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白塔巍巍历史悠悠

兰州晚报 2013-07-18 11:31 大字

兰州黄河北岸白塔山山顶,有一元代白塔。白塔山巍峨起伏,有拱抱金城之势。登白塔山顶,可俯视兰州市容,白塔与黄河上的铁桥构成雄浑壮丽的画面,成为兰州市的象征之一。

踏上黄河铁桥,一眼望见绿树成荫的白塔山上,白塔如鹤立鸡群般矗立,成为辉煌壮丽的顶点。

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大元帝国的疆域,派人致书给西藏喇嘛教的萨迦派法王。法王于是派了当时一位颇有威望的喇嘛前去觐见成吉思汗。西藏至北京,路途遥远,才走了一半路程,途经兰州时,喇嘛不幸病逝,于是元朝下令修塔纪念。白塔七级八面,下筑圆基,上着绿顶,塔檐四角系有铁马铃,微风吹过,清脆动听。各面雕有佛像。塔外通涂白浆,如白玉砌成。

元代所修白塔今已不存,现存塔寺为明景泰年间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于旧址上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巡抚绰奇扩其旧制,更名为慈恩寺。但此名未能久传,百姓仍习惯称之为白塔寺。

清人秦维岳有诗云:“北上环拥势嵯峨,塔影巍然最上坡。布地散金名宝刹,擎天一柱俯黄河。”青烟袅袅,高耸于黄河岸边的白塔有着傲人的雄姿。

白塔山上原有青铜钟、象皮鼓、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

铜钟悬于东侧钟亭内。钟面铭文载:“康熙五十七年岁次戊戌孟冬月吉日敬铸洪钟一口于兰州。”这口重153.5公斤的钟算一算已有近三百年历史,却是造型玲珑,发音洪亮,证实着兰州当年铸造业的发达与铸造工艺术之精湛。

每当清晨,寺内僧人起床早课,白塔寺内大钟鸣钟报,在清新晨风中传得很远。

1939年日军空袭兰州城的大轰炸中,钟声曾为空袭警报使用。一条黄河半城百姓,悠长的钟声在偌大的兰州城里一次次回荡着,佑护多少苍生免受炮火涂炭。

1966年,铜钟曾被人盗卖,险遭碎毁厄运。所幸后被追回。

重新悬挂于白塔山的铜钟,只有重大节庆或法会时才会被敲响吧。

象皮鼓架在西侧鼓亭中。相传当年一印度和尚游慈恩寺时,将他从印度带来的一块大象皮贡奉在释迦牟尼像前。后来,这

张厚达5分多的象皮被蒙制成鼓,鼓声雄浑。几百年来,象皮鼓鼓身多次风化毁坏,而象皮鼓面一直完好如初。

第三宝紫荆树原生于禅院中,又称“文冠果”或“降龙木”。木质柔韧坚实,纹理美观,古来为斧钺类兵器之最佳柄材。紫荆树性喜欢光照,有一定的耐寒性。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不耐涝。

有一个因紫荆树成就奇缘的故事。杨家将中有杨宗保为替杨五郎娃斧柄降龙木而招亲穆桂英之说。

话说辽国萧天佐摆设七十二座天门阵,宋营中幸有一道士帮助六郎杨延昭破阵,言穆家寨后有降龙木二支,必须取得一支,作为斧柄,方能取胜。孟良于是前去盗木,败回,又同杨宗保再往,交战数十合,杨宗保为穆桂英所赏识,遂被计擒。穆桂英即与杨宗保订婚,将杨宗保德放回,并约好情愿投顺。不意杨六郎怒杨宗保违犯军纪,竟欲斩他。于是有了孟良二次探山,放火盗木而去。

可惜白塔山上这株神奇的降龙木早已枯死。据说白塔寺有一田和尚,每天走很远的路,下山提水浇木。后来田和尚离开了,这株树就死了。

如今代之成为第三宝的为“夏禹岣嵝碑”。据清代《重修皋兰县志》载,此碑摹刻于清代咸丰十一年,是湖南衡山岣嵝峰上禹王碑的仿制品。此碑与衡山原碑如同姊妹,也算是碑碣中难得之物。

湖南衡山岣嵝峰禹王碑碑身刻77个难认的古篆文,据说是歌颂大禹治水之功的,也有一说是此碑刻于禹王治水之时。

此碑的姐妹碑现立于白塔寺内白塔东侧。细观碑文,我在想,哪几个字说的是白马,又有哪几个字说的是祭祀呢?

黄河静静地从山脚下流走。

夜晚的白塔山,被打上各种灯光,俨然一幅水墨画。可惜,灯光制作非丹青高手,否则夜色如墨,墨分五色,浓淡相宜,又是一幅兰州版的《江山图》。

此刻,站在白塔山顶,脚下摇曳的草木,满眼的现代高楼——一个孤独的凭吊者,追寻历史的足迹,背影渐行渐远……

新闻推荐

建成后陇原中药材可以直接出口台湾

本报讯甘肃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但药材直接对外贸易占比很小,特别是对台湾的直接贸易尚属空白。29日,甘肃与台湾药材贸易洽谈会暨甘肃海峡两岸药材物流加工园战略合作签约...

皋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皋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