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佛慈制药 国药捍卫者

兰州日报 2009-10-12 07:36 大字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对“国药佛慈,慈心好药”最好的诠释。

2000年的深秋,佛慈接待了两位远道而来的美国客人,他们是80岁的查尔斯先生和他76岁的至亲迈克先生,以及他们在北京特别雇请的国际旅行社翻译陈先生。

一见面,查尔斯先生就急切地向公司朱总经理表达他的意思,翻译陈先生微笑着向我们讲述了事情的原由:两位老先生跟随国际旅行社前往敦煌的旅游团,专程从美国来兰州拜访佛慈。不巧的是来到兰州恰好是周末,他们一行3人来到佛慈,看到关闭的大门,才发现今天是周六,两位老人站在公司大门口向厂内观望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才回酒店。

第二天,两位老先生谢绝了旅行社为他们安排游览附近几个景点的好意,熬过一天,星期一起个大早赶到佛慈,他们要亲眼看一看佛慈,看一看神奇的“黑珍珠”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查尔斯先生出身美国中产阶层,他的妹妹不幸得了肺癌,发达的医疗技术,对他妹妹的病也是束手无策,医院下了病危通知,查尔斯一家陷入即将失去亲人的悲伤中。

几年前,查尔斯先生的一位中国朋友听说了这件事,建议用中医看看,求助西医无望的查尔斯一家只好将信将疑地接受朋友的建议,按照这位中国朋友的推荐,病人接受了中医大夫的治疗,根据病人的情况,大夫开了处方:要求按时服用中国兰州佛慈制药厂生产的小柴胡汤丸,并且定期来中医诊所检查。半信半疑的查尔斯先生对妹妹的病无奈地做着最后的努力,1个多月过去了,病人熬过了死亡期,身体状况略有好转,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半年、一年……慢慢地病人及他的全家对这神奇的黑药丸充满期待,如果服药时不小心掉落一粒,查尔斯全家会爬在地上移开沙发,一直到找到药粒为止,当80岁的老查尔斯声情并茂地像孩子一样向我们演示满地找药的情形时,在场的人都开心地笑了,他还向公司领导建议:能不能把药丸改成药片,吞咽起来方便……4年了,查尔斯先生的妹妹身体安然无恙,这状况让西医无法解释,这种神奇令老先生的家人惊喜万分,他决定亲自来中国,来兰州佛慈看看。

佛慈志

泱泱中华,五千年有源以之开流,炎黄始祖,立医药以佑神州。黄帝问于岐伯,炎帝遍尝百草,据天地之大德,值阴阳之交会,通灵鬼神之际,会道五行之秀。皇皇千年,医药才人辈出,仲景伤寒,葛洪备急,思邈千金,时珍本草,炎黄所创中华医药,惠及万代。

及近代,西学渐盛,中医药学连遭质疑,佛慈先辈感慨“惜吾国科学之落后,中药遭天演之淘汰”,立志“科学提炼,改良国药”。公元1929年,始创佛慈大药厂,中药西制,首创中药浓缩丸剂,产品一经问世,“闻名遐迩,供不应求”。佛慈立世,携“我佛慈悲,药物可普救众生”之善良愿望,以发扬科学国药为己任。公元1956年,佛慈秉承优秀文化与制药技术,西迁药乡甘肃。黄浦之滨,立意高远;黄河岸边,奋发有为。几经风雨,几度春秋,今日之佛慈,已呈现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鲲鹏之势。

“国药佛慈 慈心好药”。佛慈80华诞,信奉倡导慈和文化,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励志,改革创新,团结奋进,必将以百年佛慈之姿态,直挂云帆济沧海。

天佑中华,有药佛慈。

中医药学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被世人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中期,随着化学工业的日趋成熟,化学合成药发展迅猛,占据了全球医药市场的主导地位。伴随着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在中国,传统中医药受到重大冲击。有人提出的“废止中医案”,使旧中国摧残消灭中医药的活动达到高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海外西方国家却掀起了一个研究中医药的热潮,如《佛慈药厂改良国药计划大纲》中所说:“今日各国科学的医药学者,多注目于中国药物,热心研究,争先发明。”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在中国生根、发展、变化,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的宗旨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历来有研究医药学和施医舍药的优良传统。佛教经籍记载:“(佛)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诸德福田经》得福七法之一为“常施医药,疗救众病”。佛教认为,解除生、老、病、死之苦,单纯靠说教是不行的,因此医药知识一开始就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佛的医术最高,故有药(医)王的别名,佛经中药(医)王就是佛的化身,有时直呼药王(师)如来或药王菩萨,都是崇拜的偶像。同时,药王和医王崇拜的思想,对民俗民风的影响更是十分广泛和持久,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以上时代背景、中医药的生存环境以及佛教医药学的影响下,爱国实业家玉慧观、郑平叔等人“惜吾国科学落后,国药遭天演之淘汰”,立志改良国药之品质,举起了“科学提炼,改良国药”的旗帜,以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为载体,以“我佛慈悲,药物可普救众生”为愿望,命名了“佛慈”厂名,以“佛光普照”之意,命名“佛光”商标,在上海闸北区同济路164号创立了“上海佛慈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

玉慧观名观彬,慧观是他的法名。祖籍云南昆明,由于上一代到朝鲜经商,侨居平壤,他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平壤出生。玉慧观信佛之年数无多,但颇为精进。他著有《释尊之历史与教法》,该书将释迦世尊之生平、佛教之传播与教理之发展,阐述无余。该书由上海佛学书局出版发行,甚受佛教界人士之欢迎。

玉慧观青年时期,曾在日本所设的大学读书,在校中参加了朝鲜的革命党,反对日人统治,从事抗日活动。他十九岁时,与英国人斐说合作经营报馆,藉报纸鼓吹革命思想。日人固知他为抗日分子,视之如芒刺在背。翌年,即以革命党罪名将其逮捕,经审讯后判处徒刑,入狱拘禁。

玉慧观在狱中,研读政治、经济、文学书籍,手不释卷。系狱数年,以其表现“良好”,获得释放,乃暂时放弃政治活动,向实业方面发展。他以家世经商的关系,曾在一家银行担任副经理。后来集资组织了一家林木公司,由他担任总经理,经营数年,获利颇巨,唯以过去革命抗日的关系,仍时受日人骚扰。

1919年,玉慧观二十九岁,他航海返回中国,想在祖国谋发展。他曾先到广州,谒孙中山先生于大元帅府,谈论时政。继到上海,联络韩侨中的革命人士,想继续从事革命活动,终以彼此政见不合,乃各行其是。后来,他在美国人开设的三德银行任买办,就此在上海定居下来。但是他与韩国革命人士间的关系,始终未曾断绝。又以革命人士间派系之不同,与人颇有恩怨。

1926年11月,太虚大师在上海,应尚贤堂主人李佳白之请,在尚贤堂讲“佛法应如何普及今世”,玉慧观随众听讲。他原本是基督教徒,听到太虚大师讲词中谈到“天神创造说”等之谬妄,深有感悟,乃面谒大师,请求皈依。《太虚大师年谱》于1926年条下亦记载此事:韩人玉观彬,因听讲而发心皈信,大师名以“玉慧观”。

玉慧观皈依大师后,广泛阅读经典,颇为精进,成为虔诚的佛教徒。第二年,玉慧观建议大师在上海设“佛法僧苑”,培育僧才,改良佛教。后因时机未成熟,此议未能实现。1928年元月,太虚大师到上海,特别约玉慧观及日本佛教徒山田谦吉等,举办了一次中日佛教徒联络餐叙,希望他们对于创办中的“寰球佛教图书馆”予以协助,此事亦载于大师年谱。

1929年,玉慧观呈请国民政府内政部,恢复国籍,获得批准。从此,他决心为祖国效力,并加入上海的云南同乡会为会员。后来,又加入华侨联合会为会员,同时创办了一份《国民公论》的政论性杂志,评论时政。

他在上海,与佛教居士过从甚密,诸如王一亭、关炯之、黄忏华等均有所往还。1929年,玉慧观“惜吾国科学落后,国药遭天演之淘汰”,立志改良国药之品质,举起了“科学提炼,改良国药”的旗帜。以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为载体,以“我佛慈悲,药物可普救众生”为愿望,与友人陈玉璋、李醒华等,在上海创办“佛慈大药厂”,用科学方法改良国药。药厂设有门市部,附设诊疗所,以嘉惠病患。他对于太虚大师主持的《海潮音》杂志十分支持,在精神上与经费上都给予相当的帮助。

1933年,玉慧观以参加革命的政治恩怨,于8月1日在上海为暴徒狙击殒命,年仅43岁。玉慧观自皈依太虚大师后,对大师的事业多所臂助,壮年早殂,大师深为哀悼。1934年,太虚大师在庐山,汉口佛教居士王慧力去世。太虚大师在武汉佛教事业之推行,王慧力尽力甚多,噩耗至庐山,大师悼之以诗曰:

去年今夏庐山上,两度惊看噩电来。

沪玉(玉慧观)汉王(慧力)相继逝,

化生愿各在莲台。

新闻推荐

16辆外地参展车汽油不翼而飞

【本报讯】 10月12日,从安徽来兰的司机李先生告诉记者,“十一”期间,他从安徽灵璧县来兰州参加雁滩北面滩附近的奇石展出,但没有想到的是,五十多辆参展车,在参展期间,竟然...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