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与中国写作研究会

济南时报 2019-10-23 14:11 大字

□张期鹏

前些日子,与一大学教授聚谈,我问现在大学里是否还有写作课,她说有啊,是一门很重要的课。她同时告诉我,现在全国有中国写作学会,很多省还有省级写作学会。中国写作学会就挂靠在武汉大学。

我连声“哦哦”,大概因惊喜而有些失态。旁边的人都有点奇怪地看着我。他们当然不能理解,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国写作学会最早创建于何时,也不知道它的第一任会长是吴伯箫,即使知道了,好像也不必惊喜,因为他们与吴伯箫并没有什么关系。而这个吴伯箫,是我的莱芜老乡,是我几十年来崇仰的文学前辈。崇仰日久,必生情感。他所创立的一个写作研究组织,历经40年风雨依然生机焕发,难道不是一件令同乡晚辈高兴的事情吗?

手头有一册1981年7月10日出版的《写作》创刊号,我循着它的踪迹,又走回到了这个学会创建时的最初状态。

中国写作学会,最初名为“中国写作研究会”,创建于1980年。当年12月24日至27日,在武汉召开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5个省市96所高等院校的130名代表。武汉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周大璞致开幕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密加凡、文联主席骆文到会讲话,著名作家徐迟作《关于文艺写作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大会聘请陈荒煤、吕叔湘、叶至善、张光年、骆文、徐迟、秦牧、康濯、黄钢为研究会顾问,并选举了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叶圣陶、朱东润当选为名誉会长,吴伯箫当选为会长,武汉大学周大璞、东北师大吴伯威、南京大学裴显生、重庆师院董味甘当选为副会长,武汉大学周姬昌当选为秘书长。研究会总会会址设在武汉大学,下设华东、中南、西南、华北、东北、西北六个分会。大会同时决定出版普及性刊物《写作》和《写作研究丛书》。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上面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用“一时多少豪杰”来赞誉,恐怕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中国写作研究会是为适应当时高等学校写作教学的实际而建立的。此时的吴伯箫,早已于1979年3月离开人民教育出版社,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在因事未能与会的情况下被选为会长,可见他在中国高校写作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威望。其后,他还曾在1981年8月参加过中国写作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的常务理事(扩大)会议。1981年11月,他被确诊为晚期食道癌。12月,未能参加在杭州举行的中国写作研究会第二届年会的他,依然抱病提交了论文。可惜的是,次年8月10日,吴伯箫即离世,不然,还会与中国写作研究会产生更多交集,为之做出更多贡献。

如前所述,中国写作研究会会刊《写作》创刊于1981年7月10日,时为双月刊,编辑部设在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内。吴伯箫为此刊主编,副主编为武汉大学周姬昌、复旦大学于成鲲、西南师院傅德岷,另有15名编委分别来自当时的内蒙师院、华中师院、北京师大、云南大学、江西师院、湖北教育学院、河北大学、杭州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院、武汉师院、贵阳师院、南京师院、山东师院、河南师大,阵容可谓强大。

令人瞩目的是,这份刊物虽然主要由高校教师主办,却没有什么高居“象牙塔”之感,其“中外名家论写作”“写作理论研究”“写作知识讲座”“写作技法研究”“获奖作品赏析”“写作论坛”“写作教学经验交流”“习作讲评”“家庭写作辅导”“各地报刊文风巡礼”“写作故事”“写作信箱”诸栏目,既有一定理论性,更具实践性、实用性,很接地气。这恐怕与吴伯箫的办刊宗旨不无关系。

在这一点上,我们虽然没有看到吴伯箫关于如何办好《写作》的直接意见,但从创刊号封二刊发的他于1981年4月为《写作》写下的题词中可见端倪:“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指导,努力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记叙事物,说明问题,发表议论,实事求是,摒弃假话、大话、空话;使人看得清楚,能如实地理解彼此的思想感情;从而共同从事建设工作,推动社会前进。这无论是文学创作、科学研究、公文处理或一般生活的应用,都应该是我们写作的要求和探讨的课题。”其实,这也正是吴伯箫散文的创作宗旨和特色所在。

另外,从这份题词和他为《写作》杂志题写的刊名,我们还可以看到吴伯箫深厚的书法功底。

网上查阅中国写作研究会和《写作》杂志有关情况,知道中国写作研究会已改名为“中国写作学会”,会址还在武汉大学;吴伯箫之后的历任会长,有臧克家、裴显生、於可训、方长安;同时,还设立了现代写作理论、古代写作理论、司法文书及行政公文、军事写作、经济写作、科技写作等6个专业委员会。会刊《写作》依然还在继续出刊,并且已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40年的风雨旅程,中国写作学会和《写作》杂志定留下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这些故事不管有多么精彩、曲折,不管有多少喜悦、苦涩,其源头都在吴伯箫那一代人。他们当年的开创之功是不应被遗忘的。有些事情,需要从头说起。

新闻推荐

小街小巷治理、文化广场建设、环卫体系建设……看于家庄村的美丽蝶变

全村两条大街道、20余条小巷道近一万平方米的街巷实现了道路硬化全覆盖,大小车辆均可安全无障碍地通行;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