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守住一句行善承诺:莱城区东汶南村让小人物发挥大能量,让小善行汇聚成好风尚

鲁中晨刊 2018-12-28 01:03 大字

□记者 时晔然

“病人的痛就是自己的痛,你一定要把耿家的医德医术传承下去。”这是莱城区高庄街道东汶南村耿玉生的父亲,临终前跟耿玉生说的最后一句话。

耿玉生今年66岁,从医40多年来,他一边务农,一边坚持义务为村民治病,从来没收受过病人的钱财。“老一辈造就的良好家风,给予了我坚持下来的力量。”他说。

耿玉生的外曾祖母擅长治疗跌打损伤,而且从不收取病人费用,在东汶南村以及周边几个村的村民中威信很高。临终前她立下遗嘱,让子孙继续传承下去,积德行善,到耿玉生这里,已经是第四代。

“父亲就是我最好的老师。”耿玉生说。从26岁开始到现在,耿玉生在治疗骨伤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门秘籍,无论三更半夜,还是正在吃饭,耿玉生总是优先为村民治病。如今在东汶南村周边几个村,他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甚至20多公里外的口镇,都有病人慕名而来。

“来看病的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挣他们的钱我感到愧疚。”耿玉生说。凭借“一切从病人出发”的这种医德,在2014年的村级“道德模范”评选中,耿玉生以全票当选。

“我们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挖掘老一辈的优秀家风家训,鼓励‘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女’和道德模范走进文化讲堂,为村民讲好身边的故事,让一股‘利他心’在全村蔚然成风,深入人心。”村支书亓新华说。

这种无私奉献的“利他心”,也在鼓舞着东汶南村的许多人。今年,村里的一件大事是完善村庄基础设施。由于村集体收入很少,每当工程队上门要账,都是村两委成员先期垫付,从没往村里记过一分钱的账。村干部一心一意为村庄发展,为百姓服务,老百姓的气顺了,村风正了,党员、村民都积极支持村干部开展工作。在修建村文体广场期间,60多岁的村民杨奉元主动照看建筑材料。70岁的党员耿效西因有事请假,没能参加每月的党员义务劳动,事后主动腾出一天,疏通了一条排水道。

自今年6月被确定为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以来,莱城区已建设完成区级文明实践中心和7个镇(街)分中心,以及50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全区已开展活动68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5万余人次。他们鼓励以村两委成员、大学生村官、党小组长、包村干部,以及各类先进典型、红白理事会成员、“五老”人员、文艺骨干、专业技能人才等为主体的传习队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开展居民微事迹宣传,凝聚微力量,让小人物发挥大能量,让小善行汇聚成好风尚。

新闻推荐

莱芜农商银行辛兴分理处倾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本报讯(记者刘琴通讯员张继照)12月25日,记者从莱芜农商银行获悉,今年以来,莱芜农商银行辛兴分理处紧紧围绕行总部中心工作,坚...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