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画了《开国大典》董希文百年大展在京举行
首次公开展示的《开国大典》小稿,董希文当年创作时曾怀揣着它请教徐悲鸿、梁思成等人。
兰州晚报讯你也许从小就在教科书里见过《开国大典》,但你可知道这幅画的创作者董希文,以及他在20世纪中国油画史上的成就?为纪念董希文诞辰100周年,12月19日,“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启幕。这是一次“纪念碑式”的大展,全面呈现董希文一生各个阶段的创作面貌。董希文曾告诫他的学生:“一笔负千年重任。”从他或活泼,或凝重,或优美,或崇高的笔触里,能体会出老一辈美术家过人的担当和胆略。南都记者黄茜
辗转的学程
董希文出生于1914年,1933年考入颜文樑主持的苏州美专,接受了比较严肃的西画教学。1934年以后,董希文转入国立杭州艺专。“在1949年以前,北方有国立北平艺专,南方有国立杭州艺专。在那里,也有一大批艺术家,如林风眠、常书鸿、潘天寿,这些人对董希文的艺术理想和艺术路线都很有启发。”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董希文在上海美专求学。1938年以后,两所艺专合并,正式迁校湖南湘西。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董希文创作了许多反映西南地区云贵苗寨的作品,著名的油画《苗女赶场》是其早期形神俱足的佳构。“在辗转求学的过程里,董希文形成了自己扎实的造型能力、表达能力,他在转益多师的情境中,汲取了多方面的营养,形成了他自己的艺术理想。”范迪安说。
《开国大典》小稿亮相
1952年,年仅37岁的董希文接到任务,要求他创作革命历史油画《开国大典》。董希文的学生靳尚谊回忆:“1952年,我们学生到一个发电厂深入生活,董老师刚刚接受《开国大典》的创作任务。2个月以后,我们在西总布胡同的一间平房里看到了这件作品。画布钉在墙上,基本已经完成,画面非常精彩。”
《开国大典》以独特的视角和明亮的色调,激情地表现了万众同庆、国家成立的瞬间。毛主席当年看了这幅画之后说:“是中国,是大国!”这幅画后来被印刷成年画,发行量超过了100万张。
基于对原画的保护,本次展览没有展出《开国大典》真身。但是董希文为创作《开国大典》而作的小稿首次亮相。据说,当年董希文怀揣着这件小稿咨询过徐悲鸿、艾中信、江丰、吴作人、罗工柳等艺术家,也请教梁思成。这件珍贵小稿50多年来被认为遗失,此次展览筹备过程中被家属重新发现,得以首次亮相。
观点
詹建俊:董先生鲜明提出民族化观点
过去关于油画民族化的问题有过很多争论。在创作上来探索如何把西方的东西和中国传统结合起来,有很多前辈进行过尝试。但是明确提出民族化的观点,董先生是最鲜明的一位。像《开国大典》就是这种实践的成果。把西方油画和中国传统文化两个不同的艺术体系融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全新的、独特的中国美术样式,是一件相当艰难的事。董先生也说,这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
他在油画领域具有突出成就的前辈当中,是唯一没有留过洋的。确切地说,董先生是第二代油画家,他是这一代油画家当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开国大典》这样一件作品,是1952年创作、1953年完成的,那时候他才38岁。
袁运生:董先生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
我一直在想,董先生一生没有得到应该有的评价。在整个20世纪的油画艺术当中,他是首屈一指的。他是个天资极高的人,很年轻的时候创作《苗女赶场》,画得那么好,那么简约。但他从来不以此来炫耀自己。我记得最后了,他身体不好,得了鼻咽癌。那时候他已经做了手术。我到他家里去看他,董先生的眉毛都没有了,我心里非常难受。董先生还跟我说:“我相信两年之内能够克服癌症,我一定要再画20年。”他的责任心太强了,他把自己的人生都忘了。现在才给他办这个展览,重新来解读他的一生,我觉得是对他必须有的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
新闻推荐
兰州晚报讯(记者高宏梅)2014年兰州市教育质量如何?今年中高考的总体状况怎么样?2015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12月23日,在兰州市2014年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年终盘...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