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新形势下,食品添加及废水排放受到严格限制 庙子粉皮的“自我救赎”

大众日报 2019-01-02 10:01 大字

□本报记者于向阳

本报通讯员朱虹

2018年12月5日,初冬的首场降雪悄然降临。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庙子村的村委办公室里,“两委”成员们望着窗外的雪却高兴不起来。“这老天爷一阴脸,我们就没法做粉皮了。”村党支部书记高传平说。

说话间,村委的办公电话响起,莱钢的一位客户说,上次买回去的粉皮皮薄透明、耐煮烫,还筋道,这次要追加20斤,给外地的亲戚寄去尝尝。得知没有现货,需要等,这位顾客毫不犹豫地说:“行,多久都等。”

庙子粉皮是庙子村最引以为傲的招牌。据传两百多年前,乾隆皇帝撰写《十全记》时,御厨常用庙子粉皮炖鸡给他吃。

祖辈传下来的粉皮制作技艺成了村民养家糊口的拿手活。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两千人的村子里70%的村民做粉皮、卖粉皮。外地商贩也偷偷打着“庙子粉皮”的旗号卖粉皮。

随着城镇化发展,庙子村分化成了两派。一部分年轻人受不了手工作坊的苦,纷纷外出打工,家庭小作坊数量骤减;另一方面,留在家里的有头脑的作坊主开始走规划化发展的路子,使用大型机器设备,将家庭作坊变身为小型加工厂。

尽管产量越来越高,味道越来越淡,但有乾隆这块招牌,庙子粉皮的市场销路一直很好。直到近两年,才真正遇到了危机。

原来,为了让粉皮好看好卖,在粉皮加工的过程中,会加入明矾等添加剂,还会用硫磺熏色。排掉的水不经处理就进入河道,加工后的地瓜渣随意堆放。天气暖和一发酵,整个村庄臭不可闻。“一进庄头,整个村都臭烘烘的,喘不上气。村里的河水常年又黑又臭,村民苦不堪言。”村委委员李宗菊说。

“保护环境是大事,咱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再牺牲子孙后代的环境了。”高传平和“两委”成员商量后一致通过,关停村里的加工作坊,着手治理被污染多年的河道。他们一趟趟地去户家做工作,讲国家的环保政策和形势,话说了很多,但最拿人的就一句:“还能让小孙子、小孙女也闻着这个臭味长大吗?”

作坊关停了,村里的空气清新了。庙子村“两委”成员却又坐不住了。怎样既保住牌子,又符合国家政策。大家商量来商量去,决定还是重新拾起老祖宗的工艺,回归传统制作方法。

2018年9月,村里在村委大院腾出了一块地,改造成了手工粉皮“加工厂”,从收地瓜到置办设备,高传平都亲自把关。他还请了5位手艺在村里数一数二的艺人,原原本本还原老祖宗的工艺。

“用机器磨地瓜淀粉,一天能磨50万斤地瓜。人工的话4个人才能磨2000斤地瓜。”高传平说。处理好的淀粉再经过一天沉淀、一天晾晒和“上旋”成型,成型之后再晾晒三天,一张粉皮才算真正地完成。

为解决环境污染,粉皮制作完成后残留的地瓜渣免费提供给村民们养殖,废水则挑到了地头,覆盖上土壤发酵,成为有机肥。

高传平和村“两委”成员还将整套的制作过程录成小视频,在网上传播。

因为制作工序繁琐、费力,出粉皮率低,庙子粉皮的定价在每斤13元,比市场上普通粉皮高出近一倍的价格。然而,第一批粉皮还未上市,就被预定一空。随着大家的口碑相传,粉皮更是供不应求。

新闻推荐

《宋呈玉诗词选》序

□孙淑静“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楼台,起于累土”。看到宋呈玉老师送来的一叠厚厚的诗词,不觉大吃一惊,认识宋老师一年有余,...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