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石再现亿年虫 多福砚传播福文化
张瑞乾(左)与好友共同鉴赏多福砚。
在莱芜区,提起燕子石,无人不晓。燕子石是一种亿万年前的三叶虫化石,又名多福石、蝙蝠石,因石上有化石状如蝙蝠、形如飞燕而得名。
改革开放之后,用燕子石加工制作的工艺品受到市场欢迎,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很多人并不知道,燕子石最初“出名”是因为用它制作的砚台——多福砚。
以燕子石制砚历史悠久。据王渔洋著《池北偶谈》载,明崇祯年间张延登(号华东,明万历三十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游泰山,宿大汶口,在水中发现一块三叶虫化石,公制为砚,名曰“多福砚”。
康熙四十年(1702年)《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作《醉观多福砚》五言长诗,并对多福砚的流传做了精确考证;被制砚界奉为圭臬的《西清砚谱》卷二之首刊入一方乾隆珍玩多福砚,该砚在乾隆皇帝所作《乾清宫所藏五砚》诗中被誉为五方常用砚之首,至今仍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多福砚自问世以来,莱芜制砚业兴起,清中期达鼎盛。直至清末,多福砚都被视为珍贵礼品,被进献皇宫或馈赠达官显贵。
全国各地有众多砚种和制砚石材,莱芜区牛泉镇圣井一带出产的三叶虫化石(燕子石)多为制砚良材,古人描述此石“坚劲如铁,温润似玉”。在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制作技艺。
2月14日,在莱芜区多福砚博物馆的制作室内,案桌上摆着锤、凿、刀、锯等工具,馆长张瑞乾正在制作一方多福砚。
“古人所用砚台很小,随身携带,一口哈气或者几滴水,即可研墨,可随时随地写字。砚台是过去文人墨客的必备品。现在提倡‘书画家回归砚田’,这是正道。”张瑞乾说。
上世纪80年代,原莱芜市多福砚坊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成功恢复多福砚的传统制作工艺,并作为鲁砚重要品种赴京及海外多地展出。后来,由于手工制砚速度慢,经济效益不佳,很多人都借助现代化的生产工具,批量生产,使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面临失传。
近年来,随着多福砚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多福砚博物馆开馆以及“多福砚制作技艺”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三叶虫化石(燕子石)的真正价值。“挖掘多福砚的文化内涵,将砚文化与福文化相结合”,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见(通‘现’)在之福,积自祖宗者,不可不惜。将来之福,遗于子孙者,不可不培。”乾隆珍玩多福砚上的这句御铭,告诫人们要惜福,更要为子孙留福。(本报记者 李萌萌 李晓)
新闻推荐
本报2月20日讯(记者陈晓永通讯员冯建华)2月19日,钢城区棋山国家森林公园党工委、管委会召开2018年总结表彰大会,安排部署...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