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西部最好的园林公墓
引题
记忆中的卧龙岗,总脱不开诸葛亮的影子。南阳卧龙岗,千古一智者。在甘肃的诸多典籍中,关于卧龙岗的颂辞,最有名的当属刘尔炘先生的一幅楹联:《题五泉山》
在三国中,论时会,论遭逢,壮志未酬,天运早归司马晋;
从西汉后,数经纶,数学识,真才难得,人间只有卧龙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眼下兰州人眼中的卧龙岗,已经成为一个拨动着人们忧思和牵挂的符号。关于卧龙岗公墓,百度词条中是这样解释的:甘肃卧龙岗园林公墓是采国内外园林公墓之所长,集园林雕刻、碑墓造型、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大型公众性墓园。
殡葬业作为一种新型行业,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折射出多元的文化和经营理念。在传统的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民间称为鬼节)来临之际,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卧龙岗的变迁”,全方位解读卧龙岗公墓开园十五年来的历程,并以此来反映甘肃省殡葬改革的成效和未来殡葬文化的发展趋势。
甘肃卧龙岗园林公墓是经省民政厅批准,由甘肃卧龙岗园林公墓有限公司主办,皋兰县民政局主管的永久性园林公墓。公墓位于兰州市北郊109国道旁,距市区仅4公里,交通便利,总占地面积700亩,有高、中、低不同档次规格的墓位墓套10万多座。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建议你先登上卧龙岗的最高峰去看看。”这是甘肃卧龙岗园林公墓有限公司董事长宗荣给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沿着蜿蜒的盘山路,我们驱车一直到达了山顶的开阔处。大型喷泉广场、错落有致的墓区、天然廊带,加上远处推山整地的机器轰鸣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卧龙岗是一个热闹而忙碌的场景。
很难想象,这就是十多年前那个衰草丛生,被当地农民叫做“扁四沟”的地方。
“卧龙岗现在可是个遍地生金的风水宝地啊!”皋兰县忠和村一位村民这样说。
“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十几年的艰难打拼,怎一个难字了得?”采访中,宗荣说的最多的一个字是“累”。
下面这组数据清晰地反映着卧龙岗十余年的变迁之旅:
1994年11月4日省民政厅批准筹建公墓;1995年1月15日在皋兰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1995年5月18日卧龙岗综合楼奠基暨墓区规划建设开工典礼;1995年8月20日卧龙岗综合楼落成典礼;1997年3月18日正式开园接受骨灰安葬;2000年10月27日绿化上水工程全线竣工通水……
“刚开始的时候有过跌宕起伏,有过质疑纷争,但我们毕竟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走了过来。”在给记者讲述往事的时候,宗荣一脸平静。
其实,在卧龙岗的发展历程背后,每一步都落下了人与自然抗争的印迹。
据工作人员介绍,卧龙岗园林公墓地处山岭地带,山大沟深,过去依山势建墓区,致使土地利用率低下,绿化难度大,成活率低且不易达标。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卧龙岗全体员工十几年如一日,开始了一场与自然较劲的艰难拉锯战。采用挖山填沟的方式,用整体削山、移动土方等方法平整出一块块平整的墓区;平整以后的新墓区宽敞明亮,规划整齐,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更有利于墓区规划中扩大绿地面积和园林景点布置,特别是给客户的安葬祭祀提供了极大的安全和便利。
宗荣告诉记者,建设初期卧龙岗园林公墓和市内大多数公墓一样,均采用传统的石头围栏带墓碑形式,用水泥铺底,石头布局,从长远的角度看,无一不形成新的白色污染。在考察了国内很多知名公墓区之后,卧龙岗园林公墓完全摒弃这一危害环境的传统墓区建设方式,用草坪替代水泥地坪,以绿树鲜花作为布景,营造绿色生态化园林墓区,将园林公墓的建设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当中。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2005年3月6日卧龙岗园林公墓成为中国殡葬协会理事单位;2005年9月26日获得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8年1月10日通过“低碳生态墓园 绿色环保殡葬”墓园规划新方案;2008年11月9日第一个生态艺术墓园建成并接受安葬;2009年建成“孝心感恩广场”;2010年生态墓园“龙馨园”“福寿源”开盘;2011年拓建墓区道路,扩建停车场。用生机盎然的绿草坪作为铺垫,给人一种生命生生不息的感觉,同时将传统文化纳入到墓园建设;配以鲜花和水景,注入人文景观,力求使今天的墓园成为明天的公园,真正做到“低碳、环保、绿色、人文”。这样既减少了新的环境污染又涵养了水分有利于绿化,在极度干旱的高寒山地上,已形成一处独具风格的绿色景观。
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卧龙岗园林公墓博采国内外园林公墓建设之长,集园林雕刻、碑墓造型、建设艺术于一体,经公墓建设者十五年的艰苦奋斗,墓区内已是苍松劲立、翠柏傲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亭台楼阁、喷泉飞溅、鹤立鹿鸣,成为人们福迁先灵、慎终追远、表达情思的首选圣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博得了“美丽的人生后花园”的赞誉,成为西北公墓建设的典范。
谈到卧龙岗的变迁,宗荣的说法多少有些哲理的味道:“卧龙岗有了今天,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种必然一步步推向前,让卧龙岗成为甘肃乃至西部地区最好的园林公墓。”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29日,对即将迈入大学校门的皋兰县西岔镇段家川村的15名贫困学生来说,是一个让他们和家人都难忘的日子,从该村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家白建奎为他们送去了3万多元的爱心学费...
皋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皋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