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兰州吹糖人儿的

兰州日报 2010-02-20 06:38 大字

“吹糖人儿的来喽!”

原先兰州的街头巷尾经常出现这样的挑担子——吹糖人儿的,若是逢年过节遇着庙会,这挑担子更受孩子们欢迎,跟前跟后的,喊叫着,让大人们来买。这挑担子是旧时兰州民间的手艺人,专长是凭着自己的技术窍门能做出各式各样的玩艺儿来。你看他左手摇动拨浪鼓,右肩挑一副担子,两头尖尖的小扁担,前后各坠着一个尕木箱子,前面的木箱里置一木炭火炉,炉口露出箱顶,上搭一把铜马勺,勺里是红褐色稠稠的胶糖子;殷红的炭火熏烤得勺里的胶糖“突、突”作响,还冒出丝丝白气。凹下的箱顶上放着一把小剪,两支彩笔、一红一绿。后面的木箱里放一些半尺来长的竹节节、竹棍棍子,有粗有细,箱顶斜挂一个尕凳子。这副担子简单无比,仅此而已。

见来人一多,挑担子便卸下担儿,尕凳子往屁股底下一搁,便亮起他的“绝活儿”来:先用粗竹棍儿搅一搅胶糖子,见其软硬合适,便抄一疙瘩,团在手心里调弄几下,将这糖团大致拿捏成人体形状,继而从“人”身上抽一丝糖搭在口中,鼓起两腮稳稳地吹气,糖体便鼓张起来、丰满起来,再用粗点的竹棍儿支撑起人形糖体,随手又用小剪刀修剪三五下,转瞬间“糖人儿”的手、足、鼻、眼立马出现了。他再顺手拿起红绿色彩笔在糖人儿身上轻轻点画几笔,于是一个手舞足蹈、栩栩如生、憨态可鞠的糖人儿便跃然出现在孩童们的眼前。娃娃们看得着了迷,不时地拍着手,连过路的大人也驻足观赏,啧啧叫绝。一阵儿的功夫,木箱顶端的小架杆上插满了各种各样的糖人儿,或红脸关公,或大眼张飞,或是背扎靠旗叱咤疆场的武将,或是须发皤然悠闲自得的渔翁。孩子们问大人要钱多的去买孙猴子或是猪八戒,一个腾空瞭望抬腿舞棒,一个大腹便便步覆踉跄,人的手掌大小,一毛几分钱一个。娃娃们肘在自己的手中看着玩着喊着耍着,喜不自禁,但过不了许久,糖人儿这个胳膊不见了,那条腿又不见了,再过一阵儿,手里只剩下竹棍儿了。咋?原来“糖人儿”让娃娃们吃进肚子里啦,又跑到挑担子跟前相算着再买一个什么……

兰州民间吹糖人儿的多是外地人来搞这小生意的,也有当地人学这手艺在乡间走动的,时间久了自然形成了城乡民间生活充满乐趣的一道风景线,是老百姓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意愿与审美趣味的绵长诉求。起始自何时尚难考证,但着实传播着一种民俗文化。所做的糖人儿形象大多取材于《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和《白蛇传》等戏曲故事、民间传说。就手艺而言,有三奇,靠着一副小担儿走南闯北养家糊口,这算一奇;所做的糖人儿虽然有大有小有繁有简,但用的原料只不过是一团胶糖子、几根竹棍子,所用的工具仅是一把小剪、两支毛笔而已,尽显其聪明才干,这算二奇;三奇者,乃是挑担子的一张嘴,居然随便三五下就能吹出个活灵活现的糖人儿来,真不简单。所以民间有这样的歇后语,“你这娃娃是吹糖人儿的出身——好大的口气!”

有意思的是,多少年再没有见过的挑担子——吹糖人儿的,今天又出现在乡间集镇和过年过节中的五泉文化庙会上,他与灯展、高跷、舞狮、跑旱船、太平鼓舞社火队表演构成了一种新的民俗风情。“糖人儿”仍然是孩子们感到新鲜的,只不过多数的“糖人儿”是用现代彩色玻璃胶粘贴组合而成,色泽艳丽,形象也很生动,但不是吹出来的,也不能吃进肚子里去的,一如笔者拍摄的这张照片上的“糖人儿”——姜太公(钓鱼)。

新闻推荐

市领导除夕慰问解放兰州老功臣

【本报讯】 大年三十傍晚,市委常委、城关区区委书记金祥明在有关部门、酒泉路街道和张家园社区负责人陪同下,带着鲜花和慰问金上门看望、慰问了解放兰州的功臣车兆先...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兰州吹糖人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