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区方下镇谢官庄村把小蜡烛做成大事业4000万根蜡烛照亮红火日子

济南日报 2019-02-22 11:33 大字

村支书许永春(右)与李爱华(中)探讨蜡烛生产。

编者按 在人们的印象中,蜡烛似乎只与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关联在一起。在莱芜区方下镇谢官庄村,蜡烛却与村民们朝夕相伴了几十年,成为他们致富路上的好伙伴,照亮了他们红红火火的日子。

2月20日,正月十六。按常理过了正月十五就算过完年了,蜡烛也开始暂离人们的生活。可是谢官庄村的蜡烛生产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全村一半的人家仍忙得热火朝天。今年55岁的李爱华是其中之一,从事蜡烛制作30多年了。“俺村有130多户人家,蜡烛加工户占了一半以上。旺季从去年农历10月到今年正月,这几个月全村能用掉近300吨蜡,加工近4000万根各式蜡烛。”李爱华说,“时间不长,家家户户却能赚一两万块钱,这在农村算是一大笔收入了。”

说到蜡烛,蜡烛加工大户段伦亭同样特别骄傲。“别看我们村不大,可是开拓的市场却不小。莱芜区、钢城区市场上的蜡烛基本上全是我们村的,而且还辐射到了全省,山东各地都有我们的产品。你在外地随手拿起一根蜡烛,说不定就是我们村的。“我们村可不是徒有虚名。上世纪80年代,政府还给我们发过‘蜡烛专业村’的牌匾哩。”段伦亭说。

成为蜡烛加工专业村是巧合,也是谢官庄村村民的无奈之选。村支书许永春介绍,谢官庄村土地比较贫瘠,尤其缺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收成多少要看老天的“脸色”、靠水库放水,一年到头挣不到多少钱,人们为此特别发愁。上世纪80年代左右,村民耿圣友发现了蜡烛生产这个商机。他听说造蜡烛来钱快,而且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工艺又易于操作、市场也好,便凑了笔款子,从泰安采购了石蜡,开始做蜡烛,当年就发了财。人们看到耿圣友造蜡烛挣了大钱,不仅眼热,而且心也热了,便纷纷仿效,制了模子,买来棉线,做起了蜡烛。每到农闲时节,村里几乎看不到闲人,家家户户都忙着造蜡烛,慢慢成为远近闻名的蜡烛生产大村。

质优价廉是谢官庄村蜡烛的特点。许永春说:“2010年,泰安有位姓李的蜡烛批发商慕名找到了我们村,在他的牵头下,成功打入泰安市场,每年都会有七八百万根蜡烛销到泰安。也就是自那时起,我们村开始向外地扩张,最后覆盖到了全省。”

近些年,谢官庄村已经形成了蜡烛产业一条龙。进料、销售、模具加工、市场分析、样式研究等都有人来做,蜡烛也形成了红蜡、白蜡、宝葫芦系列、莲花系列、宝莲灯系列、宝塔系列等20多个品种样式。“大多数村民们现在只管加工,其余的事不用自己操心,在家坐着数钱就行了。”许永春说。在村里转了一圈,记者发现加工蜡烛的多为50岁左右的女同志或身体相对较弱的男同志。许永春笑着解释说:“其余的人都在外面上班或打工了,但是在家的不一定比他们挣得少,在家做蜡烛的腰杆也都硬得很。每户村民一里一外,一年能挣不少。”

从事蜡烛加工几十年,朴实的谢官庄村村民致富不忘环保,所用原料都是质量最上乘的。“早些年,个别人家生产的蜡烛烟大、有味,销路特别不好。从这里人们也受到启示,宁可少挣点也要生产质量好的,也要保住谢官庄蜡烛的招牌。我们村生产的蜡烛绿色、环保,耐燃、无烟、无味。”许永春说。

说到未来有什么希望,憨厚的许永春说了八个字“扩大市场、增加名气”。“作为土生土长的老百姓,我们也没什么路子。希望你们记者同志多给出出点子、帮忙宣传宣传,让人家都来俺村买蜡烛。”

小蜡烛,给人们带来祝福,也给谢官庄村带来了好生活。希望这一产业能注入新活力,让村民过得更熨贴。(本报记者 刘华 孙菲菲)

新闻推荐

发扬“亮剑精神”努力真抓实干钢城区“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在全区上下反响强烈

担当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在2月21日召开的钢城区“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上,“担当作为、狠抓落实”...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