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峪大牌坊匾额楹联诞生记

淄博日报 2019-08-16 06:21 大字

姚家峪大牌坊□刘培国

2019年6月,姚家峪大牌坊匾额楹联竣工落成。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张宏森建议我适时写一个禹王山居大牌坊匾额楹联诞生记,聊以备忘。随即把我拉进“小庭院”微信群,群里的专家学者讨论得非常热烈。

禹王山,绵延数十里,为博山、莱芜、章丘三地界山。主峰有禹王殿,故名。姚家峪,由禹王山地质断层构成,叠嶂层峦,居高东望,可俯瞰博山全城。这里山地林湖俱全,春日桃花夭夭,秋天漫山红叶,是淄博人心中的殊胜之地。在颜山古城,觅一块清净之所,建一个国学书院,是大家由来已久的愿望。姚家峪颐养小镇,完全可以胜任这么一个所在,此时,颐养小镇向宏森发出邀请,为姚家峪“五间六柱”大牌坊撰写拟定匾额楹联。

曾经,张宏森登顶禹王山,居高东望,但见远处城郭房舍似豆,道如游丝,行车若蚁,市声隐约可辨,好一派人间烟火。如今,姚家峪兴建颐养小镇,活脱脱是个浓缩版的颜神古城。那么,这个牌坊上的三面匾额,理应始于儒释道,归于儒释道。灵感来了,“《心经》乃众经之宗,便有了‘照见五蕴’。由此,就联想到数理乃万物原理,儒道中由数入理之处多多,如《论语》中便有‘三人行’等,而选择‘闻一知十’,借孔门师徒对颜回之评价而阐述学习之道,而‘三才两之’则从《易经》入手,选取‘兼三才而两之’,把副词去掉,定为‘三才两之’。从形式上看,三匾额虽儒释道各有不同,但均有共通之处,就是认识世界、把握世界之道。而各匾额中都含有‘五、一、十、三、二’等数,既有趣味排列,又含机理玄思。”

学者张宇声老师的释义是:“照见五蕴”主要是指精神空明,心灵澄澈,是人生之初,也是学习之始;“闻一知十”是人生修养,也是学习方法;“三才两之”是人生境界,也是学习之最终归宿。北宋程颢《秋日》诗中所云“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与此境界近似。

一个子夜,张宏森贴出《禹王山大牌坊楹联撰文(修正稿)》。张老师跟我说:“培国,楹联为宏森精心撰写,你多提意见。第一联意蕴颇深,第二联用意甚巧。”宏森:“第二联有点急中生智。”张老师:“而且三联无一字无来历。”中兴发言:“联三:道不远人人自远,心如明镜镜长明。道不远人,心如明镜,是否需要再斟酌?有点班门弄斧了,感觉道不远人很好,心如明镜感觉有点直。道不远人人自远,心有明镜镜常明?‘如’改成‘有’是不是好点?”宏森:“中兴,心如明镜台是禅宗原意。”中兴:“‘有’,我们凡人还可修炼,‘如’明镜了有点可望而不可即了。”张宏森:“再掂对掂对,中兴。夜已深,请大家休息。”

楹联似乎已经臻于完善,张宏森又说:“培国:大牌坊楹联是百年计,马虎不得。所撰联语请帮忙请教玉奇、颜山诸老师,别贻笑大方。”

上午,我将三个楹联发短信给毕玉奇先生,等候他的意见。即与白杨河电厂九畹女士微信请教。当天,我去市政协大院拜访王颜山老师,不逢,便写一纸条,留下联句,说明来意,塞入工作室门缝,静等佳音。

翌日早晨,王颜山先生的电话来了。他今天一到工作室,立刻发现了我留的字条,立马开始考虑最长的这幅楹联,并且开诚布公地谈了他的意见:“禹王山是博山一座具有标志意义的山,上有禹王庙,因此该大牌坊应谓之大禹门。我的意见能否改为‘天地立万物生始于择善而居中和之致,神禹功四海宁终归里仁为美道义所行。’\‘行’比\‘成’可能还要讲究一点。”颜山老师说,“我是个半拉子,请转告宏森,仅供他参考。”

我即向张宏森作了转达。旋得回复:“颜山老师所改,颇具神力。好在突出禹王山之禹,又回避乾坤与天地合掌之嫌。我和宇声老师商讨,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均出自《中庸》,集句联尽量以原句为好,虽平仄有碍,但不再改动仍为上策。神禹很好,但与天地相对,天地为并列关系词组,神禹为偏正关系词组,对仗有暇。张老师曾想用禹王,仍然存在此问题。同时,神禹与天地的平仄对仗也存在问题。苦思冥想,求助《尚书》,尧舜禹皋同奉为上古四贤,大禹以治水立功,皋陶以司法立功,均辅佐舜帝平定天下。故拟改为禹皋功,一则禹和禹王山关联,二则禹皋解决了并列和平仄中的问题。此番改动,又加深了此联难度,等于又多出两个典故。但阅读便利和知识结构往往出现矛盾,可见雅俗共赏之难。于此,只好舍鱼而取熊掌。另,道义所行和道义所成,我和宇声老师共同认为‘成’字为好,行乃进行时,成是完成时,是先辈功业之集成,故仍然用‘成’字。颜山老师画龙点睛,挽回一城,至诚感谢,代向颜山老师致敬!”

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姚家峪大牌坊三面匾额、三幅楹联全部面世,千山万壑共同注目这个气宇恢弘的牌坊。此时,我们翻开张宇声老师的《禹王山大牌坊楹联释义》,欣赏中华文化的异彩和芳香:

楹联一:

天地位万物育始于择善而从中和之致禹皋功九州宁终归里仁为美道义所成

【注解】

(一)天地位万物育、致中和:《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即儒家盛称的中庸之道,实为不偏不倚、和谐至美之道。达成此道,则天地各处其位,万物作育生长,社会和谐安定。

(二)择善而从:《论语·述而》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从既指学习别人优长与好处,也指人生修养要与善并行。

(三)禹皋功九州宁:禹为夏禹,皋为皋陶,禹皋同为舜官,禹治水有功,受禅为帝;皋为舜时司法官。禹皋事迹略见《尚书·大禹谟》一篇。大禹平定水患后,将全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事见《尚书·禹贡》篇。此句意为古圣贤建功,全国平定、安宁。禹王山居取义于禹王山(即原山),此“禹皋功”亦切近地名。

(四)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云:“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为居住义,意为选择与仁爱之人一起居住,才是美。而不与仁爱之人一起居住,则是不明智的选择。“里仁为美”也可理解为与仁相处即是美。

(五)道义:《周易·系辞上》云:“成性存存,道义之门。”道义指道德与正义。

【释义】

上联指在天地安定、万物生长之富有活力的时代,要善于学习,注重修身,追求达至中和之境。下联自古圣贤建功,国家安宁,于此之时,应以诚立德,与仁为伍,培养成就道义之美。

楹联二:

见山见水见仁见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注解】

(一)见山见水:既切禹王山居之山水景象,又暗用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之三重境界说。

(二)见仁见智:出自《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本指各人所见不同。又《论语·雍也》篇云:“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同“智”。本句实用孔子义。谓自看山看水中得见、领略仁心、智慧之真谛。

(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语·学而》篇记子贡向孔子问诗:“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有匪君子”:“匪”通“斐”,指文采斐然之高雅君子。切、磋、琢、磨本指制作玉石、象牙、骨器等器物,要切制、锉平、雕琢、打磨。比喻君子的文采、修养要有一个精致的培养过程。后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

【释义】

上联巧用四个“见”字,或明引、或暗用经典成句,写出在欣赏山水境界中培育仁德与智慧;下联连用四个“如”字,明引《诗经》,暗用《论语》,既谓君子人格之养成,也指学问之研讨与提升。

楹联三:

道不远人人自远心如明镜镜常明

【注解】

(一)道不远人:出自《中庸》引孔子语:“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即中庸之道,是真理,也是正义,是至高道德。孔子的意思是道与人很近,每个人都可以追求道,实现道。而凡是与人距离远的道,都不是真正的道。此乃鼓励人诚心向善,臻于至道。

(二)心如明镜:出自禅宗。五祖弘忍的两个弟子神秀与慧能,各作一偈。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主渐修;慧能则反其意,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主顿悟。禅宗遂分南北“顿、渐”二宗。弘忍将衣钵传与慧能,慧能遂成禅宗六祖。禅宗南北二宗均将心比作明镜,唯南宗认为,佛性自足,人心澄明,无须拂拭,可经顿悟,见性成佛。“镜常明”之“常”有时时义,也有长久义。

【释义】

此联儒、释结合,寓意深刻。上联写真理、道义离人不远,人人可以追求;道即人之良知,人人具有并可以表现。而人们往往忽焉不察,于自觉不自觉间远离了道。下联谓人心明净,良知自存,要保持仁爱、善良、道义等内在人性,使之常明常新。

是时,正值山中夏至。千峰万壑一片苍苍郁郁。姚家峪漆画大牌坊高高矗立,三组匾额楹联以不同书体生动演绎着深邃而丰富的涵义,赋予这千年灵秀之地以国学的气质和风韵,古老的禹王山神采焕然。

大牌坊匾额楹联的创作者,你们在,博山有福气,文明有薪火!

新闻推荐

儿欠巨款老人失房 法官执行不失温情 青岛铁路运输法院柔情执法为被执行人“要”租金

本报8月13日讯近日,71岁的中风后遗症患者黄某在家中拿到近20万元,这是青岛铁路运输法院副院长崔峰、执行局副局长陈鲁敏等...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