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旅游还需外在制度的约束来引领
5月16日,记者从全市文明旅游工作联系会议上获悉,兰州市将在机场、车站、公园、景区(景点)、宾馆、饭店等场所,设置统一内容、统一样式、统一落款的文明旅游告知提示牌、文明旅游《公约》《指南》。据悉,在文明旅游工作中,市文旅局将制定并组织落实《兰州市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全市游客不文明信息通报机制。建立完善旅游行业单位“红黑榜”制度,落实激励和奖惩措施,以不断强化市民文明旅游意识,推动文明旅游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详见《兰州日报》5月17日2版)
制定并组织落实《兰州市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全市游客不文明信息通报机制,无疑对规范市民以及外地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注重自身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很多人热衷的生活方式。但随着出行人数的剧增和旅游目的地的扩大,国人在旅游中不文明的行为常被曝光:从在风景名胜区乱扔垃圾到无视禁令乱攀乱爬,从故宫大水缸到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到此一游”……这些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激起了公众强烈的“文明耻感”,不仅拉低了个人文明素养,也使国家形象蒙灰。从自身做起,向不文明旅游行为告别,已成为基本共识。对游客不文明行为进行记录管理,就是依法整治不文明旅游、引领文明旅游的制度建设。
从本质来说,游客不文明行为的频发,是国民精神文化层次与经济实力出现断层的表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同样出现此种情况。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并不是说解决了物质需求就会自然解决精神需求,而是指物质的积累会为精神需求提供基础。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供应,需要外在的一整套稳定且有序运转的制度与文化体系。所以,文明出游,除个体自制外,还需外在制度的助力。也就是说,让文明旅游成为一种习惯,必须要有足够的惩罚机制相匹配。
以前管理部门在整治旅游不文明行为常常面临于法无据的尴尬,因为很多行为甚至够不上治安处罚。因此,对于这些不文明行为,除了公众对其予以道德谴责之外,似乎没有更为有效的办法。不文明行为者面对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道德谴责,很难自我约束其不文明的任性行为。而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制度的施行,将让整治旅游不文明行为有法可依。
应该说,建立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并将其与征信系统相挂钩,体现了管理思路的创新。当前在经济领域,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征信记录正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寸步难行,正是建立诚信社会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现在把“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纳入征信记录,也体现了同样的思路,既用“信用记录”的形式褒扬文明,惩戒不文明。把“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纳入征信记录将会对游客个人信用产生负面影响,这样的后果必将倒逼游客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时刻注意控制自己任性的不文明行为。一旦游客的这种自我约束能够良性循环,旅游中不文明的行为必将得到有效遏制,文明旅游的风尚必将得到进一步弘扬。
新闻推荐
5月12日,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学者来到兰州思贝克特教中心观摩教学、看望智障儿童,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下进行了特殊教育学术交流活动。据了解:兰州思贝克特教中心是兰州市...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