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哥本哈根议题距离兰州并不遥远

兰州日报 2009-12-24 07:01 大字

全球192个国家的领导人相约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放下一贯热衷的国际政治议题不表,却颇费心思地开起峰会“谈天说地”了;而之前召开的各国高级官员参加的马拉松式的十多天的会议,被称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被议论最多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这个会议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充分博弈,为了自身的责任和利益吵得“脸红红脖子粗”。如果不是最近同一天发生的两条有关兰州气候的新闻,或许人们认为:哥本哈根会议和生活在兰州的我有什么关系?

第一条新闻:12月22日,兰州市区污染指数为209,属于重度污染天,空气污浊。而2009年截至目前优良天气还不到240天。空气污染指数超过200,已经属于“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空气质量等级了(载《兰州日报》23日《雾霾严重金城陷入“云里雾里” 》)。

第二条新闻:今年以来,甘肃省气候多变,先后遭受干旱、沙尘暴、低温冻害、冰雹、暴洪、高温、干热风、连阴雨、雪灾等,其中干旱、局地冰雹、暴洪对四川省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较大。日前,西北区域气候中心评出四川省今年发生的9大主要气候事件,干旱冰雹暴洪等上榜(同载《兰州日报》23日《四川省评出今年9大主要气候事件》)。

“灰霾”天气,对于兰州人已经非常熟悉了。当我们不论贫富贵贱,眼前一直笼罩着令人心烦的灰霾,鼻子吸进去的都是脏脏的粉尘,耳朵里听到的是甲流盛行,自己居住的城市环境“不适合人居”时,哥本哈根会议的议题实在让每一个身处兰州的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了。

兰州作为省会城市,GDP占到了全省的近三分之一。但长期沿袭的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为主要特征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浪费严重,污染严重,加上兰州盆地地形的先天不足,其叠加效应让兰州的资源环境实在是个城市发展的“软肋”。所以在历史欠账面前,尽管政府财政囊中羞涩,但还是不断拿出巨款来搞“蓝天工程”,搞“节能减排”,尤其是今年,兰州的工作重点把全国的“三保”增加为“五保”,其中就有“保项目、保节能减排”的位置。这足以看到在政府决策中,对提高兰州的人居环境质量而做出的不懈努力。有数据表明,“十一五”前三年,兰州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分别下降了2.71%、4.26%和5.2%,已累计完成节能目标的58.5%。这些指标都是刚性的,是牺牲了一些利益才能获得的成果。

哥本哈根议题中解决地球升温的关键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说到底就是要减少煤炭、石油等重污染燃料的使用。但看看目前我们的生活状态吧,小到民生中的做饭、取暖,大到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领域,有哪一样不在使用石油和煤炭啊!好在兰州现在积极推行以开展节能减排、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新型产业布局为目标的“循环经济”。这让人们看到了,也看到了我们的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主抓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坚定决心、信心和责任心。

新闻推荐

全市各类小区数不胜数 物业管理水平良莠不齐 业主委员会寥寥无几 业主委员会缺位居民“单打独斗”

“家里停水了、暖气不热了就自己找物业,能把问题解决了还好,否则就只有自己扛着了。”近日,不少市民打来热线反映,因为小区物业服务不到位,他们只能“各自为战”,但终因势单力...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