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全球化时代 我们更需要文化自信

兰州日报 2010-02-11 06:39 大字

今年起,甘肃省将大力构建“甘肃特色”内河航运体系,改造黄河兰州段38.4公里的主航道,将黄河兰州段打造成中国的“塞纳河”。为此,将实施五项措施,即加快现有兰州夜航工程的实施,争取今年五一前完成;加快兰州现代化新港建设;把兰州段的航运等级由现有的四级航道提升为三级;制造大吨位游船;构建航、人、水和谐的兰州现代化城市(载《兰州日报》2月9日《打造黄河兰州段成为中国“塞纳河”》)。

兰州本来是丝绸之路重要的“旱码头”,要大力构建甘肃特色内河航运体系,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在当今时代,地域特色往往抵御不住全球化浪潮的滚滚洪流,造成文化的“水土流失”便司空见惯。而甘肃在内河航运体系建设方面不人云亦云,力主“甘肃特色”,这是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但有些遗憾的是,把兰州段的黄河要打造成中国的“塞纳河”的说法,却多少有些失却了中国人应有的文化自信。

黄河流域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流域古老文明之一,黄河文明不仅是华夏文明的主体,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就以她柔韧博大的胸怀哺育了我们民族的先民,且生生不息繁衍至今,黄河的流变更是给了我们民族深邃而又辽远的启示和力量,成为我们精神的永恒象征。正是由于我们民族的包容与勤劳、博大与自信,才成就了中华古老文化不曾中断和持续发展的客观必然。所以说,黄河文明在世界上不仅首屈一指,而且独一无二。

单就兰州段的黄河为例,历史上黄河不仅是农业文明抵御游牧文明的天然屏障,更是实现茶马互市贸易交流、多民族团结交融的渡口,是多种文明传播的节点。在我们今天可认知的领域里,黄河文化的痕迹可信手拈来,比如兰州水车是旱作农业文化的典范,羊皮筏子是古老的水运工具,兰州水烟、兰州瓜果、兰州拉面等特产天下驰名更是离不开黄河的哺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与河共生,人与河和谐相处,人与河须臾不可离,这其实就是兰州段的黄河文化的特色。这种源远流长的黄河文明岂止是所谓“塞纳河”的景致可以比拟和媲美的吗?

全球化时代国门洞开,使很多国人有机会端详其他文明的究竟,但我们万万不可妄自菲薄。文化只有特质特点特色,绝没有高低贵贱,拿中国春节与西洋圣诞节相比较,拿兰州拉面与洋快餐相比较,拿我们的皋兰山或者白塔山与富士山或者阿尔卑斯山相比较,拿我们的黄河与尼罗河或者印度河相比较,其实都难决高下。兰州之所以是兰州,就是由于黄河穿城而过,就是由于这方人离不开这方水土。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外地人、外国人到兰州来旅游或者采风,不可能是冲着假椰子树或者塑料仙人掌而来,也不可能是跑来兰州寻找塞纳河或者莱茵河的痕迹,我们有自己“正版原装”以及原生态的黄河胜迹,何必要刻意打造“山寨版”的西洋景致呢?

再从航运体系建设的角度考量,应当首先论证把黄河兰州段打造成中国的“塞纳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现在由于高速公路以及高速铁路的便捷,全国范围内除了长江三峡、桂林漓江、胶东至辽东的水路航运尚有生机外,其余江河湖海的水路客运业都日益不景气且不断被边缘化。两年前我们曾试图“禁筏通船”,运行了兰州到什川的游船,可惜现实的残酷比预想的挫折更加让人难堪。由此来看,在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文化自觉,更需要文化自信,否则现实只会让我们吃尽苦头。

新闻推荐

医药分开 医疗资源公平

就兰州而言,一些大医院的名医专家“一号难求”,人满为患,而一些社区和农村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冷冷清清,许多医疗设备没有人会用,或者闲置,这种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造...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