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科创济南建设新局面 济南市科技工作会议报告解读

济南日报 2022-03-02 11:41 大字

2022年济南市科技工作会议现场

核心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山东省和济南市2022年“开年大会”均将科技创新工作放在首位重点部署,充分体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聚力突破科技创新的信心和决心。3月1日,济南市科技工作会议召开,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西武以《坚定创新自信 紧抓创新机遇扎实开创“科创济南”建设新局面》为题作报告,本文对报告作简要解读。

春潮涌动,万物复苏。3月1日,济南市科技工作会议召开,会上提出聚焦“锚定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动摇,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目标,吹响了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的冲锋号。

科技工作人员奋勇争先

交出一份精彩答卷

2021年,全市科技系统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勇争先,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科技创新标志性指标大幅提升。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473.48亿元,位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4.75%,高于全省7.99个百分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68家,居全省第一,总数达4397家。新成立研发或成果转移转化机构35家,总数达193家;新建海外孵化器、研发机构9家,总数达54家;新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7家,总数达58家;2020年度全市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265.46亿元,增幅达到17.71%,R&D占GDP比重为2.62%,比上年增加0.23个百分点,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114.5人。

区域性科创高地基础更加扎实。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建设稳步推进,济南市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共建“碳中和北方中心”,落地济南的“中科系”院所已达15家;积极推进实验室体系建设,出台《济南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泉城、微生态生物医学、粒子科学与应用技术3家山东省实验室获省政府批复组建,获批数量居全省第一,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总数达107家,数量居全省第一;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引领,以济南市人民政府名义印发《关于加快“科创济南”建设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以及“新高校20条”。

新型研发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成果蓬勃涌现,成功发射齐鲁一号和四号卫星;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通用超级计算平台高性能计算系统、云计算系统、智能计算系统均已上线稳定运行;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完成AMS数据中心建设,已收集超过1750亿个宇宙线数据;山东区块链研究院发起成立区块链密码创新与应用产业联盟,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等共建国家金融业密码应用研究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试验区社会实验实施方案通过科技部专家论证。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管理,获批成立黄河技术转移中心,2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估获评优秀,居全省第一。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探索采用“揭榜挂帅”方式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成功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等产业领域的9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实施“揭榜挂帅”工程。全市领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7个,数量居全省首位,争取省拨资金2.08亿元,撬动资金总投入超过10亿元。持续开展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工作,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达439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792家,2021年共为企业发放高新技术企业市级财政补助资金3.25亿元,发放市级研发补助资金1.86亿元。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加速。推动济南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平台挂牌知识产权及科技金融527宗,挂牌金额32.93亿元;推动省会经济圈科创联盟工作开展,发挥省会科教优势,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打造全省科创高地。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签署了共建科技部“一带一路”中医药防治重大感染性疾病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与北京理工大学成功签署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建设合作协议。实施精准招商,引入了中交科技产业园等世界500强央企项目,总投资达到16.8亿元人民币。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新型人才认定评价模式,首批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申报认定10人,2021年入选顶尖人才2名、泉城“5150”引才倍增计划44人(个)、泉城产业领军人才45人(个)。

此外,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各区县科创工作亮点纷呈。在2021年度指标完成情况中,R&D占GDP比重指标方面,济南高新区、章丘区和长清区分别达到6.19%、3.67%和3.57%,位列全市前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方面,历下区、天桥区、市中区位列全市前三;技术合同成交额方面,济南高新区、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历城区工作力度较大,五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86%。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指标,槐荫区和高新区均已超过1000人。历下区、市中区被评选为2020年度山东省技术转移先进区。在169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济南高新区首次进入前10名,莱芜高新区进位一名。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开创“科创济南”建设新局面

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的总体目标是:“锚定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动摇,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将大力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吸引集聚国内外高端项目及人才团队;健全完善实验室体系,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6件;加大研发投入,R&D占GDP比重达到2.67%;培大培强企业创新主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00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0家;强化高校院所高质量成果供给,加速成果转化,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新增国际、国家标准2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0亿元,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坚实支撑。

为了实现目标,济南市将以狠抓科技政策落实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实施“科技引领发展”改革创新行动,具体将实施“五大提升行动”。

实施创新平台引领提升行动。全力推进中科院济南科创城项目一期工程建设,促进落地的中科院科研机构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先进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构建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加快推进合肥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和3家山东省实验室建设,注重打造实验室建设后备力量,构建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梯次发展格局。引导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山东产研院、高研院、超算等平台载体做大做强,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科研创新平台,确保年内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0家。

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为主线的科技型企业梯队。支持企业申报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推行重点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瞄准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积极组织实施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力争省级资金支持额度继续保持全省首位,充分彰显省会科技工作首位度。

实施高端人才集聚提升行动。对标省委对济南市在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中的“头雁”定位,以及市委打造黄河流域人才集聚高地的目标,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围绕齐鲁科创大走廊、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等创新集聚区建设、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依托科技领军企业及各类重大研发平台,引育一批全市重点产业急需或对全市科技创新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为抓手,大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快速认定,引进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和海外人才。加强双招双引力度,积极推动知名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或企业在济南市设立研发或成果转移转化机构20家。紧抓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沪产业转移机遇,坚持实施精准招商,尽快落地一批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和高端人才团队。

实施成果转化提升行动。抢抓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机遇,积极探索利用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新产品、新服务,促进科技与金融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完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制定出台《关于支持驻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创新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支持驻济高校院所发挥创新优势,围绕济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创新活动,推动市校融合发展。依托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济南),加快建设黄河技术转移中心,搭建集评估、交易、数据库管理、政策搜索、结算于一体的综合性交易平台,汇聚全流域优质科技资源,打造技术转移体系。持续打造济南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服务体系,培养黄河流域技术经纪人100人。

实施科技惠民提升行动。强化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在现代种业、粮食安全、产业融合、农业信息化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加强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完善科技特派员体系,培育乡村产业新动能。加大“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围绕大气治理技术、碳减排技术、绿色降碳技术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示范。继续推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加强疫情发展态势研判和风险预警,支持齐鲁制药口服抗新冠小分子研发等药物研发项目开展,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组织实施一批社会民生专项及医疗卫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让科技创新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本报记者李萌萌通讯员刘倩)

新闻推荐

刘封邱村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

本报讯(记者刘冰玉通讯员毕秀蕾)近日,张家洼街道刘封邱村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式揭牌开业。据了解,刘封邱村农机专业合作...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