景”

每天晚饭后,西固区新城镇青春村吃过晚饭的村民都会走出家门,来到文化广场,男女老少随着音乐的响起,开始载歌载舞。没有漂亮的服装,没有浓艳的装束,但每个人步履轻盈,动作娴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不止是青春村,这样的场景,几年来在兰州市的很多农村街头都会看到。

西固区文明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几年来当地的农村文化活动以农户为基础,以村镇文明小康为目标,以治理“六乱”为重点,以“十星级文明农户”和“三下乡”为载体,不断加大创建力度,开展了生态村、文体村和“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在农村群众中形成了“星星门前挂,胜过人说话”的良好氛围。

“以前农闲时大家不是在家里看电视、打牌,就是聚在一起拉闲话,生活过得很无趣。现在农民闲暇时候会去扭秧歌、跳健身舞,特别是农村妇女的思想面貌已经发生了彻底改观。”永登县委宣传部长魏周菊告诉记者,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的文化活动也有了很快的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农民群众文明意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意识渐浓;民主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意识明显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增长,参与文体活动蔚然成风。

后五泉村的城市化运动

谈到城乡一体化规划,市委农办副主任王华魁告诉记者,兰州市的城乡一体化“三步走”规划中,最先要做的是按照做大做强做美兰州,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魅力城市,建设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的目标,明确了“西北中心、国家基地、综合枢纽、宜居城市、黄河明珠、如兰之州”的城市定位,确定了“双城五带多点”的城镇体系结构和“一河两岸、三心六组团”城市空间结构,为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了发展蓝图。

记者在七里河区雷坛河谷看到,昔日贫瘠的八里镇后五泉村高楼林立,完全融入了城市。而后五泉村城市化目标的实现,是引入了一种在城建领域常出现的“BT”模式,即“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后五泉又将这种模式率先复制在了城乡一体化安居、康居工程当中。2009年,“BT”模式引进了建设单位,2011年一期两栋楼和二期十栋楼先后竣工,200户村民率先入住。

据了解,后五泉村成立了“兰州市后五泉经济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把村民在西山的100亩荒坡地以股份形式入股,一股作价10万元,村民有了股份,发展三产赢利后可以分红。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后五泉村正在复制着一场全新的城市化运动。

本报记者  侯若志

新闻推荐

民生,百姓的幸福源泉 两会聚焦之六

本报记者李欣瑶今年省“两会”,我们欣喜地听到很多基层代表、委员这样的描述:“娃娃们在学校里能吃上免费营养餐,这是以前想不到的事。”“药价便宜了,新农合能够报销的病种越来越多了。”“路修通了...

永登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永登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