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兰州 ——探讨六个深度融合的“兰州模式”
本报记者 尹 枫 胡旺弟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期,尤其是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为了确保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精准脱贫,兰州的扶贫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从“千篇一律”转向“个性化定制”,这个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目前,有209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27万人,城关、西固、红古三区和皋兰县已“整县(区)脱贫”。
群众脱贫的过程就是扶贫机制实践过程,而此过程中总结形成了目标任务、识别管理、发力重点、资源力量、考核问责和责任担当六个深度融合的“兰州模式”成为全省的借鉴经验。
“目标任务”路线明确
2015年,要实现91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全市整体脱贫。
到2016年全市初步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小康。
这是兰州市***的目标任务。兰州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之一,其中榆中、永登、皋兰3个县属国家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市区近郊也有部分插花型贫困乡镇。
今年年初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在接受中央媒体的专访时表示,今年,兰州市要扎实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联村联户行动,努力完成91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4.8万人,实现兰州市整体脱贫,朝着2016年提前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迈出重要一步。
“为了实现3年脱贫、提前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兰州市全体干部群众凝心聚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是兰州市长袁占亭在全市干部大会上的庄重承诺。
为帮助群众早日脱贫,兰州市开展了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要求干部进村入户,和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住农家、干农活、交农友,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这些工作既锤炼了干部的能力和作风,又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和信心,为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兰州市的扶贫开发工作也和全国一样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
找准脉,下对药。为了确保贫困人口一个
不落地精准脱贫,必须要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从“千篇一律”转向“个性化定制”。针对兰州市“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和城乡面貌反差大、基础设施欠账多的现状,把完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作为双联行动的关键来抓,组织实施“八个全覆盖”、“五件实事”,加快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
“识别管理”到村到户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如何进行***?
兰州市300个贫困村结合村情,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模式”制定了贫困村整村脱贫方案和贫困户脱贫计划,并实行挂图式管理。市上将国家和省、市扶贫资金全部投入到300个贫困村,并将300个贫困村名单发给行业部门,对照行业职能,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扶贫。双联部门把双联力量集中调整到300个村,开展帮扶活动。全市整合各种扶贫资源,集中优势力量扶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
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兰州市在***的道路上坚持先锋引领,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注重对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的及时整顿。例如,选优配强村支书、村主任,注重选用公道正派、在群众中有威望、致富能力强、有文化、有技术、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人担任村干部,切实把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引领农村发展的领头雁、火车头。
近3年已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30亿元,使贫困地区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已有145家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与108个贫困村结成了帮扶对子,累计引入社会帮扶资金约3.5亿元,为贫困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
“发力重点”给力精准
数据显示,3年来,兰州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0多亿元,解决了2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建成通村公路1126公里,改造农村危旧房1.8万户,建成10个省级、20个市级示范村和85个环境整洁村,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同时,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积极帮助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项目,已整村脱贫的209个村实现了标准化卫生室、满足工作需要的村级办公场所、文化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广场全覆盖,贫困村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3年来,新建维修村委会256个、标准化卫生室224个、村文化广场146个、村文化活动室244个、村级商贸综合服务社300个。
与此同时,兰州市着力培育富民主导产业,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双联行动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开展“培育产业增收年”活动。加快了推进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中药材、养殖、苗木等六大特色富民增收产业和劳务经济发展。
目前,四大贫困片区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占36%以上,劳务收入占50%以上。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67元,实现整村脱贫的108个贫困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的村占88.89%,比2013年增加了39%。
“资源力量”聚能广泛
坚持创新机制,探索完善全社会参与扶贫攻坚的帮扶体系,扩大联扶工作覆盖面和参与度,特别是要以“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双联”、“百企帮百村、共建新农村”和“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等活动为平台,引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联扶活动。这也体现出了兰州市扶贫工作
从各方“单打独斗”到整合资源“握拳出击”,是***思维的质的飞跃的重要体现。
众人拾柴火焰高。脱贫这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来完成。国家已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不少人将“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意在最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济困工作。
“兰州市全体干部群众凝心聚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省委副书记欧阳坚督查调研兰州市***工作进展情况时,对兰州市***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欧阳坚强调,兰州市在***工作上认识是到位的,行动是迅速的,措施是扎实的,成效是显著的,在许多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为全省的***工作开了好头,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截至目前,有209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27万人,城关、西固、红古三区和皋兰县已“整县(区)脱贫”。3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把双联行动作为最大的发展机遇,作为转变干部作风最重要的平台,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得力抓手。在万名干部下基层开展联系帮扶工作中,号召动员了1517个单位和4万多名干部结对帮扶731个行政村、36252户贫困户,全力推进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六大任务,着力打造形象提升、能力锻造、德政民心三大工程。
“考核问责”督促保障
据了解,2012年,兰州市有7个组长单位、
357个联扶单位,因联扶工作被取消评优资格;有1个组长单位向市委市政府作了书面检查;有2个乡镇主要负责同志被调整或免职。除推行激励机制外,兰州还围绕联扶工作推出督查通报机制。在实行“一季一督查、一年一考核”的基础上,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督查相结合、综合督查与专项督查相结合方式进行督察,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认为:“我们要增强群众意识,把工作重心投入向基层一线、服务民生上倾斜,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市农村工作的重点,坚持一村一策、分别包片、整村推进,加大开发式扶贫、造血式扶贫力度,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七里河区阿干镇的村民侯秀梅深有感慨地说:“前些年出门就是土,穿件衣服都穿不干净。自从去年扶贫开发以来,村里大变样,路通了,我家种的7亩百合卖出了好价钱,换茬每年卖2亩,年收入4.4万元。有了广场和路灯,农闲时大家傍晚聚集在广场上跳广场舞、打篮球,可热闹了。”
据悉,兰州市出台的《兰州市贫困村扶贫工作考核标准及验收办法》,制定了收入水平、富民产业、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公共事业、社会保障、联村联户和村级管理8个方面的整村脱贫标准,建立贫困户样本抽取、入户调查、综合评定、结果运用等考核验收办法,建立了一整套贫困村考核验收体系,填补了全省整村脱贫标准和考核验收体系的空白。
“责任担当”党性共识
党员干部要在***攻坚中书写责任与担当,这是兰州市***的政治保障。
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免收保教费,由政府按每生每年1000元标准予以补助;2016年起,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这是兰州市出台的“1+21”精准脱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方案给出的扶贫优惠政策。
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和桥头堡,兰州对照***“省标”政策,出台了精准脱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1+21”系列优惠政策,与此同时更是给出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免收保教费,由政府按每生每年1000元标准予以补助等39项扶贫“干货”,争做***的急先锋,彰显出了兰州的责任担当和省会城市的大将风范。
扶贫攻坚既是天降大任,又是为民所系,兰州各级党员干部一方面“学”字当头,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认真研读“1+21”项政策精神,吃准吃透39项扶贫措施,找准推动扶贫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用政策“利刃”驾轻就熟解剖贫困这只“拦路虎”。另一方面要“干”字加身,敢于担起时代赋予的重担,勇于负起党委政府的重托,在“双联”活动的火热实践中,谋贫困地区发展之实,创贫困群众发家致富之业,用实干和苦干率先在甘肃摘掉穷帽,让兰州人民群众尽快过上幸福富裕的小康生活。
新闻推荐
5超市转让城关有100平米超市转让,也可空转1332128488015095346940旺铺转让西关十字最旺商场最佳商铺,有事急转,约30平米,免餐饮,价面议。15995601688旺铺转让天水路十字...
皋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皋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