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杜志恒归来 讲述南极科考故事 见证深冰芯钻取总进度突破800米大关

陇东报 2017-04-14 06:04 大字

4月11日,随“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前往南极工作的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杜志恒,圆满完成了科考任务回到兰州。这位土生土长的甘肃小伙儿,首次参加南极科考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与大家分享呢?经过2天的休整,13日,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被南极大陆的辽阔所震撼

4月11日,杜志恒随乘坐“雪龙”号返回上海,从2016年11月2日出发到2017年4月11日返回,此次科考共历时161天。“去南极之前,其实我经常会想想南极是一个什么样子,但是第一次踏上南极的土地,我还是被深深的震撼到,因为这个地方真的是太大了。”杜志恒说,虽然去过珠峰和北极科考,也算是见过“大世面”的科研工作者,但是他还是为南极的广阔感叹。

杜志恒此次赴南极主要开展南极内陆物质平衡、雪冰、大气采样,及协助中国南极穹A冰芯钻取,中山站-穹A断面雪冰采样与物质平衡监测、大气臭氧仪数据更新、中山站地区大气气溶胶采集、环南大洋海水样品采集、同时承担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极科考任务,在南极内陆断面200公里、1100公里与1200km三套气象站架设。

杜志恒告诉记者,2016年12月12号,他所在的内陆队25人驾驶雪地车从中山站出发,一路向南,行驶1300公里抵达位于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昆仑站。杜志恒和自己的队友们在零下30多度的野外作业20多天,完成了本年度的南极内陆考察任务。

深冰芯钻取总进度突破800米

本次杜志恒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在冰穹A进行冰芯钻取。他告诉记者:“在冰穹A,我们的深冰芯钻进深度达146米,由于之前多次科考连续钻探,总进度突破800米大关。别看总进度只有800米,这800米就记录着大概8至12万年前的气候变化、认知当前地球所处的气候阶段、、预测未来变化趋势。”

为何要钻探深冰芯呢?杜志恒说,南极内陆地区的冰雪终年不化,深冰芯会像年轮一样,成为记录地球气候变化的“黑匣子”。这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冰层里都含有气泡,这些空气都来自当时的地球大气,其二氧化碳含量与今天的空气并不一样。通过测定这些气泡的成分,科学家就能推算出当年地球的气候特征。然而钻取冰芯从浅到深,600米到800米是最难攻坚的一段复杂冰层,“这段距离在我们行内被称为‘碎冰层\’,这里的冰一遇到压力就非常容易破碎,冰芯特别不好提取。不过还好,我们经过种种努力还是成功提取出来了。”他骄傲地告诉记者。

众所周知,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杜志恒告诉记者,长20米、宽5米的冰芯房的气温与室外相近,零下30多度。白天太阳光照充足,若不刮风,在室外不会觉得太冷,可冰芯房里却冰寒刺骨,待上个把小时就全身冻僵了,有的时候需要下到导向孔内检修钻机,下面的温度达到零下50多度。

去南极科考的过程也可以多姿多彩

随着我国近些年在南极科考方面越来越重视,此次科考,队员们在冰穹A完成了我国首个南极冰盖机场选址、勘察工作,勘察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今年1月8日,“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在昆仑站机场成功起降。此次固定翼飞机工作队实现了南极航空史上的首飞意义重大,“这样可以大大的节约以后的科研实践,比如说我们从出发基地到冰穹A开车需要55天,而乘坐飞机只需要6个小时。”除了固定翼飞机之外,在南极参加科考的国家都知道中国站的饭最好吃,“我们隔壁的俄罗斯队员就老跑过来‘蹭饭\’吃。”他自豪地对记者说。

一直以来大家都会认为南极科考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严谨而枯燥的工作。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在雪龙船上的文娱活动还是很多的,比如平时大家没事干的时候就可以打牌、搞一些一些文艺比赛,行驶到赤道附近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们还会打篮球和乒乓球。船上有几个年轻队员还一起录了一首搞怪的MV,并且发到网络上,结果这个MV吸引了不少粉丝。在赤道地区我们每个队员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巡逻,因为那里海盗出没,我们每个人每天晚上都要值4个小时的班。”杜志恒笑着说。

文图均由杜志恒提供

新闻推荐

兰州一渣土车司机冲卡被拘留

【本报讯】日前,七里河执法局晏家坪执法中队在南出口对渣土车辆例行检查时发现,一辆车号为甘D·45152满载沙石的车辆严重遗撒,执法人员要求司机停靠接受检查,并出示相关运输手续。谁料,该司机拒不配合...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