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棚 你经营

莱芜日报 2018-12-19 01:00 大字

□本报记者 李玉亮

一家公司的深度介入,让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村民景传秀也随之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

12月10日一早,66岁的莱城区口镇野槐峪村村民景传秀就赶到自己承包的大棚前,掀开覆盖的毛毯被子,“一出太阳,就得掀开,太阳没落,就得赶快盖上。”大棚里,一座是茄子、芹菜等绿油油的时令蔬菜,一座是刚刚种植的火龙果。

“大棚是泰泽公司今年春季建成的,我们是一次性租赁,租期30年,两个大棚租赁费差不多7万元。”景传秀高兴地说,“我负责管理这两个大棚,老头子带领五六个妇女在公司里种菜,一个月收入2200元,足够我们老两口花的。”

去年,泰泽公司决定利用该村的生态优势,计划投资300多万元建设20多个大棚。“现在已建成了两排,剩余10多排明年就能建好。”村党支部书记张京业说。张京业所说的一排,由两个大棚构成,每个50米长、13米宽。“这些大棚可租赁给村民,也可公司经营,村民到这里打工。”

野槐峪村共83户、196口人,耕地面积86亩,山场面积3300亩,是个典型的小山村。“我们村的村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是1100元,近年达到近2万元;村集体收入由2008年的593元提高到现在的近200万元。”张京业介绍说。

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小山村发生了如此巨变?“公司的力量。”张京业认为,“没有山东泰泽实业公司的进入,我们村不可能‘活’起来,也不可能发展这么快。”2009年,为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泰泽公司流转野槐峪村2737亩山场,每年流转费25万元,并一次性支付地面附着物及青苗补偿款 110万元。“野槐峪村生态环境和资源都很好,很适合发展有机农业、观光农业,但就是缺开发主体、缺资金。可以说,我们与村的合作,实现了工商资本与农村资源的对接,促进了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泰泽公司负责人说,

泰泽公司的进入,加快了土地、人力、资金等要素的有机整合,并改变了整个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促进土地流转,村里成立了土地合作社,将2737亩山场按股平均分配给村民,土地流转费归合作社,村民按股分配。同时经村民同意,从泰泽公司支付的补偿款中拿出6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建设公司和经贸公司。这60万元作为全体村民股金入股,村集体每年从两个公司利润中拿出一部分进行分红,实现了村集体资产的股份化。

“过去村民只靠种地吃饭,现在不仅有了租金、股金,还能在家门口上班领取薪金,真正成了‘三金’农民。”张京业说。为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村里利用增减挂钩政策,对旧村进行了整体搬迁改造,在北部新城规划建设了居民小区,每户分得121平方米的楼房,并有班车接送,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新闻推荐

莱城区建立健全发展党员责任追究机制

本报讯(通讯员李鹏飞)为严肃发展党员工作纪律,强化责任追究,莱城区根据党内有关规定,制定出台了《莱城区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