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经沧桑观音堂 步步登高古石街:探访钢城区颜庄镇疃里村古建筑群(下)

鲁中晨刊 2019-01-09 01:20 大字

□记者 刘然

寻痕记:

在村服务大厅的东北方向,坐落着观音堂。观音堂占地半亩,建有白色围墙,大门朝南,大门两侧地面安放着一对小石狮子。走进观音堂的大门,迎面是一面影背墙,影背墙上写有一“佛”字,影背墙背面是韦陀殿,与韦陀殿相对的是观音殿。观音殿为四梁八柱,硬山顶,砖瓦结构,殿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甚是壮观,大殿内供奉着7尊神像,所雕塑的神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内四周墙壁上画着惩恶扬善,行善积德的各种神话人物画像。观音殿的正脊南面雕有龙和太阳,背面雕有凤和月亮,戗脊上装饰有吻兽。“影背墙上只知道曾经写有‘佛’字,但具体怎么写的并不知道,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将‘佛’字重新写在了上面。”疃里村村支部书记赵合忠告诉记者。

观音堂院子的东西两侧立有多块石碑,有些石碑上的碑文已无法辨认,有些石碑为近期所立,内容为“重修观音堂碑记”、“功德碑”等,分别记录了疃里村2015年重修观音堂及捐款情况。赵合忠介绍说,关于观音堂记载最早的一块石碑是“口口口帝庙立五圣堂碑记”,该碑立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现保存在观音堂内。除此之外,立于乾隆三年(1738年)、嘉庆十九年(1814年)、民国三年(1914年)的石碑也相继被发现,均保存在了观音堂内。

观音堂西墙外坐落着魏氏老屋,魏氏老屋建于民国初年,最初为四合院结构,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但后来失修坍塌,如今只剩下了东、西两屋。据赵合忠介绍,老屋乃魏氏十六氏杭吉所建,后有十九氏绍谦所分居。2010年旧村改造拆迁时,经上级主管部门及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将东、西两屋保留原貌,房屋所有权现已归村集体所有。“当时也是考虑到两屋与观音庙为邻,是庙宇周边的最佳衬托,可使整个环境更加和谐自然,还有就是两屋乃民居风格的代表性建筑,可供后人世代观瞻,以便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及风土民情。”

赵合忠说,在古楼以西60米处原有一条石铺的古石街,早在张氏南门外的院墙上立有一石碑,据碑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长118厘米、宽68厘米,额题“万古流芳”,碑记内容已没法辨认。2009年旧村改造时院墙拆除,将石碑保留在观音堂内,古石街也已被高楼压在了下面,成为历史。

观音堂 □记者 刘然 摄

说轶事:

“据村里年长者口述,观音殿大约建于明代,观音堂饱经沧桑、古朴典雅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见证着它曾经的辉煌和悠久的历史,经过几百年数次重建、维修才得以保留下来。”赵合忠告诉记者,当时的疃里观音堂在周围方圆几十里内是唯一的观音堂,无论是从建筑风格上还是所供奉神像的规模上,也都是最有知名度的,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为庙会,会期一般为23天,庙会期间,周围四邻八乡都来参加。

在大殿的东南角原有一钟楼,结构为2层,高有6米用青石条砌成,结构严谨,做工精细,从石砌台阶登上钟楼,钟楼上挂一口用铁铸造的大钟,用木棍一撞声音浑厚余音悠长,四邻八乡都能听得到,后来村里用此钟来下通知,常用于集合开会等。由于种种原因遭到严重破坏,神像钟楼被拆除,曾在此设立中小学校、磨房等,1994年由于屋顶年久失修将要面临倒塌,对屋面重新进行了加固维修,后来村卫生室在此使用近二十年。到了2015年,为了不让代表历史文化的古建筑消失,村里成立观音堂重修委员会对其进行了保护维修。

“在我的记忆中,古石街是旧村中最直的一条南北大街,也称为‘通天街’。”据赵合忠介绍,称它为“通天街”,是因为它十分直,可以一眼从南看到北,并且南低北高;由南向北步步登高。沿途居住着张、魏、宋、亓、谭、李七姓11户人家。南北长300余米,宽2米,高差在8米左右,它全是用方正石条铺成,结构严谨,光滑平整,做工讲究,经过几百年来往行人的踩踏,路的中间有明显的独轮车压过的凹槽痕迹,整条路面明亮光滑,冬天在上面行走很容易滑倒,年长者一般不敢从此路上行走。

观音堂 □记者 刘然 摄

新闻推荐

大雪“考”出了干部执行力

本报讯(特约记者冯建华)1月4日凌晨3时许,一场大雪悄然而至,银装素裹下的钢城区还没有来得及诗情画意,就被交通问题冲散了。...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